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朗讀

  正義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蕭、曹等。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譯文:  正義高祖剛剛平定天下,表明有功勞的臣子會封侯,像蕭何,曹參等等。太史公說,古時人臣的功績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國家的稱「勳」;依靠出謀劃策的稱「勞」;藉助武力的稱「功」;明確功勞等級的稱「伐」;憑藉資歷長短的稱「閱」。我朝的封爵誓詞上講:「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安寧,還要把對你們的恩澤延及給後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穩固這些功臣們的根本,但那些枝枝葉葉卻漸漸的衰微了。

注釋:  社: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土神。「稷」,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穀神。「社」、「稷」連言,則用以代指國家。 等:等級。這裏泛指各種帶有等級的國家制度。封爵之誓:漢高祖封侯時有約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傳。誓詞以丹色刻寫在鐵券上,即所謂「丹書鐵券」。 河:黃河。「帶」,衣帶。「使河如帶」,使黃河變成衣帶一般狹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以此來譬喻久遠。厲:磨刀石。「泰山若厲」,使泰山變成磨刀石一樣短小,這同「使河如帶」一樣,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句意在表示久遠。 爰:音yu2n,乃,於是。「苗裔」,子孫後代。「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詞《困學紀聞》十二引《楚漢春秋》作「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世」。 根本:指漢高祖時期始受封的功臣。枝葉:指功臣侯者的後裔。「陵夷」,衰頹。

  餘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新聞!《書》曰「協和萬國」,遷於夏、商,或數千歲。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後,見於《春秋》。《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歷三代千有餘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於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後數世,民咸歸鄉裏,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餘皆坐法隕命亡國,豐耗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於當世之禁雲。

譯文:  我讀了有關高祖給功臣們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們初次受封及他們後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認爲,這真是和我所聽到的傳聞不一樣!《尚書》說:「各個邦國都應協調和睦」,直到夏、商時代,有的邦國竟經歷了幾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個諸侯,經幽王、厲王之後,在《春秋》的記載上還能見的到。《尚書》上記載了唐堯、虞舜時的侯伯,經歷夏、商、週三代的千餘年,仍然保全着自己的地位而屏衛着天子。這難道還不是因爲他們深信仁義,遵奉君主的法令嗎?漢朝興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當時天下剛剛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離散逃亡,可以統計的戶口不過原來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戶不過萬戶,小的只有五六百戶。以後幾代,民衆們都回歸故鄉了,戶口才日益繁衍起來。蕭何,曹參,周勃,灌嬰這些人的後裔有的封戶達到了四萬,小侯的封戶也增加了一倍,財產也象這樣不斷積累,他們確實富裕厚足了。於是,這些人的子孫驕傲自滿了,忘記了自己祖先創業的艱難,幹起了荒淫邪惡的勾當。從開始受封到太初時只有百餘年的時間,而原來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餘的都因犯法而喪命亡國,一下子就全完了。這由國家法網漸漸嚴密的緣故,然而他們自己也沒有小心翼翼地對待當世的禁令啊!

注釋:  餘:我。「讀高祖侯功臣」,閱讀高祖對功臣進行封爵的記載。這種記載,即是當時的侯籍。 異哉所聞:此謂異於下文提到的《尚書》、《春秋》記載的情況,並不是異於「使河如帶,泰山若厲」雲雲之意。 《書》:即《尚書》。「協和萬國」,語出《尚書·堯典》。《堯典》作「協和萬邦」。「邦」改作「國」,避漢高祖劉邦諱。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在位期間,爲政昏亂,被殺於驪山下,西周滅亡。「厲」,周厲王,周夷王之子。執政期間,剝削繁苛,壓制輿論,公元前八四一年,國人暴動,厲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縣),十四年後死於彘。事蹟詳見本書《周本紀》。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爲傳說時期的遠古部落,其首領前者是堯,後者是舜。 <14>「蕃」,與「藩」字通,屏障的意思。 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據表間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實際上,高祖功臣受封爲侯的,本表尚有漏載者。 蕭、曹、絳、灌:指蕭何、曹參、絳侯周勃、灌嬰。太初:漢武帝年號,凡四年,時當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見:與「現」字同。「見侯五」,指平陽侯曹宗、曲周侯酈終根、埤山侯仁、戴侯祕蒙、谷陵侯馮偃。 秏:與「耗」字同,意爲無、盡。 罔:與「網」字同,法網。「少」,稍略,略微。 兢兢:小心謹慎。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爲統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於是謹其終始,表見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後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譯文:  生活在今世,記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可不一定今天就與古代完全一樣。帝王們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採取不同的統治方法,主要還是以成就功業爲原則,豈能完全一樣?觀察功臣侯門爲什麼受到尊榮恩寵和爲什麼受到廢黜羞辱,也是當今政治得失的經驗教訓,何必非得古代的傳聞!在此,我考察了功臣侯們的始末,把關於他們的文獻改列成下表,其中有有些沒能完全弄清本末之處。不過,以後如果有人想繼續推究和說明其中的道理,這個表還是可以參閱的。

