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朱監紀四輔

酬朱監紀四輔朗讀

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

譯文:故國已經遠去十年了,處處物是人非,我和你辛苦遭逢,艱難生存在現今。

注釋:朱監紀四輔:朱四輔,明末秀才,在明時曾任監紀推官、監紀提刑,爲詩人友人。十載:指明亡已去十年。

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

譯文:我想起京口三軍潰敗就愁悶,想起揚州血洗十日便內心萬分悲苦。

注釋:揚州十日:指明亡後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攻破揚州,在揚州城裏大肆屠殺淫掠的時候,有一個市民王秀楚躲在空屋中,活了下來。他把他在清兵破城前後十餘日中目睹之事,一一寫出,爲《揚州十日記》。

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徵衣。

譯文:死國難的烈士們血灑疆場,那段歷史不可遽消,而此刻不得不面對白頭早衰了。

注釋:碧血:碧是一種青綠色的美石,玉類。後常用以稱頌爲國死難的人。

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

譯文:你要學漢時朱祜,不要消沉與哀嘆。

注釋:朱祜:東漢名將,曾舉兵平定延岑殘黨,防備匈奴。後拜建武大將軍,封鬲侯。式微:先秦時代民歌。

酬朱監紀四輔注音

ㄕˊ ㄗㄞˇ ㄐㄧㄤ ㄋㄢˊ ㄕˋ ㄧˇ ㄈㄟ , ㄩˇ ㄐㄩㄣ ㄒㄧㄣ ㄎㄨˇ ㄍㄜˋ ㄕㄥ ㄍㄨㄟ 。

ㄔㄡˊ ㄎㄢˋ ㄐㄧㄥ ㄎㄡˇ ㄙㄢ ㄐㄩㄣ ㄎㄨㄟˋ , ㄊㄨㄥˋ ㄕㄨㄛ ㄧㄤˊ ㄓㄡ ㄕˊ ㄖˋ ㄨㄟˊ 。

ㄅㄧˋ ㄒㄧㄝˇ ㄨㄟˋ ㄒㄧㄠ ㄐㄧㄣ ㄓㄢˋ ㄌㄟˇ , ㄅㄞˊ ㄊㄡˊ ㄒㄧㄤ ㄐㄧㄢˋ ㄐㄧㄡˋ ㄓㄥ ㄧ 。

ㄉㄨㄥ ㄐㄧㄥ ㄓㄨ ㄏㄨˋ ㄋㄧㄢˊ ㄧㄡˊ ㄕㄠˇ , ㄇㄛˋ ㄒㄧㄤˋ ㄗㄨㄣ ㄑㄧㄢˊ ㄊㄢˋ ㄕˋ ㄨㄟˊ 。

酬朱監紀四輔釋義

譯文

故國已經遠去十年了,處處物是人非,我和你辛苦遭逢,艱難生存在現今。

我想起京口三軍潰敗就愁悶,想起揚州血洗十日便內心萬分悲苦。

死國難的烈士們血灑疆場,那段歷史不可遽消,而此刻不得不面對白頭早衰了。

你要學漢時朱祜,不要消沉與哀嘆。

註釋

朱監紀四輔:朱四輔,明末秀才,在明時曾任監紀推官、監紀提刑,爲詩人友人。

十載:指明亡已去十年。

揚州十日:指明亡後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攻破揚州,在揚州城裏大肆屠殺淫掠的時候,有一個市民王秀楚躲在空屋中,活了下來。他把他在清兵破城前後十餘日中目睹之事,一一寫出,爲《揚州十日記》。

碧血:碧是一種青綠色的美石,玉類。後常用以稱頌爲國死難的人。

朱祜(hù):東漢名將,曾舉兵平定延岑殘黨,防備匈奴。後拜建武大將軍,封鬲侯。

式微:先秦時代民歌。

參考資料:

1、韋明鏵.揚州文化談片.江蘇:廣陵書社,2004:218

2、傅德岷.湖北.中國華詩詞鑑賞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05:208

酬朱監紀四輔創作背景

  顧炎武作此詩是在順治十年(1653),那吋明亡已十年了。顧炎武與朱四輔相酬,在滿懷的悲悼亡國之痛中,仍有一種「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精衛》)的堅定信念,詩人詠歎故國的淪亡時事的變遷,並以強烈的愛國激情與民族氣概與友人同勉。

