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州學記

袁州州學記朗讀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苟具文書。或連數城,亡誦絃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譯文: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充當官、師,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注釋:  皇帝:這裏指宋仁宗。祗:恭敬。

  三十有二年,范陽祖君無澤知袁州。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意旨。通判潁川陳君侁,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爲,乃營治之東。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殿堂門廡,黝堊丹漆,舉以法。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百爾器備,並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譯文: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陽人祖無擇任袁州知州。初來時,就召見一班儒生,瞭解到學館殘缺破敗的情況。他很擔心人材流失,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潁川人陳侁通判,聽了很以爲然,意見與祖無擇完全一致。他們一同察看了舊有的夫子廟,覺得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爲學館,於是決定在城的東北角上建造新學館。那兒土地乾燥堅硬,那兒地勢朝南,那兒建築材料非常優良。學館的陶瓦、牆壁、大門、房廊,有深灰、雪白、硃紅、漆黑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學生、老師都有安身之所,廚房、糧倉都有安排之處。各種器物準備齊全,大家齊心協力建造,工匠技藝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沒日沒夜努力從事,過了一年,就將學館建成。

注釋:  范陽:古郡名,在今河北涿縣一帶。祖君無澤:祖無澤,字澤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歷官直集賢院。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縣。通判:官名,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陳君優:陳優,字復之,北宋長樂(今福建長樂縣)人,進士。黝:淡黑色。堊:白色土。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覯諗於衆曰:「惟四代之學,考諸經可見已。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武夫健將,賣降恐後,何耶?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焉耳。孝武乘豐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學術。俗化之厚,延於靈、獻。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聞命而釋兵;羣雄相視,不敢去臣位,尚數十年。教道之結人心如此。今代遭聖神,爾袁得賢君,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天下治,則譚禮樂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當仗大節,爲臣死忠,爲子死孝。使人有所賴,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學之意。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爲國者之憂。」

譯文:  在即將開學之時,旴江人李覯對衆人勉勵說:「那虞、夏、商、週四代辦學之事,我們只需考察一下經書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憑藉崤山以西之地,與六國大戰,想萬世稱帝,被劉邦率軍振臂一呼,卻連關門也守不住。武官戰將,爭相投降惟恐落後,這是爲什麼呢?那是因爲秦國廢棄了詩書教化之道,使衆人見利忘義的緣故。漢武帝即位於民富國強之際,光武帝出身於行伍之間,都能極力推行儒學,所以民風淳厚極了,一直影響到漢靈帝、漢獻帝的時代。當時,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殺身之禍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勞大得連皇帝也感到威攝的大臣,一聽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諸侯虎視眈眈,卻都不敢稱帝,這種局面尚且維持了數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這樣地維繫人心。如今躬逢聖明天子,你們袁州人又遇到了賢明的官長,使你們能通過學館的教化,追隨古代聖賢的遺蹟。當天下太平的時候,則可以繼承禮樂來陶冶我們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變故,還可以堅持節操,做臣子的爲國盡忠,當人子的爲父盡孝。學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這就是國家倡導教學之意。如果到這裏來只學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領以求得名利,那豈僅是你們的羞恥,而且也是治國之人的憂慮。」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  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記。

注釋:  舍菜:也作「舍採」,古代入學開始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即向孔子牌位獻上芹藻一類菜蔬。舍,放下。盱江:水名,一稱撫河,又稱建昌江,在今江西東部,諗:規勸,告訴;勉勵。草茅:指在野的人。譚:同「談」。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稱,大家,諸君。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記。

袁州州學記注音

   ㄏㄨㄤˊ ㄉㄧˋ ㄦˋ ㄕˊ ㄧㄡˇ ㄙㄢ ㄋㄧㄢˊ , ㄓˋ ㄓㄠˋ ㄓㄡ ㄒㄧㄢˋ ㄌㄧˋ ㄒㄩㄝˊ 。 ㄨㄟˊ ㄕˊ ㄕㄡˇ ㄌㄧㄥˋ , ㄧㄡˇ ㄓㄜˊ ㄧㄡˇ ㄩˊ 。 ㄧㄡˇ ㄑㄩ ㄌㄧˋ ㄉㄢˋ ㄌㄩˋ , ㄓ ㄕㄨㄣˋ ㄉㄜˊ ㄧˋ ; ㄧㄡˇ ㄐㄧㄚˇ ㄍㄨㄢ ㄐㄧㄝˋ ㄕ , ㄍㄡˇ ㄐㄩˋ ㄨㄣˊ ㄕㄨ 。 ㄏㄨㄛˋ ㄌㄧㄢˊ ㄕㄨˋ ㄔㄥˊ , ㄨㄤˊ ㄙㄨㄥˋ ㄒㄧㄢˊ ㄕㄥ 。 ㄔㄤˋ ㄦˊ ㄅㄨˋ ㄏㄢˋ , ㄐㄧㄠ ㄋㄧˊ ㄅㄨˋ ㄒㄧㄥˊ 。

   ㄙㄢ ㄕˊ ㄧㄡˇ ㄦˋ ㄋㄧㄢˊ , ㄈㄢˋ ㄧㄤˊ ㄗㄨˇ ㄐㄩㄣ ㄨˊ ㄗㄜˊ ㄓ ㄩㄢˊ ㄓㄡ 。 ㄕˇ ㄓˋ , ㄐㄧㄣˋ ㄓㄨ ㄕㄥ , ㄓ ㄒㄩㄝˊ ㄍㄨㄥ ㄑㄩㄝˋ ㄓㄨㄤˋ 。 ㄉㄚˋ ㄐㄩˋ ㄖㄣˊ ㄘㄞˊ ㄈㄤˋ ㄕ , ㄖㄨˊ ㄒㄧㄠˋ ㄎㄨㄛˋ ㄕㄨ , ㄨㄤˊ ㄧˇ ㄔㄥ ㄕㄤˋ ㄧˋ ㄓˇ 。 ㄊㄨㄥ ㄆㄢˋ ㄧㄥˇ ㄔㄨㄢ ㄔㄣˊ ㄐㄩㄣ ㄕㄣ , ㄨㄣˊ ㄦˊ ㄕˋ ㄓ , ㄧˋ ㄧˇ ㄎㄜˋ ㄍㄜˊ 。 ㄒㄧㄤˋ ㄐㄧㄡˋ ㄈㄨ ㄗˇ ㄇㄧㄠˋ , ㄒㄧㄚˊ ㄞˋ ㄅㄨˋ ㄗㄨˊ ㄍㄞˇ 爲, ㄋㄞˇ ㄧㄥˊ ㄓˋ ㄓ ㄉㄨㄥ 。 ㄐㄩㄝˊ ㄊㄨˇ ㄗㄠˋ ㄍㄤ , ㄐㄩㄝˊ ㄨㄟˋ ㄇㄧㄢˋ ㄧㄤˊ , ㄐㄩㄝˊ ㄘㄞˊ ㄎㄨㄥˇ ㄌㄧㄤˊ 。 ㄉㄧㄢˋ ㄊㄤˊ ㄇㄣˊ ㄨˇ , ㄧㄡˇ ㄜˋ ㄉㄢ ㄑㄧ , ㄐㄩˇ ㄧˇ ㄈㄚˇ 。 ㄍㄨˋ ㄕㄥ ㄕ ㄧㄡˇ ㄕㄜˋ , ㄆㄠˊ ㄌㄧㄣˇ ㄧㄡˇ ㄘˋ 。 ㄅㄞˇ ㄦˇ ㄑㄧˋ ㄅㄟˋ , ㄅㄧㄥˋ ㄕㄡˇ ㄐㄧㄝ ㄗㄨㄛˋ 。 ㄍㄨㄥ ㄕㄢˋ ㄌㄧˋ ㄑㄧㄣˊ , ㄔㄣˊ ㄧㄝˋ ