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作品。

()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道號文山、浮休道人。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爲名,改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諡號都爲「忠」,即爲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爲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他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爲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皇帝親自選拔他爲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爲借鑑,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爲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寶佑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父親逝世,回家守喪。

  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元朝的軍隊侵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對皇上說要遷都,沒有人敢議論說這是錯的。文天祥當時入朝任命爲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一人心」。因不被採納,就自己請免職回鄉。後來逐漸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爲都知,文天祥再次上書一一列舉他的罪行,也沒有迴音因此出外任瑞州知州,改遷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書左司郎官,多次遭臺官議論罷職。擔任軍器監併兼任代理直學士院。賈似道稱說有病,請求退休,用以要挾皇上,詔令沒應允。文天祥起草制誥,所寫文字都是諷刺賈似道的。當時起草聖旨誥命的內製沿襲要呈文稿審查,文天祥沒有寫,賈似道不高興,命令臺臣張志立奏劾罷免他。文天祥已經幾次被斥責,援引錢若水的例子退休,當時他三十七歲。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起用爲荊湖南路提刑。因此見到了原來的宰相江萬裏。江萬裏平素就對文天祥的志向、氣節感到驚奇,同他談到國事,神色憂傷地說:「我老了,觀察天時人事應當有變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擔任治理國家的責任,不就是在你嗎?望你努力。」

率軍勤王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爲贛州(今江西境內)知州。

  祐元年(公元1275年),長江上遊告急,詔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詔書流涕哭泣,派陳繼周率領郡裏的英雄好漢,同時聯絡溪峒蠻,派方興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傑羣起響應,聚集兵衆萬人。此事報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的名義率軍入衛京師。他的朋友制止他說:「現在元兵分三路南下進攻,攻破京城市郊,進迫內地,你以烏合之衆萬餘人赴京入衛,這與驅趕羣羊同猛虎相鬥沒有什麼差別。」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這麼回事。但是,國家撫養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徵集天下的兵丁,沒有一人一騎入衛京師,我爲此感到深深地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將會有聽說此事後而奮起的。依靠仁義取勝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業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麼國家就有保障了。」

  文天祥性格豁達豪爽,平生衣食豐厚,聲伎滿堂。到這時,痛心地自己貶損責罰自己,把家裏的資產全部作爲軍費。每當與賓客、僚屬談到國家時事,就痛哭流涕,撫案說道:「以別人的快樂爲快樂的人,也憂慮別人憂慮的事情,以別人的衣食爲衣食來源的人,應爲別人的事而至死不辭。」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臨安,擔任平江府知府。當時因爲丞相陳宜中沒有返回朝廷,所以沒有受到派遣。十月,陳宜中至,於是派遣去任職。朝議中剛剛擢升呂師孟爲兵部尚書,封呂文德爲和義郡王,想以此尋求和好。呂師孟更加傲慢驕橫、放肆。

苦戰東南
  文天祥辭別天子,上疏說:「朝廷姑息、牽制的意向很多,奮發、果斷處事的例子很少,請求處斬師孟作爲戰事祭祀,用以鼓舞將士們的士氣。」又說:「宋代接受五代分裂割據的教訓,削除藩鎮,建立郡縣城邑,雖然一時完全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但是國家因此漸趨削弱。所以到一州就攻破一州,到一縣就攻破一縣,中原淪陷,悔恨、痛心哪裏還來得及。現在應當劃分天下爲四鎮,設置都督來作爲它的統帥。把廣南西路合併於荊湖南路,在長沙建立治所;把廣南東路合併於江南西路,在隆興建立治所;把福建路合併於江南東路,在番陽建立治所;把淮南西路合併於淮南東路,在揚州建立治所。責令長沙攻取鄂州,隆興攻取蘄州、黃州,番陽攻取江東,揚州攻取兩淮,使他們所轄的地區範圍廣、力量強,足以抵抗敵兵。約定日期,一齊奮起,只前進,不後退,夜以繼日,圖謀復地,敵兵兵力衆多,但力量分散,疲於奔命,而我宋朝民衆中的英雄豪傑,於其中等待機會攻敵,這樣的話,敵兵就容易被打退了。」當時朝議以文天祥的議論是疏闊,難以實行,因此,他的上書沒有結果。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月,文天祥到平江,元兵已從金陵出發進入常州。文天祥派遣他的將帥朱華、尹玉、麻士龍與張全援助常州,行到虞橋,麻士龍戰死,朱華率領廣南軍隊,戰於五牧,被打敗,尹玉也打敗了,爭相渡水,扒張全軍中的渡船,張全的士兵斬斷他們的手指,都淹死了,尹玉率領殘兵五百人夜間發起戰鬥,到第二天早晨都戰死了。張全不發一箭,逃跑退卻了。元兵攻入常州,佔領了獨松關。陳宜中、留夢炎召令文天祥,棄守平江,退守餘杭。

