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爲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主要成就

  辛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文學成就
  思想內容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遊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爲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遊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於表達激盪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着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爲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亥己……》,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迴腸蕩氣,用筆極爲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如《鷓鴣天》的下闋: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於簡樸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劉克莊《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這是比較全面也比較公允的評價。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衝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着,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

  藝術風格
  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達、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幹、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爲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啓後的作用。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爲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爲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範圍,開拓了詞的更爲廣闊的天地。
  在他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裏,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爲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着讀者的心靈。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並不能把衝動的感情由此化爲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泄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爲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衝擊力量。如《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從開頭起,一路寫想象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之後,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髮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髮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慄震動。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他一般很少採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爲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峯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採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於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爲恰好的配合,令人爲之感奮。
  所以,同屬於豪放雄闊的風格,蘇軾詞較偏於瀟灑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不過,以上只是指辛棄疾詞中主流部分的藝術風格而言。
  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爲詞,辛棄疾是以文爲詞,這當然有些簡單化,但確實也指出: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醜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雲者爲雨,雨者雲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但並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爲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彙、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裏。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正如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篇爲例,百餘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蹟,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爲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辛棄疾的詞時常也有過分散文化、議論太多,以及所謂「掉書袋」即用典用古語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麼說,他確實把詞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詞不僅是 「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這樣,詞的創作才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

  藝術造詣
  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爲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如《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水調歌頭》(千裏渥窪種)、《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了恢復祖國統一的豪情壯志;《駕新郎》(細把君詩說)、《菩薩蠻》(鬱孤臺下清江水)、《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等,表現對北方地區的懷念和對抗金鬥爭的讚揚。《水龍吟》(楚天千裏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老大那堪說)、《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永遇樂》(千古江山)等,表現對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這些作品大都基調昂揚,熱情奔放。
  此外,其描寫農村景物和反映農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樂》(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玉樓春(三三兩兩誰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詞,如〈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寫得儲蓄蘊藉,言短意長。辛詞繼承了蘇軾豪放詞風和南宋初期愛國詞人的戰鬥傳統,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擴大了詞的題材,幾乎達到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又創造性地融匯了詩歌、散文、辭賦等各種文學形式的優點,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辛詞的獨特風格。
  辛詞以豪放爲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鬱、明快、激勵、嫵媚,兼而有之。他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和奇特想象,對自然界的山、水、風、月、草、木都賦予情感和性格,並有所寄託。他還善於吸收民間口語入詞,尤其善於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別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議論過多而顯得晦澀、呆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爲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吳衡照《蓮子居詞話》說:辛稼軒別開天地,橫絕古今,論、孟、詩小序、左氏春秋、南華、離騷、史、漢、世說、選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其筆力之峭。」

書法成就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辛棄疾的《行書去國帖》爲紙本,行書十行,爲酬應類信札。末署「宣教郎新除祕閣修撰權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札子」。中鋒用筆,點畫規矩,書寫流暢自如,於圓潤爽麗中不失挺拔方正之氣象。曾經過元朝趙孟頫,明黃琳、項元沛,清朝永理等鑑藏,《書畫鑑影》著錄。

