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求賢詔

高帝求賢詔朗讀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爲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譯文:  聽說古代聖王沒有誰超過周文王的,霸主沒有誰超過齊桓公的,他們都依靠賢人成就功名。現在天下賢人有智慧有才能,難道只有古代纔有這樣的人嗎?擔憂的是君主不肯去結交,賢土從什麼途徑進身呢?現在我靠上天神靈和賢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統一全國成爲一家。希望長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廟到無窮。賢人已經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嗎?賢士大夫們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夠使他貴顯。把詔令佈告天下,讓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注釋:  高帝:即漢高祖劉邦,字季,沛(今江蘇沛旦)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他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發展農業生產,打擊商賈。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詔:詔書,皇帝的命令或文告。莫:沒有什麼人,代詞。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紂時爲西伯。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伯:通「霸」,春秋時諸侯的盟主。齊桓:即齊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國強兵,九合諸侯,成爲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智能:智謀與才能豈特:豈獨,難道只。人主:人君。奚由:由奚,從哪裏。奚,何,哪裏。靈:威靈,有保佑的意思。以爲一家:以天下爲一家。以,介詞。「以」後省賓語「之」(天下)。宗廟:奉祀祖先的廟堂。古時把帝王的宗廟當作國家的象徵。亡絕:無窮。亡,通「無」。平:平定。安利:安養。遊:交遊,這裏有共事的意思。尊顯:致人於尊貴顯赫的地位朕:我,我的。古時君臣都可稱「聯」,自秦始皇時起,專作皇帝自稱。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酇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爲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

譯文:  御史大夫周昌把詔書下達相國酇侯,相國酇侯下達各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達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稱的,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給他準備車馬,送他到相國府,寫下經歷、狀貌、年齡。如果有賢人而不推舉,發覺後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體弱多病的,不要送來。

注釋:  御史大夫:漢朝僅次於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宮之一。協助相國,掌管機要文書和監察事務。昌:周昌,高祖功臣。下:下達。相國: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處理國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長官。酇侯:指蕭何。御史中執法:又稱御史中丞,地位僅次於於是大夫。這裏指諸侯國掌管監查、執法職務的長官。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其有:如有。意:美好的名聲。稱:相符。明德:美德。身勸:親自往勸出仕。詣:前往。署:題寫。行、義、年:事蹟、狀貌、年齡。義,通「儀」。覺免:發覺後受免職處分。癃:腰部彎曲、背部隆起。這裏泛指殘疾。遣:派送,打發。

高帝求賢詔注音

   ㄍㄞˋ ㄨㄣˊ ㄨㄤˊ ㄓㄜˇ ㄇㄛˋ ㄍㄠ ㄩˊ ㄓㄡ ㄨㄣˊ , ㄅㄛˊ ㄓㄜˇ ㄇㄛˋ ㄍㄠ ㄩˊ ㄑㄧˊ ㄏㄨㄢˊ , ㄐㄧㄝ ㄉㄞˋ ㄒㄧㄢˊ ㄖㄣˊ ㄦˊ ㄔㄥˊ ㄇㄧㄥˊ 。 ㄐㄧㄣ ㄊㄧㄢ ㄒㄧㄚˋ ㄒㄧㄢˊ ㄓㄜˇ ㄓˋ ㄋㄥˊ , ㄑㄧˇ ㄊㄜˋ ㄍㄨˇ ㄓ ㄖㄣˊ ㄏㄨ ? ㄏㄨㄢˋ ㄗㄞˋ ㄖㄣˊ ㄓㄨˇ ㄅㄨˊ ㄐㄧㄠ ㄍㄨˋ ㄧㄝˇ , ㄕˋ ㄒㄧ ㄧㄡˊ ㄐㄧㄣˋ ? ㄐㄧㄣ ㄨˊ ㄧˇ ㄊㄧㄢ ㄓ ㄌㄧㄥˊ , ㄒㄧㄢˊ ㄕˋ ㄉㄞˋ ㄈㄨ , ㄉㄧㄥˋ ㄧㄡˇ ㄊㄧㄢ ㄒㄧㄚˋ , ㄧˇ 爲 ㄧˋ ㄐㄧㄚ 。 ㄩˋ ㄑㄧˊ ㄔㄤˊ ㄐㄧㄡˇ , ㄕˋ ㄕˋ ㄈㄥˋ ㄗㄨㄥ ㄇㄧㄠˋ ㄨㄤˊ ㄐㄩㄝˊ ㄧㄝˇ 。 ㄒㄧㄢˊ ㄖㄣˊ ㄧˇ ㄩˇ ㄨㄛˇ ㄍㄨㄥˋ ㄆㄧㄥˊ ㄓ ㄧˇ , ㄦˊ ㄅㄨˋ ㄩˇ ㄨˊ ㄍㄨㄥˋ ㄢ ㄌㄧˋ ㄓ , ㄎㄜˇ ㄏㄨ ? ㄒㄧㄢˊ ㄕˋ ㄉㄞˋ ㄈㄨ ㄧㄡˇ ㄎㄣˇ ㄘㄨㄥˊ ㄨㄛˇ ㄧㄡˊ ㄓㄜˇ , ㄨˊ ㄋㄥˊ ㄗㄨㄣ ㄒㄧㄢˇ ㄓ 。 ㄅㄨˋ ㄍㄠˋ ㄊㄧㄢ ㄒㄧㄚˋ , ㄕˇ ㄇㄧㄥˊ ㄓ ㄓㄣˋ ㄧˋ 。