出使元營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文天祥擔任臨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陳宜中、張世傑都走了。朝廷繼續任命文天祥爲樞密使。不久,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作爲使臣到元軍中講和談判,與元朝丞相伯顏在皋亭山針鋒相對爭論。伯顏發怒拘捕了他,同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知樞密院事謝堂、簽樞密院事家鉉翁、同簽樞密院事劉祒,向北至鎮江。文天祥與他的侍客杜滸等十二人,於夜間逃入真州。苗再成出來迎接他,高興得流着眼淚說:「兩淮的士兵足可以興復宋朝,只是二制置使有些矛盾,不能同心協力。」文天祥問道:「這個計謀是從哪裏來的呢?」苗再成回答說:「現在先約淮西兵趕赴建康,他們必然全力以防禦我們淮西的士兵。指揮東面各將帥,以通州、泰州兵攻打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兵攻打楊子橋,以揚州兵攻打瓜步,我率領水軍直搗鎮江,同一天大舉出兵。灣頭、楊子橋都是沿長江的脆弱之軍,又日夜希望我們軍隊攻來,攻打他們,定會很快取勝。一齊從三個方向進攻瓜步,我自己率兵從長江水面中以較少的士兵佯攻,雖然有智慧的人也不能預料到這一點。瓜步攻下後,以東面的軍隊入攻京口,西面的士兵入攻金陵,威脅浙江的後退之路,那麼元軍的大帥就可以生擒了。」文天祥對此大加讚揚,隨即寫信送兩個制置使,派遣使者四面聯絡。

  文天祥沒有到的時候,揚州有逃跑歸來的士兵說:「朝廷祕密派遣一丞相進入真州勸說投降來了。」李庭芝信以爲真,認爲文天祥勸降來了。派苗再成迅速殺掉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心殺他,欺哄文天祥到相城壘外,把制司的文書給他看,把他關在門外。好久以後,又派兩批人分別去窺測證實天祥是否是來勸降的,如果是勸降的就殺了他。兩批人分別與天祥談話後,證實其忠義,都不忍心殺他,派士兵二十人沿路護送至揚州,四更鼓響時抵達城下,聽等候開城門的人談,制置司下令防備文天祥很嚴密,文天祥與隨從聽說後相互吐舌,於是向東入海道,遇元兵,躲入四圍土牆中得以免禍。然而,因爲飢餓而走不動路,於是向樵夫們討得了一些剩飯殘羹。走至板橋,元兵又來了,衆人跑入竹林中隱伏,元兵進入竹林搜索,抓住杜滸、金應帶走了。虞候張慶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身上兩度挨箭,文天祥兩次都未被發現,得以脫身。杜滸、金應拿出身上的金銀送給元軍,才被放回,僱募二個樵夫抬着坐在籮筐裏的文天祥到高郵,泛海坐船至溫州。

領兵抗元
  文天祥聽說益王未立,於是上表勸請即帝位,以觀文殿學士、侍讀的官職召至福州,拜右丞相。不久與陳宜中等人議論意見不統一。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七月,於是以同都督職出任江南西路,準備上任,召集士兵進入汀州。十月,派遣參謀趙時賞,咨議趙孟濚率領一支軍隊攻取寧都,參贊吳浚率一支軍隊攻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都從江西起兵來與他會合。鄒洬以招諭副使在寧都召聚兵衆,元兵攻打他們,鄒洬兵敗,同起事率兵的人劉欽、鞠華叔、顏師立、顏起巖都死了。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收復了永豐縣,不久兵敗被俘,死於獄中。文天祥聽說羅開禮死了,穿起喪服,痛哭不已。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正月,元兵攻入汀州,文天祥於是遷移漳州,請求入衛朝廷。趙時賞、趙孟濚也率兵歸來,唯獨吳浚的士兵沒有到。不久,吳浚降元,來遊說文天祥。文天祥派人縛起吳浚,把他吊死了。四月,進入梅州,都統王福、錢漢英專橫跋扈,被處斬了。五月,遷出江南西路,進入會昌。六月,進入興國縣。七月,遣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濚榮等率大軍進逼贛城,鄒洬率領贛州各縣的軍隊攻取永豐,他的副官黎貴達率領吉州各縣的士兵攻取泰和。吉州八縣克復了一半,僅剩贛州沒有攻下。臨洪各郡,都送錢勞軍。潭州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鬥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在邵州、永州等地起兵,克復數縣,撫州何時等人起兵響應文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都派人到軍中接受調遣參戰。