人物生平

錄自鄧廣銘《辛稼軒年譜》
宋高宗(趙構)紹興十年、金熙宗(完顏亶)天眷三年(1140)五月十一(合公曆5月28日)卯時,稼軒生於山東歷城之四風閘。
宋紹興十七年、金皇統七年(1147)稼軒八歲。
稼軒之從學劉嵒老(瞻)當在此年前後。
宋紹興十九年、金皇統九年(1149)稼軒十歲。
(「稼軒師於蔡伯堅之說,首見《宋史》本傳,辛啓泰著其事於十歲,未知有無依據。」據鄧廣銘先生考證,稼軒無從蔡氏受學之事,考證詳見鄧廣銘著《辛棄疾傳、辛稼軒年譜》)。
宋紹興二十三年、金貞元元年(1153)稼軒十四歲。
諦觀形勢』,蓋由此也。」鄧按:辛《譜》所雲亦未知何據。《濟南府志》及《歷城縣志》中均不載此事。既無可參稽,
宋紹興二十四年、金貞元二年(1154)稼軒十五歲。
宋紹興二十七年、金正隆二年(1157)稼軒十八歲。
宋紹興二十八年、金正隆三年(1158)稼軒十九歲。
稼軒祖父辛贊之知開封府,
宋紹興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稼軒二十一歲。
稼軒祖父辛贊之卒,
宋紹興三十一年、金世宗(雍)大定元年(1161)稼軒二十二歲。
金主亮大舉南犯,稼軒聚衆二千,與耿京共圖恢復。
十月,金蔡州新息縣令范邦彥以其縣歸宋。(鄧按:稼軒與范氏先後南歸,忠義相知,後遂婿與范氏。其後邦彥之子如山與稼軒深相投契,至如山之子炎又爲稼軒之婿。
宋紹興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稼軒二十三歲。
正月,稼軒奉耿京命,奉表南歸。十八日至建康。召見,授右承務郎。
閏二月,耿京爲張安國等所殺,稼軒縛張安國獻俘行在,改差江陰簽判。
五月,皇太子昚受禪即皇帝位,是爲孝宗。
稼軒以分兵攻金人之策幹張浚,不被採納,
稼軒之定居京口及其與范邦彥(子美)之女、范如山(南伯)之女弟之結婚,
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稼軒二十四歲。在江陰簽判任
隆興二年(1164)稼軒二十五歲。在江陰簽判任
江陰簽判任滿,改廣德軍通判,
乾道元年(1165)稼軒二十六歲。在廣德軍通判任
奏進《美芹十論》
與周信道(孚)相結識,
乾道二年(1166)稼軒二十七歲。在廣德軍通判任
乾道三年(1167)稼軒二十八歲。
在廣德軍通判任。任滿,改建康府通判。
乾道五年(1169)稼軒三十歲。在建康通判任
患<疒頹>疝疾,
乾道六年(1170)稼軒三十一歲。
召對延和殿。論奏「阻江爲險,須藉兩淮」,又上疏請練民兵以守淮。
遷司農寺主簿。
作《九議》上虞允文。
乾道七年(1171)稼軒三十二歲。在司農主簿任
乾道八年(1172)稼軒三十三歲。
春,出知滁州。
寬徵薄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
創建奠枕樓,繁雄館。
秋,友人周信道(孚)來滁相會,並作《奠枕樓記》。
全椒縣僧智淳以宋太祖賜《王嵒帖》來獻,周信道代作跋。
是年有奏議上君相,論敵國事。(周密《浩然齋意抄》載《鎮江策問》有雲:「猶記乾道壬辰,辛幼安告君相曰:『仇虜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方大。』紹定足驗矣。惜乎斯人之不用於亂世也。諸君有義氣如幼安者,百尺樓上豈能不分半席乎。」)
稼軒婦翁范子美(邦彥)之卒,
乾道九年(1173)稼軒三十四歲。
冬,上疏乞將滁州依舊作極邊推賞。
以端硯贈友人周信道(孚),
稼軒之因病離滁州守任,回京口居第,
淳熙元年(1174)稼軒三十五歲。
以啓賀新任建康留守葉衡,
葉衡薦稼軒慷慨有大略,召見,遷倉部郎官。
淳熙二年(1175)稼軒三十六歲。
