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峯下,其父爲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爲「大晏」和「小晏」。

()

主要成就

  晏詞集中沒有朋友之間的合作,沒有一首是「次韻」之作。這可見晏殊填詞,純爲抒寫自己的性情,不是爲應酬而作(替歌女寫作不是普通所謂「應酬」)。因爲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時以詞作爲進身之階或交友之贄,沒有把詞當作「敲門磚」,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詞中也沒有如柳永、張先等人作品中的那種羈旅愁苦,這是由於他一生富貴,仕途坦蕩決定的。

  《東都事略》說他有文集240卷,《中興書目》作94卷,《文獻通考》載《臨川集》30卷,皆不傳。傳者惟《珠玉詞》3卷。汲古閣併爲1卷,爲《宋六十名家詞》之首集,計詞131首,清人輯有【晏文獻遺文】收入【宋四人集】中。

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就能創作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這件事,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次年,14歲的晏殊和來自各地的數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晏殊的神色毫不膽攝,用筆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宰相寇準說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張九齡難道不是外地人嗎?」過了兩天,又要進行詩、賦、論的考試,晏殊上奏說道「我曾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我。」他的真誠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讚賞,授其祕書省正事,留祕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祿寺丞,他父親去世,他回到臨川(今江西撫州)服喪,服喪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職,跟從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編修寶訓,做了同判太常禮院。不久,母親去世,他請求等服期結束後再任職。皇上沒有允許。又被調任爲太常寺丞,被提升爲左正言、直史館,做了升王府記室參軍,掌書寫箋。年中時,遷升爲戶部員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誥、判集賢院。過了很長時間,做了翰林學士,遷升爲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詢問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問的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後,連同那個小紙片都裝在一起呈給皇上,皇上對他的謹慎嚴密很欣賞。乾興元年(1022年),年僅12歲的仁宗繼位,劉太後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衆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持。爲此,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後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後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

創辦教育
  天聖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後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後,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慶曆三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扭轉戰局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加尚書左丞。第二年

  因諫阻太後「服袞冕以謁太廟」,貶知亳州、陳州。五年後召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復爲三司使。時值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並出兵陝西一帶,而宋將屢屢敗退。晏殊全面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從失利中找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奏請仁宗後,辦了四件加強軍備的大事:撤消內臣監軍,使軍隊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資助邊關軍餉;追回被各司侵佔的物資,充實國庫。由此,宋軍很快平定了西夏的進犯。

晚年生活
  慶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檢校太尉刑部尚書同平章事,晉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樞密使。慶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誌等事,遭孫甫、蔡襄彈劾,貶爲工部尚書知穎州,後又以禮部、刑部尚書知陳州、許州。60歲時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節度使(今陝西西安)。後調到河南府,官銜被轉到兵部。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請求回京城醫治,待病好以後,再出京任職,仁宗特意把他留下來,讓他爲自己講經釋義,讓他五天到自己這裏來一次,按宰相的規格對待他。過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後就立刻派人捎信給仁宗,信中說:「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擔心了。」不久即於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仁宗雖然親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沒能在他臥病時來看望他感到遺憾,特地二天沒有上朝。贈給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門下省長官)的官爵,賜諡號爲「元獻」,在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晏殊雖多年身居要位,卻平易近人。他唯賢是舉,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皆經他栽培、薦引,都得到重用。韓琦連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爲晏殊女婿,但殊舉賢不避親,晏殊爲宰相時,富弼爲樞密副使,後官拜宰相。

評價

  《珠玉詞》中沒有長調慢詞,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當時慢詞尚未流行,晏殊篤守《花間》的成規;同時可見晏殊這些詞大都是在酒席或壽筵上臨時即景之作,不是仔細用心推敲出來的。其次,晏詞集中沒有朋友之間的和作。

  晏殊詞中也沒有遊山玩水或羈旅愁苦如柳永、張先諸人的作品,這是由於他一生富貴,自然無愁苦之詞,但他也並非全無悲慼,不過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無可奈何」的共悲,而非個人爲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爲他一生歷任各級大官,縱有兒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觀那樣表達出來,所以他詞中又似乎有一種潛伏的風情,不能傾瀉出來,只能在一定範圍內隱約地表達,適可而止。

晏殊的詩文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幹。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

春來秋去。往事知何處?燕子歸飛蘭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闌人散忡忡。閒階獨倚梧桐。記得去年今日,依前黃葉西風。

()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擁使旌。

津吏戒船東下穩,縣僚負弩晝歸榮。

()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擁使旌。

津吏戒船東下穩,縣僚負弩晝歸榮。

()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