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莊

韋莊(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諡文靖。

()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韋莊出身京兆韋氏東眷逍遙公房,爲文昌右相韋待價七世孫、蘇州刺史韋應物四世孫。其家族至韋莊時已衰,他父母早亡,家境寒微。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與溫庭筠齊名,並稱「溫韋」。爲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

  咸通四年(863年),曾在昭義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太原尹、北都留守劉潼府中當差。

  乾符五年(878年),長安應試不利,更名爲韋莊。

  廣明元年(880年)四十五歲,在長安應舉不第,正值黃巢軍攻入長安,遂陷於戰亂,與弟妹失散,至中和二年(882年)始離長安赴洛陽。

  中和三年(883年),入鎮海軍節度使周寶府中任職。

  光啓元年(885年),爲赴寶雞「迎駕」卜居衢州。次年,出發前往寶雞,聽聞唐僖宗已到興元(今陝西漢中),亦尾隨而至。

  此後沿渭、黃河而返,在孟津上岸,原計劃由許昌東南方向經安徽直達潤州,不料七月間(桂花時)秦宗權攻佔許州(今許昌),殺節度使鹿晏弘。看來此路不通,韋莊改變了計劃沿黃河東去開封,打算從開封南下返回潤州(河南開封)。不幸此時潤州周寶後院起火,手下大將張鬱醉酒後叛亂。在這種情形下,不宜返回浙西,只好又回到孟津。

  大約在光啓三年(887年)正月,許昌戰事已畢,韋莊再一次來到許昌,打算按原計劃由許昌走陸路返浙。又得知潤州周寶因府中將領劉浩叛亂,逃往常州。據之,周寶已經不能再行依附,潤州之事也無所牽掛,韋莊決定就此向北遊歷。他先來到河清縣(今濟源),又到泌陽小住。

  韋莊由泌陽出發,登上太行山,直達山西境內的天井關(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

  約在同年三月,韋莊路過太行山貂黃嶺,從壺關開始向東行走。大約在四月份,途經林、輝州之間,打算從內黃縣出發經山東返回浙西。不想在此得知江南硝煙又起。韋莊索性由此向北,一路來到了正定(今石家莊)。再向北,又到古北口(今北京密雲縣)長城。離開古北口,沿着長城一路向東,直達榆關(今山海關)。他以山海關爲北遊的拐點向西返回,至薊(今京)杭(杭州)大運河乘船返回南方。

  約同年秋,途經清河縣,在此上岸後得知,江南戰事已畢,決定就此返回浙西,遂經山東境內,直達徐州。在徐州稍作停留。

  光啓四年(888年)春,乘船沿中運河到達揚州,在此上岸稍歇。在客棧遇見一個見面熟的「餞客」,韋莊與他聊的很投機,從他的口中將揚州之戰做了詳細的瞭解,得知江南局勢仍然不穩,就打算向南躲避。他打算先到石頭城(南京)暫避一時。在石頭城小住期間,遊覽了上元縣,即今南京市區臺城、蔣帝廟、長幹裏等地。後又沿江南下,經當塗縣,向東到了蘇州。再南下到湖州,繼續南下至富春,經桐廬縣,折向東到了紹興,再向東到寧波。由此向西,又到西施故裏暨陽縣,再往西到了東陽。再往西,到婺州(今浙東金華)小住,由此返回卜居地衢州。

  龍紀元年(889年)冬,他從衢州出發到江西,在邊界處拜訪了居士楚公,下一站到了信州(今饒州)。此後又沿信江逆流而上到了饒州(今鄱陽縣),由此再向西北斜穿鄱陽湖到九江,尋訪至廬山東林寺。接下又來到了南昌,由南昌再向南到撫州,從撫州向西行再到宜春。在此,韋莊取消了向西北方向到長沙的行程,轉而向正西方向直接到了湘中即今湖南邵陽、婁底的交界處。此後又轉向東南到了耒陽,由耒陽再向東向南到了贛州,由贛州準備返回。接下來,從贛州往東到西江(今會昌),再由此北上到建昌(今南城縣)。

  大順二年(891年)秋,由建昌經信州(今上饒縣)返回衢州。

  景福元年(892年)秋,五十歲的韋莊準備長安應試。他從衢州出發,經江西信州、鄱陽、九江到湖北境內。先到達黃石,後抵達齊安郡(今黃岡縣西北)。又經鄂州到夏口(今武漢)。

  景福二年(893年)正月,到了商南(今陝西商南縣)境內。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達長安。不幸的是這次他又落榜了。韋莊聽從黃滔的建議,立刻動身去河東道去找鄭尚書。他出了潼關,乘船順黃河向東,在垣縣上岸,直奔絳州(今新絳)。又由此繼續北上到了平陵(今文水縣東二十五裏),再渡過黃河到綏州(今陝西綏德)。離開綏州,韋莊乘船沿黃河邊向南直到潼關,返回長安。