在倉部郎官任登對,上疏論行用會子事。
致書周信道(孚),權其痛忍臧否。
夏四月,茶商賴文政起事於湖北,其後轉入湖南江西,數敗官軍。
六月十二日,稼軒出爲江西提刑,節制諸軍,進擊茶商軍。
淳熙三年(1176)稼軒三十七歲。
在江西提點刑獄任。
淳熙四年(1177)稼軒三十八歲。
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
奏陳武陵縣令彭漢老政績。
淳熙五年(1178)稼軒三十九歲。在江西安撫使任
春二月,奏劾知興國軍黃茂材。
奏請申嚴延邊州縣耕牛戰馬出疆之禁。
召爲大理少卿。
秋,出爲湖北轉運副使。
淳熙六年(1179)稼軒四十歲。
在湖北轉運副使任
春三月,改湖南轉運副使。
稼軒爲賦《滿江紅》詞致賀。
奏進「論盜賊札子」。
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
奉孝宗手詔,諭懲治盜賊旨意。
淳熙七年(1180)稼軒四十一歲。
春,奏請以官米募工,浚治陂塘,因而賑給。
出樁米賑糶永、邵、郴三州。
整頓湖南鄉社。
夏,奏請於郴州宜章縣、桂陽軍臨武縣並置學。
奏劾知桂陽軍趙善珏,罷之。
創置湖南飛虎軍。
變稅酒法爲榷酒法。
秋覆閱解試卷,得趙方。
經始構建上饒居第。作《新居上梁文》。
刊行亡友周信道(孚)《蠹齋集》。
檄衡山尉戴翊世行縣事。
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
淳熙八年(1181)稼軒四十二歲。
江右大飢,舉辦荒政。
稼軒遣客舟載牛皮運赴淮東總領所,以供軍用。
路經南康軍境,爲軍守朱晦庵(熹)遣人搜檢拘沒,遂致函朱氏,請其給還。
淳熙九年(1182)稼軒四十三歲。
在上饒家居
秋九月,友人朱晦庵(熹)過信上相會。
是年范廓之(開)始來受學。
淳熙十年(1183)稼軒四十四歲。
在上饒家居
春,友人陳同甫(亮)有書來,約秋後來訪,未果。
夏五月,葉夢錫(衡)卒,年六十二。
秋八月傅安道(自得)卒,年六十八。
冬十一月,李壽翁(椿)卒,年七十三。
淳熙十一年(1184)稼軒四十五歲。
在上饒家居
是年春二月友人洪景廬(適)卒,年六十八。
李仁甫(燾)卒,年七十。
三月,友人陳同甫(亮)備累繫獄,凡七八十日方得釋。
秋七月,友人羅端良(願)卒,年四十九。
冬,寓居信上之李正之(打正)入蜀任利州路提刑。
鄭元英亦過信入蜀,稼軒均賦詞爲別。
淳熙十二年(1185)稼軒四十六歲。
在上饒家居
是年,鄭舜舉(汝諧)爲信州守,稼軒與相酬唱甚多。
淳熙十三年(1186)稼軒四十七歲。
在上饒家居
是年歲杪,鄭舜舉(汝諧)被召赴臨安。
淳熙十四年(1187)稼軒四十八歲。
在上饒家居
夏,友人韓無咎(元吉)卒,年七十。
友人湯朝美(邦彥)卒,年五十三。
友人錢仲耕(佃)卒,年六十二。
淳熙十五年(1188)稼軒四十九歲。
在上饒家居
正月,門人范開編刊《稼軒詞甲集》成。
奏邸忽又訛傳稼軒以病掛冠。
鄭侯卿(如崈)守衡州,稼軒賦詞送之。
秋,友人趙昌父(蕃)歸自湖南,歲末以詩卷寄贈稼軒。
友人陳同甫(亮)來訪,相與鵝湖同憩,瓢泉共酌,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
淳熙十六年(1189)稼軒五十歲。
在上饒家居
二月,孝宗禪位於光宗。
范廓之(開)應招以家世赴告南宋行朝,將以求仕,辭別稼軒,稼軒爲賦《醉翁操》相送,
光宗(惇)紹熙元年(1190)稼軒五十一歲。
在上饒家居
是年冬十二月友人陳同甫(亮)再度繫獄,年餘方得釋。
紹熙二年(1191)稼軒五十二歲。
在上饒家居
洪莘之通判信州,
紹熙三年(1192)稼軒五十三歲。
春,赴福建提點刑獄任。
路徑崇安時,曾至武夷精舍與朱晦庵相會。
寧宗(擴)慶元元年(1195)稼軒五十六歲。
家居上饒
二月,趙子直(汝愚)罷右丞相,繼責寧遠軍節度副使,永州安置。
友人劉平國(宰)校書上饒,徐斯遠(文卿)領鄉薦。
李祥、楊簡、呂祖儉等以黨趙汝愚被罷斥。
冬十月,以御史中丞何澹奏劾,落職。
慶元二年(1196)稼軒五十七歲。
正月庚寅,以餘端禮爲左丞相,京鏜爲右丞相,鄭僑知樞密院事,御史中丞何澹同知樞密院事。
同月壬午,趙子直(汝愚)卒,年五十七。
三月王正之(正己)卒,年七十八。
友人楊濟翁(炎正)舉進士及第,徐斯遠(文卿)落地。
夏四月甲子,餘端禮罷,以何澹參知政事,吏部尚書葉翥簽書樞密院事。
五月七日,妻兄范南伯(如山)卒,年六十七。
徙居鉛山縣期思市瓜山之下。
(《稼軒歷仕始末》:「卜居廣信帶湖,爲煨燼所變﹝焚﹞,慶元丙辰,徙居鉛山縣期思市瓜山之下。」)
秋七月戊戌,以韓侂冑爲開府儀同三司、萬壽觀使。八月丙辰,以太常少卿胡紘請權住進擬僞學之黨。
九月,以言者論列,罷官觀。
以糾結徒黨罪名再罷斥朱熹及其門徒。
慶元三年(1197)稼軒五十八歲。
家居鉛山
春正月壬寅鄭僑罷。癸卯,以謝深甫兼知樞密院事。
友人陳安行(居仁)卒,年六十九。
十二月丁酉,以知綿州王沇請,詔省部籍僞學姓名。
慶元四年(1198)稼軒五十九歲。
家居鉛山
五月己亥,加韓侂冑少傅賜玉帶,己酉,詔禁僞學。
復集英殿修撰,主管建寧武夷山衝佑觀。
是年吳子似(紹古)爲鉛山尉,相與酬唱甚多。
慶元五年(1199)稼軒六十歲。
家居鉛山
友人朱晦庵(熹)來書以克己復禮相勉。
友人傅巖叟(爲棟)捐直髮廩賑鄉裏之飢,稼軒欲諷廟堂奏官之。
是年七月錢表臣(之望)卒,年六十九。
八月王道夫(自中)卒,年六十。
九月庚寅,加韓侂冑少師,封平原郡王。
慶元六年(1200)稼軒六十一歲。
家居鉛山
春二月,友人杜叔高再來訪。
三月,友人朱晦庵(熹)卒。年七十一。稼軒爲文往哭之。
冬十月丙戌,加韓侂冑太傅。
嘉泰二年(1202)稼軒六十三歲。
家居鉛山
友人洪景廬(邁)卒,年八十。
趙民則(像之)卒,年七十五。
曹囦明(盅)卒,年六十八。
黨禁稍弛,政途久困之人間有起廢進用者,稼軒亦其中之一人。
嘉泰三年(1203)稼軒六十四歲。
夏,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
疏奏州縣害農六事,願詔內外臺察劾。
創建秋風亭
冬,奏請於紹興府諸暨縣增置縣尉,省罷稅官。
是年,浙東「鹽鬻爲害」,稼軒「消弭」之力爲多。
招劉改之(過)、趙明翁(汝鐩)至幕府。
會稽縣丞朱聖與(權)供職勤敏,深爲稼軒所敬賞。
爲友人杜仲高(旃)開山田
欲爲友人陸務觀(遊)築舍,陸辭之,遂止。
陳君舉(傅良)卒,年六十七。
歲杪召赴行在。
嘉泰四年(1204)稼軒六十五歲。
韓侂冑發動對金戰爭。
正月,召見,言鹽法。並言金國必亂必亡,願屬元老大臣預爲應變計。
加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奉朝請。
差知鎮江府,賜金帶。
數年來,稼軒屢次遣諜至金,偵察其兵騎之數,屯戍之地,將帥之姓名,帑廩之位置等。
並欲於沿邊招募士丁以應敵。至鎮江,先造紅衲萬領備用。
以五十鎰饋金壇劉平國(宰)。
撥丹徒縣沒官田百餘畝作學田。
讀宋高宗《親徵詔草》,爲跋其後。
冬十月朔,周子充(必大)卒,年七十九。
是年袁起巖(說友)卒。
開禧元年(1205)稼軒六十六歲。
在鎮江守任
三月,坐謬舉,降兩官。
劉改之至京口訪晤
夏六月改知隆興府,旋以言者論列,與官觀。
同月,宋廷下詔加強戰備。
林克齋聞稼軒移鎮隆興之命,有函致賀。
宋備戰,金亦有所對應。
秋,歸鉛山。
開禧二年(1206)稼軒六十七歲。