注釋:  緄:與「混」字通。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注音

   ㄓㄥˋ ㄧˋ ㄍㄠ ㄗㄨˇ ㄔㄨ ㄉㄧㄥˋ ㄊㄧㄢ ㄒㄧㄚˋ , ㄅㄧㄠˇ ㄇㄧㄥˊ ㄧㄡˇ ㄍㄨㄥ ㄓ ㄔㄣˊ ㄦˊ ㄏㄡˊ ㄓ , ㄖㄨㄛˋ ㄒㄧㄠ 、 ㄘㄠˊ ㄉㄥˇ 。 ㄊㄞˋ ㄕˇ ㄍㄨㄥ ㄩㄝ : ㄍㄨˇ ㄓㄜˇ ㄖㄣˊ ㄔㄣˊ ㄍㄨㄥ ㄧㄡˇ ㄨˇ ㄆㄧㄣˇ , ㄧˇ ㄉㄜˊ ㄌㄧˋ ㄗㄨㄥ ㄇㄧㄠˋ 、 ㄉㄧㄥˋ ㄕㄜˋ ㄐㄧˋ ㄩㄝ ㄒㄩㄣ , ㄧˇ ㄧㄢˊ ㄩㄝ ㄌㄠˊ , ㄩㄥˋ ㄌㄧˋ ㄩㄝ ㄍㄨㄥ , ㄇㄧㄥˊ ㄑㄧˊ ㄉㄥˇ ㄩㄝ ㄈㄚˊ , ㄐㄧ ㄖˋ ㄩㄝ ㄩㄝˋ 。 ㄈㄥ ㄐㄩㄝˊ ㄓ ㄕˋ ㄩㄝ :「 ㄕˇ ㄏㄜˊ ㄖㄨˊ ㄉㄞˋ , ㄊㄞˋ ㄕㄢ ㄖㄨㄛˋ ㄌㄧˋ , ㄍㄨㄛˊ ㄧˇ ㄩㄥˇ ㄋㄧㄥˊ , ㄩㄢˊ ㄐㄧˊ ㄇㄧㄠˊ ㄧˋ 。」 ㄕˇ ㄨㄟˋ ㄔㄤˊ ㄅㄨˊ ㄩˋ ㄍㄨˋ ㄑㄧˊ ㄍㄣ ㄅㄣˇ , ㄦˊ ㄓ ㄧㄝˋ ㄕㄠ ㄌㄧㄥˊ ㄧˊ ㄕㄨㄞ ㄨㄟˊ ㄧㄝˇ 。

