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均吾

鄧均吾(1898年11月5日—1969年9月3日),本名鄧成均,筆名均吾、默聲。四川古藺人。中共黨員。現代詩人,翻譯家,教育家,文學家,無產階級革命家。曾任《淺草》、《創造季刊》編輯,中共古藺縣委書記,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21年參加創造社,1922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後歷任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紅巖》雜誌主編。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69年9月3日,鄧均吾因病逝世於重慶。享年71歲。譯有《人類悟性論》、《希臘神話》、《科學概論》、《貧民》、《虛無鄉消息》等作品。

()

人物生平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11月5日,鄧均吾出生於瀘州市古藺縣龍山鎮。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鄧均吾入其祖父的私塾讀書,接觸四書五經和古典詩詞。

清宣統元年(1909年),鄧均吾歲父親到河北上學,仍受正統儒家教育,但開始接觸一些新書刊。

辛亥革命後,鄧均吾全家自河北返回四川。

  民國元年(1912年),鄧均吾考入重慶廣益中學。

  民國五年(1916年),就讀於重慶廣益中學,酷愛新舊詩詞,結識吳方吉,交往甚密。

  民國九年(1920年),鄧均吾離家遠行,從重慶沿江東下上海,尋求人生的新理想。

  民國十年(1921年)4月,在上海泰東書局編輯所工作,海結識了郭沫若和成仿吾。同年冬天,鄧均吾參加創造社,是創造社在國內發展的首批社員之一。

  民國十一年(1922年),與林如稷等組織淺草社,創辦《淺草》文藝季刊。

  民國十一年(1922年)下半年起,鄧均吾和郭沫若、成仿吾、鬱達夫一起編輯《創造季刊》。

  民國十二年(1923年)同鬱達夫、成仿吾主辦《中華新報》副刊。

  鄧均吾在「泰東」沒有固定工資,僅靠編稿等不固定收人維持生計。民國十三年(1924年),淺草社的林如稷、陳翔鶴先後離去,《創造日》、《創造季刊》、《創造週報》皆相繼停刊。創造社前期活動趨於停止。同年夏天,鄧均吾六旬老母邱氏正在病中,他便離滬返川。

  鄧均吾自民國十三年(1924年)下半年返川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上半年,相繼在湘西川軍陳渠珍部任書記,在古藺縣立小學任教,在北碚溫泉工作,在重慶聯中和廣益中學執教,爲生計東奔西走,很爲苦悶。

  民國十六年(1927年)「三·三一」慘案和「四·一二」政變,使他看到反動派的面目,他在痛苦中探求人生道路,開始學習馬列主義和介紹蘇聯國情的書刊,逐步接受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這個時期,他的文學活動不多,創作新舊體詩詞《烏江道中》、《野菊花》、《友誼》、《青山濰,翻譯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經友人介紹再次赴滬,在楊伯凱、任白戈、沙汀等積資創辦的辛墾書店譯書,預支稿費維持生活。他翻譯了英國著名科學家湯姆生的《科學概論》,被恩格斯稱讚的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的《人類悟性論》,均由辛墾書店出版。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底,鄧均吾再度回川。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鄧均吾積極倡導興辦古藺縣立中學,並出任教務主任、校長。中國工農紅軍長徵路過古藺時,他支持學生參加紅軍。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秋,鄧均吾到成都,在《大聲週刊》社工作。

  1938年初,參加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被選爲分會理事,任研究部負責人和《筆陣》編委,在黨的直接領導下,團結進步文藝工作者,開展抗日救亡工作。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夏,鄧均吾常與車耀先及黨員作家周文、沙汀、趙其文等往返,在他們的幫助下,在抗日救亡運動的鍛鍊中,鄧均吾於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活動。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秋,鄧均吾因老母病故,返回故裏。按照黨組織的委派,從1939年秋至1941年春,任中共地下黨古藺縣委書記,以教育職業爲掩護,對該縣地下黨組織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以及該縣開展抗日救亡,統一戰線工作皆有較大貢獻。

  民國三十年(1941年)春皖南事變後,鄧均吾按照上級指示,撤離古藺,利用同鄉關係隨赴彭水縣任縣長的朱彥林在縣政府任祕書。他在彭水縣立足後,協助上級轉移隱蔽黨員,並協助在該縣建立特別支部。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春,鄧均吾按照黨的安排再返古藺。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鄧均吾任古藺縣教育科長;利用中學校長及縣參議員的公開身份開展合法鬥爭,掩護地下黨的祕密活動達四年之久。後因有『戴紅帽子」之嫌,被當局撤去校長職務,旋到北碚、金堂等地中學任教。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冬,鄧均吾又隨同鄉朱彥林宦營山縣長之便,任營山晉德中學教席,兼縣政府祕書,他利用縣政府祕書工作搞情報工作,在危急關頭多次保護了組織和同志。

  1949年3月,鄧均吾到重慶,經民主人士柯堯仿介紹在參議會任祕書。此時他失掉了黨的組織關係,仍積極參加黨領導下的革命活動,聯繫民主人士。

  重慶解放後,鄧均吾全力投入人民政權建設和統一戰線工作。

  1949年後,鄧均吾任重慶市文聯副主席,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長。

  20世紀50-60年代,鄧均吾歷任重慶市文聯祕書長、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奔騰》和《紅巖》主編,並長期兼任重慶文史館館長。

  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鄧均吾遭到「四人幫」的迫害,他的許多詩詞,被顛倒是非的隨意閹割、曲解,打成「反詩」、「毒草」。鄧均吾雖橫遭迫害,但對黨一片忠心,對前途仍充滿希望。他告慰好友:『請君放眼量風物,環宇同溫會有時」(《酷熱中答人問訊》)、「時間催物化,萬古不曾停,~。」(《暮春》)。

  1969年9月3日,鄧均吾受文革迫害,因病逝世於重慶,享年71歲。

  1979年2月,中共重慶市委在市政協禮堂爲鄧均吾舉行追悼會,並予以昭雪平反。

鄧均吾的詩文

薛濤井上,武鄉祠畔,嘆蓬飛又落徑行處。故國重遊,空極目暮雲煙樹。

更那堪聲聲杜宇。神州如夢,清愁無數,渺滄江有誰呼渡。

()

鬥室宵寒,誰與共、一燈青透。思往事、明月西沉,漫天飛雨。

鳳泊鸞飄關塞遠,教人怕聽伊涼奏。問幾時、剪燭話巴山,殘更漏。

()

那知別未經年,情懷懶似三眠柳。豈無膏沐,誰爲容悅,任他蓬首。

蓮擘心孤,絲抽繭獨,不辭清瘦。縱信託賓鴻,離愁難寄,望斷夕陽煙岫。

()

三山霧鎖,料今生難再覓雲蹤。底事停雲佇望,輾轉託鱗鴻。

往事已隨流水,又誰期飛落夢魂中。似一痕殘月,乍窺簾幕,惹得客愁濃。

()

掛香中秋夜,千裏素輝溶。如此好天良夜,翻在別離中。

遙想故園今昔,開得嫦娥鏡閘,孤影嘆飛蓬。有恨啼紅燭,無語寄西風。

()

決眥入歸鳥。立獅蜂、松林濤靜,猶聞清嘯。迦葉西來趺坐處,錦石秋花紅嫋。

問可有、謫仙人到。天際芙蓉青不斷,盡蒼蒼、莽莽歸殘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