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辭免。
在宋金交兵過程中,宋兵立呈潰勢。
進寶文閣待制。
又進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
是年友人劉改之(過)卒,年五十三。
彭子壽(龜年)卒,年六十五。
開禧三年(1207)稼軒六十八歲。
宋金均有罷兵議和動向
試兵部侍郎,兩次上章辭免,方遂所請。
黃勉齋(榦)致書稼軒,對時事出處多所論列
與在京宮觀。
三月,敘復朝請大夫。
繼又敘復朝議大夫。
夏四月,以方信孺爲國信所參議官如金軍。
歸鉛山,八月得疾。
進樞密都承旨,令疾速赴行在奏事。未受命,並上章陳乞致仕。九月初十日卒。特贈四官。
葬鉛山縣南十五裏陽原山中。
交遊中哀詩祭文等現唯存陸(務觀)、項(平甫)二人之作,餘已無可考矣。
(項安世《平安悔稿》冊二《答杜仲高來書哭兄伯高及辛待制且言杜氏至仲高始預薦榜》詩:「康廬之麓蠡之皋,太息書生杜仲高。待制功名千古傑,賢良文字萬夫豪。淚痕頻向西風滴,場屋新隨舉子曹。且爲門闌闢青紫,柯辛威父一生勞。」
劉克莊《後村詩話續集》卷四:「項平庵《祭辛幼安》:『人之生也能致天下之憎,則其死也必享天下之名。豈天之所生必死而後美,蓋人之所憎必死而後正,嗚呼哀哉。死者人之所惡,公乃以此而爲榮;予者公之所愛,必當與我而皆行。局旦暮而相從,固予心之所愛;尚眠食以偷生,恨公行之不待!』自昔哀詞未有悲於此者。」)
嘉定元年(1208)稼軒卒後一年
攝給事中倪思劾稼軒迎合開邊,請追削爵秩,奪從官卹典。
是年丘宗卿(崈)卒,年七十四。
嘉定□年
稼軒第五子穰爲文辨謗。
理宗(昀)紹定三年(1230)稼軒卒後二十三年
鉛山縣宰張謙亨建西湖羣賢堂,祀鉛山鄉賢十六人,稼軒亦其中之一人。
紹定六年(1233)稼軒卒後二十六年
贈光祿大夫。
恭帝徳祐元年乙亥(1275)稼軒卒後六十八年
加贈少師,諡忠敏。

辛棄疾的詩文

稼軒居士花下與鄭使君惜別醉賦,侍者飛卿奉命書。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還記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對花渾醉夢,而今醒眼看風月。恨牡丹笑我倚東風,頭如雪。

()

天上飛瓊,畢竟向、人間情薄。還又跨、玉龍歸去,萬花搖落。雲破林梢添遠岫,月臨屋角分層閣。記少年、駿馬走韓盧,掀東郭。

吟凍雁,嘲飢鵲。人已老,歡猶昨。對瓊瑤滿地,與君酬酢。最愛霏霏迷遠近,卻收擾擾還寥廓。待羔兒、酒罷又烹茶,揚州鶴。

()

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看天上、多少浮雲。江南好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夜來風雨,春歸似欲留人。

尊如海,人如玉,詩如錦,筆如神。能幾字、盡殷勤。江天日暮,何時重與細論文。綠楊陰裏,聽陽關、門掩黃昏。

()

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迴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

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迴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徵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