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校書七兄(一作送韓校書)

寄校書七兄(一作送韓校書)朗讀

無事烏程縣,蹉跎歲月餘。不知芸閣吏,寂寞竟何如。

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因過大雷岸,莫忘八行書。

寄校書七兄(一作送韓校書)注音

ㄨˊ ㄕˋ ㄨ ㄔㄥˊ ㄒㄧㄢˋ , ㄘㄨㄛ ㄊㄨㄛˊ ㄙㄨㄟˋ ㄩㄝˋ ㄩˊ 。 ㄅㄨˋ ㄓ ㄩㄣˊ ㄍㄜˊ ㄌㄧˋ , ㄐㄧˊ ㄇㄛˋ ㄐㄧㄥˋ ㄏㄜˊ ㄖㄨˊ 。

ㄩㄢˇ ㄕㄨㄟˇ ㄈㄨˊ ㄒㄧㄢ ㄓㄠˋ , ㄏㄢˊ ㄒㄧㄥ ㄅㄢˋ ㄕˇ ㄔㄜ 。 ㄧㄣ ㄍㄨㄛˋ ㄉㄚˋ ㄌㄟˊ ㄢˋ , ㄇㄛˋ ㄨㄤˋ ㄅㄚ ㄏㄤˊ ㄕㄨ 。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蘭(《太平廣記》中作「秀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後爲女道士,是中唐詩壇上享受盛名的女詩人[1] 。晚年被召入宮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詩叛將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亂棒撲殺之。李冶的詩以五言擅長,多酬贈譴懷之作。宋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李季蘭集》一卷,今已失傳,僅存詩十六首。 ...

李冶朗讀
()

猜你喜歡

龍飛天子攬英雄,舊德欣逢泰道通。

丹詔果然頒北闕,彩舟行矣駕東風。

雨餘杉徑新添綠,暖入花妝旋奼紅。

待得湖邊春色滿,我公已在鳳池中。

新鑿南湖接海潮,油幢領客泛蘭橈。

那知半夜雨聲急,卻放新晴物色饒。

盡日登臨陪步武,高談灑落挹風標。

陽春白雪真難和,泚筆惟書道路謠。

()

不信人生果是浮,茫茫今古一川流。繁華過眼都春夢,兒女催人到白頭。

藥鼎丹爐供事業,桐鞋竹杖傲王侯。香山圖畫洛中宴,一樣婆娑醉未休。

()

嵯峨武夷山,中有樑棟姿。

鳳凰鳴高崗,隱見視其時。

孰若阿房宮,下容五丈旗。

孰奏簫韶樂,和聲召來儀。

才大古人用,論高人先知。

晦翁千載人,源流有餘師。

衣傳正大學,時吐蹇諤辭。

國步方險艱,憂端終南齊。

袖有濟時策,真言琅玕披。

忠嘉計稷契,不事激與隨。

辯論黼座側,聽納天顏怡。

林林陛楯郎,相顧胥嘆咨。

中有張萬福,拜賀太平基。

正賴中流柱,障瀾使東之。

胡爲勇於去,神龍不容羈。

平生廉靖操,爲國張四維。

西風送漢節,凜凜和霜威。

皇華馳周顯,書錦輝繡衣。

沮臺佔二星,今夕躔已移。

江右九州地,俗弊民已疲。

高褰赤帷裳,下照及隱微。

刑清民乃服,莠除昔始滋。

烹鮮戒政擾,漏魚寧綱稀。

要令珥筆俗,洗心學書詩。

更令佩犢子,竭力事耘耔。

鄱江歇瀾波,貫索韜光輝。

丕變東楚俗,若詠洙泗涯。

小試大儒效,泰山一毫釐。

寧如立本朝,措世復雍熙。

無容孔席暖,佇興宣室思。

歸來納絳節,平登黃扉葉。

富貴推不去,乘留復須疑。

()

唾壺壯氣已休休,呼酒田翁與動酬。

九十日春長是雨,三千丈發總緣愁。

棱棱顏面塵埃滿,渺渺山河歲月遒。

谷飲芝餐皆可飽,人生何必稻粱謀。

()

老至風情似冷煙,尋山問水了無緣。荒園片石疏鬆在,錯被人呼小洞天。

()

子行日以遠,我思日以長。

政或少閒暇,書來不可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