   ㄩˊ ㄉㄨˊ ㄍㄠ ㄗㄨˇ ㄏㄡˊ ㄍㄨㄥ ㄔㄣˊ , ㄔㄚˊ ㄑㄧˊ ㄕㄡˇ ㄈㄥ , ㄙㄨㄛˇ ㄧˇ ㄕ ㄓ ㄓㄜˇ , ㄩㄝ : ㄧˋ ㄗㄞ ㄒㄧㄣ ㄨㄣˊ !《 ㄕㄨ 》 ㄩㄝ 「 ㄒㄧㄝˊ ㄏㄜˊ ㄨㄢˋ ㄍㄨㄛˊ 」, ㄑㄧㄢ ㄩˊ ㄒㄧㄚˋ 、 ㄕㄤ , ㄏㄨㄛˋ ㄕㄨˋ ㄑㄧㄢ ㄙㄨㄟˋ 。 ㄍㄞˋ ㄓㄡ ㄈㄥ ㄅㄚ ㄅㄞˇ , ㄧㄡ 、 ㄌㄧˋ ㄓ ㄏㄡˋ , ㄐㄧㄢˋ ㄩˊ 《 ㄔㄨㄣ ㄑㄧㄡ 》。《 ㄕㄤˋ ㄕㄨ 》 ㄧㄡˇ ㄊㄤˊ ㄩˊ ㄓ ㄏㄡˊ ㄅㄛˊ , ㄌㄧˋ ㄙㄢ ㄉㄞˋ ㄑㄧㄢ ㄧㄡˇ ㄩˊ ㄗㄞˇ , ㄗˋ ㄑㄩㄢˊ ㄧˇ ㄈㄢ ㄨㄟˋ ㄊㄧㄢ ㄗˇ , ㄑㄧˇ ㄈㄟ ㄉㄨˇ ㄩˊ ㄖㄣˊ ㄧˋ 、 ㄈㄥˋ ㄕㄤˋ ㄈㄚˇ ㄗㄞ ? ㄏㄢˋ ㄒㄧㄥ , ㄍㄨㄥ ㄔㄣˊ ㄕㄡˋ ㄈㄥ ㄓㄜˇ ㄅㄞˇ ㄧㄡˇ ㄩˊ ㄖㄣˊ 。 ㄊㄧㄢ ㄒㄧㄚˋ ㄔㄨ ㄉㄧㄥˋ , ㄍㄨˋ ㄉㄚˋ ㄔㄥˊ ㄇㄧㄥˊ ㄉㄡ ㄙㄢˋ ㄨㄤˊ , ㄏㄨˋ ㄎㄡˇ ㄎㄜˇ ㄉㄜˊ ㄦˊ ㄕㄨˋ ㄓㄜˇ ㄕˊ ㄦˋ ㄙㄢ , ㄕˋ ㄧˇ ㄉㄚˋ ㄏㄡˊ ㄅㄨˊ ㄍㄨㄛˋ ㄨㄢˋ ㄐㄧㄚ , ㄒㄧㄠˇ ㄓㄜˇ ㄨˇ ㄌㄧㄡˋ ㄅㄞˇ ㄏㄨˋ 。 ㄏㄡˋ ㄕㄨˋ ㄕˋ , ㄇㄧㄣˊ ㄒㄧㄢˊ ㄍㄨㄟ ㄒㄧㄤ ㄌㄧˇ , ㄏㄨˋ ㄧˋ ㄒㄧˊ , ㄒㄧㄠ 、 ㄘㄠˊ 、 ㄐㄧㄤˋ 、 ㄍㄨㄢˋ ㄓ ㄕㄨˇ ㄏㄨㄛˋ ㄓˋ ㄙˋ ㄨㄢˋ , ㄒㄧㄠˇ ㄏㄡˊ ㄗˋ ㄅㄟˋ , ㄈㄨˋ ㄏㄡˋ ㄖㄨˊ ㄓ 。 ㄗˇ ㄙㄨㄣ ㄐㄧㄠ ㄧˋ , ㄨㄤˋ ㄑㄧˊ ㄒㄧㄢ , ㄧㄣˊ ㄅㄧˋ 。 ㄓˋ ㄊㄞˋ ㄔㄨ , ㄅㄞˇ ㄋㄧㄢˊ ㄓ ㄐㄧㄢ , ㄐㄧㄢˋ ㄏㄡˊ ㄨˇ , ㄩˊ ㄐㄧㄝ ㄗㄨㄛˋ ㄈㄚˇ ㄩㄣˇ ㄇㄧㄥˋ ㄨㄤˊ ㄍㄨㄛˊ , ㄈㄥ ㄏㄠˋ ㄧˇ 。 ㄨㄤˇ ㄧˋ ㄕㄠˇ ㄇㄧˋ ㄧㄢ , ㄖㄢˊ ㄐㄧㄝ ㄕㄣ ㄨˊ ㄐㄧㄥ ㄐㄧㄥ ㄩˊ ㄉㄤ ㄕˋ ㄓ ㄐㄧㄣˋ ㄩㄣˊ 。