   ㄩˋ ㄕˇ ㄉㄞˋ ㄈㄨ ㄔㄤ ㄒㄧㄚˋ ㄒㄧㄤˋ ㄍㄨㄛˊ , ㄒㄧㄤˋ ㄍㄨㄛˊ ㄗㄢˋ ㄏㄡˊ ㄒㄧㄚˋ ㄓㄨ ㄏㄡˊ ㄨㄤˊ , ㄩˋ ㄕˇ ㄓㄨㄥ ㄓˊ ㄈㄚˇ ㄒㄧㄚˋ ㄐㄩㄣˋ ㄕㄡˇ , ㄑㄧˊ ㄧㄡˇ ㄧˋ ㄔㄥ ㄇㄧㄥˊ ㄉㄜˊ ㄓㄜˇ , ㄅㄧˋ ㄕㄣ ㄑㄩㄢˋ ,爲 ㄓ ㄐㄧㄚˋ , ㄑㄧㄢˇ ㄧˋ ㄒㄧㄤˋ ㄍㄨㄛˊ ㄈㄨˇ , ㄕㄨˇ ㄒㄧㄥˊ ㄧˋ ㄋㄧㄢˊ , ㄧㄡˇ ㄦˊ ㄈㄨˊ ㄧㄢˊ , ㄐㄩㄝˊ ㄇㄧㄢˇ 。 ㄋㄧㄢˊ ㄌㄠˇ ㄌㄨㄥˊ ㄅㄧㄥˋ , ㄨˋ ㄑㄧㄢˇ 。

高帝求賢詔釋義

譯文

  聽說古代聖王沒有誰超過周文王的,霸主沒有誰超過齊桓公的,他們都依靠賢人成就功名。現在天下賢人有智慧有才能,難道只有古代纔有這樣的人嗎?擔憂的是君主不肯去結交,賢土從什麼途徑進身呢?現在我靠上天神靈和賢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統一全國成爲一家。希望長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廟到無窮。賢人已經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嗎?賢士大夫們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夠使他貴顯。把詔令佈告天下,讓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詔書下達相國酇侯,相國酇侯下達各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達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稱的,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給他準備車馬,送他到相國府,寫下經歷狀貌年齡。如果有賢人而不推舉,發覺後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體弱多病的,不要送來。

註釋

高帝:即漢高祖劉邦,字季,沛(今江蘇沛旦)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他繼承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發展農業生產,打擊商賈。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

詔:詔書,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莫:沒有什麼人,代詞。

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紂時爲西伯。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

伯:通「霸」,春秋時諸侯的盟主。

齊桓:即齊桓公。姓姜,名小白。他任用管仲,富國強兵,九合諸侯,成爲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智能:智謀與才能

豈特:豈獨,難道只。

人主:人君。

奚由:由奚,從哪裏。奚,何,哪裏。

靈:威靈,有保佑的意思。

以爲一家:以天下爲一家。以,介詞。「以」後省賓語「之」(天下)。

宗廟:奉祀祖先的廟堂。古時把帝王的宗廟當作國家的象徵。

亡絕:無窮。亡,通「無」。

平:平定。

安利:安養。

遊:交遊,這裏有共事的意思。

尊顯:致人於尊貴顯赫的地位

朕(zhèn):我,我的。古時君臣都可稱「聯」,自秦始皇時起,專作皇帝自稱。

御史大夫:漢朝僅次於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宮之一。協助相國,掌管機要文書和監察事務。

昌:周昌,高祖功臣。

下:下達。

相國: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處理國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長官。

酇(zàn)侯:指蕭何。

御史中執法:又稱御史中丞,地位僅次於於是大夫。這裏指諸侯國掌管監查執法職務的長官。

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太守。

其有:如有。

意:美好的名聲。

稱(chèn):相符。

明德:美德。

身勸:親自往勸出仕。

詣(yì):前往。

署:題寫。

行義年:事蹟狀貌年齡。義,通「儀」。

覺免:發覺後受免職處分。

癃(lóng):腰部彎曲背部隆起。這裏泛指殘疾。

遣:派送,打發。

參考資料:

1、沈抱一,沙駕濤,楊懷平.古文觀止全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456~458

高帝求賢詔創作背景

  漢高祖劉邦懂得任用人才是取得勝利的保證;得天下以後,要鞏固封建統治,使天下長治久安,就要有賢才作爲輔佐。本文是他在全國範圍內徵求賢才的一道詔令,他以周文、齊桓自許,用古代賢士期待今人,表現他的存心王霸和求賢若渴的心情。

參考資料:

1、沈抱一,沙駕濤,楊懷平.古文觀止全譯: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456~458

高帝求賢詔賞析

  《高帝求賢記》一文雖然短小,卻清楚地說明了詔令求賢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劉邦起自布衣,對士人多有輕侮。但由於他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認識到的天下多有賴於士人,爲此他統一天下後,要治理天下,就急於尋訪賢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儘管此詔書是在劉邦在位晚年發佈的,但這封詔書畢竟奠定了稀罕的基本國策,功不可沒。西漢大量賢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時期。但是,要追溯西漢王朝的求賢歷史,還要從這封詔書開始。

  高帝劉邦求賢的根本目的,自然是爲了使自己的統治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高帝之所以求賢,則是因爲他從歷史與現實兩個不同的層面,清醒地認識了經營天下與賢人輔的緊密聯繫。就歷史而言,世之王者莫高於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國勢強盛,其成名的關鍵在於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泰顛、閎夭、散宜生、南官適等賢人;世之霸主莫高於齊桓公,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關鍵在於任用管仲。就現實而言,賢人的重要性對高祖劉邦更是刻骨銘心。當初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超,商祖起於閭巷之間,撥亂誅暴,平定海內,終踐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於善用智能之士。高祖曾雲:「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師,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項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正因爲知此,詔書纔有「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爲一家」雲雲。不論着眼於歷史,還是着眼於現實,劉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賢士大夫來治理天下。

  詔書以周文、齊桓自許,以古之賢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劉邦希冀王霸之業的雄心以及渴求賢才的迫切。詔書雲: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結交,致使賢者無由進升。如此歸咎人君,便見高祖禮賢下士之意,顯得頓挫而又警醒。高祖本意在於進用賢者以安定漢家,卻雲「與吾共安利之」;一個「利」字,巧妙地將自身的好處幻化成了賢人的利益。如此說來,高帝求賢便有了爲賢者打算圖謀的含義。詔書又雲:「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上文言「交」,此處言「遊」,更表現出一種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氣度;尊之顯之雲雲,則是直接誘之以勢力。詔書結尾雲:郡國若有賢者,「必身功爲之駕」,「有而弗言,覺,免」;一個『必」字、一個「免」字,再次表現了高帝求賢的精誠。由此可見,《高帝求賢詔》不僅層次劃然,而且用語極具藝術性。

  不過,政治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會是這種停留在紙面上的溫情脈脈牧歌。在封建社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悲劇一次次重演,所謂賢者,所謂智能之士,常常難以擺脫這種歷史的悲劇。

班固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爲郎,典校祕書,潛心二十餘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徵匈奴爲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

班固朗讀
()

猜你喜歡

彭家柳邊堂,江色潤書畫。

乃公根柢學,衣傳自心會。

唾手勳業餘,探妙文字外。

區區青紫計,韋子豈君配。

神物護揮毫,而不告成壞。

赫炎卷地過,椽瓦了無在。

賴是堂間書,萬軸腹中載。

乃公洞天理,否傾則泰。

向來薦才名,開口取猜怪。

從今柳先生,頗爲參元快。

()

青春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攜歌管遊。

鶯花有意欲惱亂,風雨何事相淹留。

南園綵棚映綠樹,西湖畫舫臨清流。

幾時雲陰得斂霽,願把一樽相獻酬。

()

駒隙匆匆不暫留,誰能宴坐學裴休。

君攜嘉客江亭醉,我泛扁舟楚澤秋。

水浸斜陽紅影溼,煙橫疊巘翠光浮。

何時再卜秋屏約,共踏西風爛熳遊。

()

我年三十九,白髭有一莖。當時初見之,妻子殊爲驚。

今年四十二,白者日益多。朝來明鏡中,對之不復嗟。

人生天地間,老去會不免。猶勝嚴終輩,終身不得見。

()

欲別還愁再會稀,雨絲如淚灑春衣。多情廢話三千句,無用粗腰四十圍。

何事青眸頻放電,只緣綠綺太投機。行車將發猶回首,遙見人叢一吻飛。

()

雲霞錦繡燦瀛臺,花發何須殷七來。百子池邊麟卓犖,萬年枝上鳳毰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