暮年及第
  乾寧元年(894年),年近六十的韋莊終於得中進士,被朝廷任命爲「草詔」的校書郎,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由於對時局中興的期望值不高,韋莊又開始爲「著身」而早做打算。

出使西蜀
  乾寧三年(896年)春,韋莊先來到童年時居住過的下邽(今陝西渭南),隨後北上來到鄜州(今陝西富縣),輾轉來到了宜君縣。在此得到皇上詔令,才騎馬匆匆相別而去。原來,西川王建與東川顧彥暉相互攻擊,皇帝命令韋莊爲判官,配合諫議大夫李詢奉使入蜀,前往勸說西川節度使王建與東川節度使顧彥暉和解。到蜀後,王建並不理會皇上的詔書,仍然大戰大敗顧彥暉,佔據了兩川之地。對於韋莊來說,此次入蜀,卻得到了王建的賞識。王建很希望招韋莊至自己的幕下,可韋莊並沒有立即答應,仍在靜觀時局的變化。

  光化二年(899年),韋莊除左補闕。在此期間主要乾了與政局無關,卻與歷史文化傳承相關的兩件事。其一,在歷史文化遺存上,與兄弟韋藹合作編著《又玄集》,集中收錄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詩三百首。」其中有婦女詩十九家,不但爲詩集收錄女子詩開了先例,也給婦女對中華文化事業的奉獻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二,是爲雖未通過或參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歷史人物,如李賀、賈島、溫庭筠、陸龜蒙等十人奏請,追贈爲進士名譽或贈官。在這個問題上的重要意義有三:首先是體現了韋莊對當時科舉中重試卷,輕能力弊病的糾正;其次是將選才僅以評判試卷爲標準,擴大到與文化人能力相關的作品(當然包括質量兩方面)及社會影響上;其三,從選才目的上,由單方面爲朝政負責,轉向兼顧爲考生個人發展着想。

襄助王建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宦官發動了宮廷政變,囚禁昭宗,假擬聖旨,立太子李裕爲帝。聽到這個消息後,韋莊真的絕望了。其《贈雲陽裴明府》:「已聞陳勝心降漢,誰爲田橫國號齊。」(田橫,秦末起義首領,不肯稱臣於漢)證明他已下了投靠王建的決心。王建非常高興,當即命他爲掌書記。據《唐詩紀事》載:朝廷「尋召爲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

  韋莊入蜀後,以保地方平安爲已任。撫民方面,在任掌書記期間,有一個縣令擾民,韋莊上書於王建說:目前「正當凋瘵(病)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瘡痍之後,復作瘡痍。」即不要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的意思。在此兵荒馬亂的年月,難得還有人爲民着想,一時間被傳爲美談。王建就此而任用韋莊爲起居舍人。

  在避免內戰方面,韋莊又做了兩件大事,一是阻止了蜀皇以「思爲祖上報仇」爲名徵討朱全忠,避免了發自於蜀內部的主動戰爭。如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昭宗被朱全忠所殺,「高祖(王建)頗內懷興復」,韋莊遂「以兵者大事,不可倉卒而行」進行勸阻。天祐三年(906年)韋莊被任以西蜀安撫使。

  二是識破了朱全忠欲吞併蜀的詭計,避免了來自外部藩鎮的被動戰爭。「梁(朱全忠)復通好高祖(王建),推高祖爲兄」韋莊笑着說:「此神堯驕李密之意也(指李密投降李淵,後爲李淵所殺一事)。」

  天佑四年(907年)三月,唐王朝正式壽終正寢,哀帝被迫將皇位「禪讓」給朱全忠,建國號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爲國都,史稱後梁。韋莊聞訊後,本着維護一方安寧的原則,與諸位將領共同勸進王建說:「大王雖忠於唐,唐已亡矣,此所謂天與不取也。」於是,率官吏民衆大哭三天後,擁戴王建即皇帝位。韋莊從此晉升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等官。據《十國春秋》蜀國:「凡開國制度,號令,刑政,禮樂,皆由莊所定。」這一系列舉措使得蜀地在最小程度上減輕了戰亂之患,可謂功不可沒。次年韋莊被委任爲宰相,蜀之開國制度多出其手,後終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武成三年(910年)八月,韋莊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歲,諡號「文靖」。

韋莊的詩文

獨上小摟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溼斑紅淚滴。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

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

()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

鵰陰無樹水南流,雉堞連雲古帝州。

帶雨晚駝鳴遠戍,望鄉孤客倚高樓。

()

曾爲流離慣別家,等閒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

人洶洶,鼓鼕鼕,襟袖五更風。大羅天上月朦朧,騎馬上虛空。

香滿衣,雲滿路,鸞鳳繞身飛舞。霓旌絳節一羣羣,引見玉華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