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登凌歊臺感懷

臨江仙·登凌歊臺感懷朗讀

偶向凌歊臺上望,春光已過三分。江山重疊倍銷魂。風花飛有態,煙絮墜無痕。

已是年來傷感甚,那堪舊恨仍存。清愁滿眼共誰論。卻應臺下草,不解憶王孫。

臨江仙·登凌歊臺感懷注音

ㄡˇ ㄒㄧㄤˋ ㄌㄧㄥˊ ㄒㄧㄠ ㄊㄞˊ ㄕㄤˋ ㄨㄤˋ , ㄔㄨㄣ ㄍㄨㄤ ㄧˇ ㄍㄨㄛˋ ㄙㄢ ㄈㄣ 。 ㄐㄧㄤ ㄕㄢ ㄔㄨㄥˊ ㄉㄧㄝˊ ㄅㄟˋ ㄒㄧㄠ ㄏㄨㄣˊ 。 ㄈㄥ ㄏㄨㄚ ㄈㄟ ㄧㄡˇ ㄊㄞˋ , ㄧㄢ ㄒㄩˋ ㄓㄨㄟˋ ㄨˊ ㄏㄣˊ 。

ㄧˇ ㄕˋ ㄋㄧㄢˊ ㄌㄞˊ ㄕㄤ ㄍㄢˇ ㄕㄣˋ , ㄋㄚˋ ㄎㄢ ㄐㄧㄡˋ ㄏㄣˋ ㄖㄥˊ ㄘㄨㄣˊ 。 ㄑㄧㄥ ㄔㄡˊ ㄇㄢˇ ㄧㄢˇ ㄍㄨㄥˋ ㄕㄟˊ ㄌㄨㄣˋ 。 ㄑㄩㄝˋ ㄧㄥ ㄊㄞˊ ㄒㄧㄚˋ ㄘㄠˇ , ㄅㄨˋ ㄐㄧㄝˇ ㄧˋ ㄨㄤˊ ㄙㄨㄣ 。

臨江仙·登凌歊臺感懷賞析

  這首詞,作於李之儀居今當塗期間的某年春天。

  凌歊臺,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離宮於此。實際上,凌歊臺並不很高(據《太平寰宇記》載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圍平曠,才望得很遠。李之儀的這首詞就是登此臺遠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發揮,借登凌歊臺以抒發內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臺上望,春光已過三分。江山重疊倍銷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時幽居抑鬱的心情。李之儀雖身在江南,心猶念汴京和故土(李之儀的家鄉在今山東無棣)。登高以眺遠,自難免引起萬千感觸。但詞人僅用「春光已過三分」一句概括他種種思緒,把無窮的空間感化作有限的時間感,從而收到含蓄蘊藉的審美效果。「銷魂」一詞,兼有極度高興和極度傷心兩方面的含義。

  「風花飛有態,煙絮墜無痕。」飛花、墜絮,本都是自然形態的東西;但經過詩人的渲染,便都變成了含情物。飛花,指他人之乘風直上,舞態翩躚,得意非常;墜絮,喻己身之遭謗被逐,墮地沾泥,了無痕跡。

  下片點明題意:「已是年來傷感甚,那堪舊恨仍存!清愁滿眼共誰論?」「傷感甚」,指以往歲月裏所遭受的政治打擊。「那堪舊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後仍然「舊恨」綿綿。「清愁」,指所觸起的新愁。詞人在「愁」字下加用「滿眼」一詞,便使人覺得愁如春天的遊絲瀰漫空際。至於愁些什麼,詞人並未明言,因此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共誰論」,進一步表明詩人塊然獨處,竟無人可爲解愁。

  「卻應臺下草,不解憶王孫?」卻,這裏作「豈」解,「卻應」即「豈應」。詞人目睹凌高欠臺下春草叢生,很自然會聯想起淮南小山《招隱士》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詩句。但李之儀這裏的「王孫」指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詞人把歸鄉不得的怨恨歸咎於春草的不解相憶,實乃貌似無理卻至情的說法。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姑溪詞提要》謂李之儀「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減秦觀。」可謂一語中的,總括了李之儀小詞的特點。這首詞就是明證。

李之儀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雲縣)人。哲宗元祐初爲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爲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塗。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

李之儀朗讀
()

猜你喜歡

吾家有息廬,息身未有日。古人悼無聞,四十而五十。

百年可例推,想亦無間隙。莫若早回頭,可以息則息。

果腹惟三餐,容身祇一席。古昔有良訓,歸當書之壁。

()

大化運不息,逝水無停時。依依舊居室,惻愴中腸悲。

書殘讀遺編,機有餘斷絲。斑衣不再舞,壽觴寧重持。

庭前百卉芳,但覺陰陽移。儀容切寤寐,恍惚如見之。

親心我所安,親志我所期。心志著且存,大節矢靡虧。

悠哉孝子情,勖此終天思。

()

幽意值所適,冶遊良未然。木末搖東風,溪水鳴濺濺。

人心抱幽默,相激各自賢。豈不願安靜,逼抑成沸煎。

不見魏唐睢,挺劍秦王前。

()

翩翩河中舟,一一西上水。彼船力有餘,我船力無幾。

力薄日一舍,力壯日百裏。遲速詎幾何,推分故爾耳。

今晨東南風,帆席頻輕駛。舳艫密相銜,前後略相似。

如將平不平,頗覆令人喜。因之念時事,冥寞付天理。

()

心上無俗事,禪餘隻好吟。

命窮甘白屋,身健直黃金。

世路劍關險,侯門滄海深。

虛名何必尚,吾志在山林。

()

蕪城兆霜雪,潁川凋芰荷。昔別情已矣,今別情奈何。

英英二三子,行亦車懸■。後日知誰同,蟬聲猶暮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