  元軍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恆派遣士兵入援贛州,而自己率兵在興國進攻文天祥的據點。文天祥沒有預料到李恆的兵突然攻至興國,於是率兵撤退,靠近永豐的鄒洬。鄒洬的軍隊已在他的前面潰敗,李恆於是窮追文天祥至方石嶺。鞏信堅守拒戰,身中數箭,死了。到達空坑,士兵都被打敗潰散,文天祥的妻妾子女都被抓住。趙時賞坐在轎子中,後面的元兵訊問他是誰,趙時賞說「我姓文」,衆兵以爲是文天祥,活捉了他返回軍營,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脫。

  彭震龍、張汴等死於軍中,繆朝宗自己上吊死了。吳文炳、林棟、劉洙都被抓住帶回隆興。趙時賞怒罵不屈服,有的多次被抓來的,往往很快放掉,說:「小小的簽廳官,抓來有什麼用呢?」因此得以逃脫的人很多。到行刑的時候,劉洙多次辯解,趙時賞呵斥他說:「死了算了,何必這樣呢?」於是林棟、吳文炳、蕭敬夫、蕭燾夫都不能免難。

戰敗被俘
  文天祥召集殘兵奔赴循州,駐紮於南嶺。黎貴達暗中陰謀投降,被抓住殺了。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文天祥進駐麗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死了,衛王繼承王位。文天祥上表自責,請求入朝,沒有獲準。八月,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國公。軍中瘟疫又流行,士兵死了幾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個兒子和他的母親都死了。十一月,進駐潮陽縣。潮州盜賊陳懿、劉興多次叛附無常,爲潮陽人一大禍害。文天祥趕走了陳懿,抓住劉興,殺了他。十二月,趕赴南嶺,鄒洬、劉子俊又從江西起兵而來,再次攻伐陳懿的黨羽,陳懿於是暗中勾結張弘范,幫助、引導元軍逼攻潮陽。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范的軍隊突然出現,衆士兵隨從措手不及,都埋頭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軍千戶王惟義抓住。文天祥吞食腦子(即龍腦),沒有死。鄒洬自刎頸項,衆士兵扶着他至南嶺才死。僚屬士卒得以從空坑逃脫的人,至此時劉子俊、陳龍復、蕭明哲、蕭資都死了,杜滸被抓住,憂憤而死。僅有趙孟濚逃脫,張唐、熊桂、吳希奭、陳子全兵敗被活捉,都被處死

  文天祥被押至潮陽,見張弘范時,左右官員都命他行跪拜之禮,沒有拜,張弘范於是以賓客的禮節接見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因多次強迫索要書信,於是,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他們。這首詩的尾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戰敗後,元軍中置酒宴犒軍,張弘范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淚撲簌簌地說:「國亡不能救,作爲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張弘范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文天祥從容殉國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沒有吃飯,沒有死,才又吃飯。到達燕京,館舍侍員殷勤、陳設奢豪,文天祥沒有入睡,坐待天亮。於是移送兵馬司,令士卒監守他。當時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王積翁說:「南宋人中沒有誰比得上文天祥的。」於是派遣王積翁去傳達聖旨,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倘若因爲寬赦,能以道士迴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爲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呢?」王積翁想與宋官謝昌元等十人一起請釋放文天祥爲道士,留夢炎不同意,說:「文天祥放出後,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十人於何地?」此事於是作罷。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同宰相議論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爲藉口,結果沒有被釋放。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福建有一僧人說土星冒犯帝坐星,懷疑有變亂。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書信,說某日火燒蓑城葦,率領兩側翼的士兵作亂,丞相就沒有憂慮了。當時大盜剛剛暗殺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馬,於是命令撤除城葦,遷徙瀛國公及宋宗室到開平,元朝廷懷疑信上說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爲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有的說應該答應文天祥的要求,詔令可以。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他的衣服中有贊文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也就做到了。讀聖賢的書,所學習的是什麼呢?自今以後,可算是問心無愧了。」

文天祥的詩文

爲子死孝,爲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

()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寒蛩一作:寒蟲)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裏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裏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戰、守、遷皆不及施。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會使轍交馳,北邀當國者相見,衆謂予一行爲可以紓禍。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予更欲一覘北,歸而求救國之策。於是辭相印不拜,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初至北營,抗辭慷慨,上下頗驚動,北亦未敢遽輕吾國。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爲逆,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北雖貌敬,實則憤怒,二貴酋名曰「館伴」,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未幾,賈餘慶等以祈請使詣北。北驅予並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昔人雲:「將以有爲也」。

()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聽行宮、半夜雨淋鈴,聲聲歇。

彩雲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回首昭陽辭落日,傷心銅雀迎秋月。算妾身、不願似天家,金甌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