參考資料:

1、傅德岷.湖北.中國華詩詞鑑賞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05:208

酬朱監紀四輔賞析

  詩的首聯是大難之後的感喟之詞。古人感嘆世事變遷,常以物是人非相稱。而在這清初的十年中,經歷了生死交關的艱難歷程不僅人非、物非,事事皆非,詩人和朱四輔都是經過了曲折艱辛的「辛苦」歸程,九死一生,才得以「生歸」活着過來。回首往事,自心中升起一種沉痛悲涼的滄桑感。更尤有盛者,明清易代之際的歷史,尤其在江南一帶,是比任何改朝換代都更加慘絕人寰的。

  頷聯是對歷史的沉痛回顧。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城破。五月,福王朱由崧稱帝,命史可法督師於揚州。由於南明朝廷昏庸,內訌不斷,致使清兵長驅南下。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制造了「揚州十日」歷史事件。五月,南明弘光帝被俘,次年死。顧炎武這裏只是指出了當時歷史最沉痛的一刻。「愁」是愁南明舊朝的昏聵,「痛」是痛滿清新朝的暴酷,一「愁」一「痛」之間,蘊含了歷史的悲感。

  頸聯寫時光如水逝,歷史猶在目。「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徵衣」。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各地反清武裝鬥爭連綿起伏,一直延續了四十年,「碧血末消」既表現了反清鬥爭的激烈、烈士們的血灑疆場,又表現了仁人志士堅強不屈的意志。詩人寫詩時是四十歲,不當以老人自稱的,這裏的「白頭相見」顯然流露出了一種人生短暫功業未就恢復大計遙遙無期的惆悵與感慨,然而顧炎武雖然是艱難困苦,他還是念念不忘那爲之奮鬥的理想,於是與友人相見,自然而然地敘起了從前的戰爭生涯。這一聯看似平淡,然而平淡之處自有心胸的流露,與友人相對,他想到的不僅是舊日的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爲之奮鬥的是未來他那復明的理想境界。

  尾聯詩人與友人互勉,寄希望於來者。詩人爲了理想的未來,他告誡友人不要嘆息,要像古代的英雄那樣去奮鬥:「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這兩句,詩人是以朱祜比朱四輔。「式微」這裏代指哀嘆,是鼓勵朱四輔不要意志消沉,不要只是哀怨悲嘆,而要像東漢的朱祜那樣建功立業,爲恢復故國而努力。這裏不僅是鼓勵友人,實際上也是在表現自己那不屈服的堅強意志。

  這首詩悲嘆往事悽楚動人,但格調並不僅僅流於低沉悽婉,在哀傷悲涼之中同樣也洋溢着慷慨激昂積極向上的熱情,這熱情是顧炎武其詩的熱情,也是其人的熱情。

顧炎武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南都敗後,因爲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爲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爲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爲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

顧炎武朗讀
()

猜你喜歡

松菊依然繞舊廬,西風歸興動鱸魚。

歸來有酒輒成醉,旋摘秋園雨後蔬。

()

孤村遠浦接微茫,處處經行看插秧。卻憶年時住家處,藕花無數繞林塘。

()

孤月流高天,分影遍千江。

我來無人境,亦復窺幽窗。

好客如佳月,開門輒摐摐。

月到客亦到,不隔山{左山上兇下兒}谾。

把手入茅廬,笑語鍾新撞。

一鳴驚人友,更挾飛鳧雙。

連璧光照眼,老我心所降。

呼童洗瓦盞,竹葉傾冊山缸。

清溪漱鳴玉,老樹森高幢。

更招二三子,放懷山水邦。

分題得佳句,一字鼎可扛。

男兒樹勳德,出手便可椿。

願移詩句力,挽俗還純厖。

惟予心已灰,庶幾鹿門龐。

()

客本何爲者,逢公幕府開。

兵間雖有志,度外本非才。

流不音何在,高風首屢回。

只今巖石望,寧忍泰山頹。

()

遲遲松柏林,鬱鬱山水窟。依依久住人,宛宛舊遊客。

人客不改心,山木不改色。彼哉同州庸,華蘼何所擇。

()

殷勤敬禮闢支牙,緣在西庵居士家。午夜飛光驚曉月,六時騰焰燦朝霞。

一番頂帶因初結,七轉生天果不差。庸士執方猶未信,防風安得骨專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