   ㄐㄩ ㄐㄧㄣ ㄓ ㄕˋ , ㄓˋ ㄍㄨˇ ㄓ ㄉㄠˋ , ㄙㄨㄛˇ ㄧˇ ㄗˋ ㄐㄧㄥˋ ㄧㄝˇ , ㄨㄟˋ ㄅㄧˋ ㄐㄧㄣˋ ㄊㄨㄥˊ 。 ㄉㄧˋ ㄨㄤˊ ㄓㄜˇ ㄍㄜˋ ㄕㄨ ㄌㄧˇ ㄦˊ ㄧˋ ㄨˋ , ㄧㄠˋ ㄧˇ ㄔㄥˊ ㄍㄨㄥ 爲 ㄊㄨㄥˇ ㄐㄧˋ , ㄑㄧˇ ㄎㄜˇ ㄍㄨㄣˇ ㄏㄨ ? ㄍㄨㄢ ㄙㄨㄛˇ ㄧˇ ㄉㄜˊ ㄗㄨㄣ ㄔㄨㄥˇ ㄐㄧˊ ㄙㄨㄛˇ ㄧˇ ㄈㄟˋ ㄖㄨˇ , ㄧˋ ㄉㄤ ㄕˋ ㄉㄜˊ ㄕ ㄓ ㄌㄧㄣˊ ㄧㄝˇ , ㄏㄜˊ ㄅㄧˋ ㄐㄧㄡˋ ㄨㄣˊ ? ㄩˊ ㄕˋ ㄐㄧㄣˇ ㄑㄧˊ ㄓㄨㄥ ㄕˇ , ㄅㄧㄠˇ ㄐㄧㄢˋ ㄑㄧˊ ㄨㄣˊ , ㄆㄛˇ ㄧㄡˇ ㄙㄨㄛˇ ㄅㄨˊ ㄐㄧㄣˋ ㄅㄣˇ ㄇㄛˋ , ㄓㄜ˙ ㄑㄧˊ ㄇㄧㄥˊ , ㄧˊ ㄓㄜˇ ㄑㄩㄝˋ ㄓ 。 ㄏㄡˋ ㄧㄡˇ ㄐㄩㄣ ㄗˇ , ㄩˋ ㄊㄨㄟ ㄦˊ ㄌㄧㄝˋ ㄓ , ㄉㄜˊ ㄧˇ ㄌㄢˇ ㄧㄢ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釋義

譯文

  正義高祖剛剛平定天下,表明有功勞的臣子會封侯,像蕭何,曹參等等。太史公說,古時人臣的功績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國家的稱「勳」;依靠出謀劃策的稱「勞」;藉助武力的稱「功」;明確功勞等級的稱「伐」;憑藉資歷長短的稱「閱」。我朝的封爵誓詞上講:「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安寧,還要把對你們的恩澤延及給後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穩固這些功臣們的根本,但那些枝枝葉葉卻漸漸的衰微了。

  我讀了有關高祖給功臣們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們初次受封及他們後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認爲,這真是和我所聽到的傳聞不一樣!《尚書》說:「各個邦國都應協調和睦」,直到夏、商時代,有的邦國竟經歷了幾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個諸侯,經幽王、厲王之後,在《春秋》的記載上還能見的到。《尚書》上記載了唐堯、虞舜時的侯伯,經歷夏、商、週三代的千餘年,仍然保全着自己的地位而屏衛着天子。這難道還不是因爲他們深信仁義,遵奉君主的法令嗎?漢朝興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當時天下剛剛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離散逃亡,可以統計的戶口不過原來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戶不過萬戶,小的只有五六百戶。以後幾代,民衆們都回歸故鄉了,戶口才日益繁衍起來。蕭何,曹參,周勃,灌嬰這些人的後裔有的封戶達到了四萬,小侯的封戶也增加了一倍,財產也象這樣不斷積累,他們確實富裕厚足了。於是,這些人的子孫驕傲自滿了,忘記了自己祖先創業的艱難,幹起了荒淫邪惡的勾當。從開始受封到太初時只有百餘年的時間,而原來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餘的都因犯法而喪命亡國,一下子就全完了。這由國家法網漸漸嚴密的緣故,然而他們自己也沒有小心翼翼地對待當世的禁令啊!

  生活在今世,記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可不一定今天就與古代完全一樣。帝王們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採取不同的統治方法,主要還是以成就功業爲原則,豈能完全一樣?觀察功臣侯門爲什麼受到尊榮恩寵和爲什麼受到廢黜羞辱,也是當今政治得失的經驗教訓,何必非得古代的傳聞!在此,我考察了功臣侯們的始末,把關於他們的文獻改列成下表,其中有有些沒能完全弄清本末之處。不過,以後如果有人想繼續推究和說明其中的道理,這個表還是可以參閱的。

註釋

<1>「社」,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土神。「稷」,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穀神。「社」、「稷」連言,則用以代指國家。 

<2>「等」,等級。這裏泛指各種帶有等級的國家制度。

<3>「封爵之誓」,漢高祖封侯時有約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傳。誓詞以丹色刻寫在鐵券上,即所謂「丹書鐵券」。 

<4>「河」,黃河。「帶」,衣帶。「使河如帶」,使黃河變成衣帶一般狹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以此來譬喻久遠。

<5>「厲」,磨刀石。「泰山若厲」,使泰山變成磨刀石一樣短小,這同「使河如帶」一樣,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句意在表示久遠。 

<6>「爰」,音yu2n,乃,於是。「苗裔」,子孫後代。「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詞《困學紀聞》十二引《楚漢春秋》作「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世」。 

<7>「根本」,指漢高祖時期始受封的功臣。

<8>「枝葉」,指功臣侯者的後裔。「陵夷」,衰頹。

<9>「餘」,我。「讀高祖侯功臣」,閱讀高祖對功臣進行封爵的記載。這種記載,即是當時的侯籍。 

<10>「異哉所聞」,此謂異於下文提到的《尚書》、《春秋》記載的情況,並不是異於「使河如帶,泰山若厲」雲雲之意。 

<11>「《書》」,即《尚書》。「協和萬國」,語出《尚書·堯典》。《堯典》作「協和萬邦」。「邦」改作「國」,避漢高祖劉邦諱。在《堯典》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堯使各個邦國之間關係和協。 

<12>「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在位期間,爲政昏亂,被殺於驪山下,西周滅亡。事蹟詳見本書《周本紀》。「厲」,周厲王,周夷王之子。執政期間,剝削繁苛,壓制輿論,公元前八四一年,國人暴動,厲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縣),十四年後死於彘。事蹟詳見本書《周本紀》。

<13>「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爲傳說時期的遠古部落,其首領前者是堯,後者是舜。 <14>「蕃」,與「藩」字通,屏障的意思。 

<15>「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據表間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實際上,高祖功臣受封爲侯的,本表尚有漏載者。 

<16>「蕭、曹、絳、灌」,指蕭何、曹參、絳侯周勃、灌嬰。

<17>「太初」,漢武帝年號,凡四年,時當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18>「見」,與「現」字同。「見侯五」,指平陽侯曹宗、曲周侯酈終根、埤山侯仁、戴侯祕蒙、谷陵侯馮偃。 

<19>「秏」,與「耗」字同,意爲無、盡。 

<20>「罔」,與「網」字同,法網。「少」,稍略,略微。 

<21>「兢兢」,小心謹慎。

<22>「緄」,與「混」字通。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爲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司馬遷朗讀
()

猜你喜歡

雨雪冬春無了時,烏薪斷續惱衰羸。

偶然買得婆歡喜,且免山翁曉皺眉。

()

纔出城來便不同,綠楊微指藕花風。

過湖船用百錢買,臥看雲歸南北峯。

()

玉堂清切地,瀟灑出氛埃。雨點疏疏過,天香冉冉來。

隔花鶯歷亂,近水燕飛回。朝退有餘暇,新詩取次裁。

()

湖中藻荇蕃,蔓延叢累積。搴芼與銍艾,萌芽旋充斥。

舟楫礙泛流,波瀾溷澄碧。是應例除莠,詢得一良策。

鯸魚此爲糧,育湖俾搜索。藻荇則已盡,荷芰乃並食。

魚所能者啖,不能者揀擇。溲矢更遺污,綠水成黃色。

藻荇穢復裏,鯸魚穢面額。不什不變法,欲速疏籌畫。

一利一弊滋,覽物理可格。

()

君去洞庭何處住,海門迢遞接東甌。湖田歲熟收粳稻,煙渚秋高弄釣舟。

漫說孔明無將略,早知若水是仙流。浮生萬事何時盡,都把閒情付白鷗。

()

九十慈親鬢髮播,今年菊早去年花。

一尊細說重陽事,似此清歡有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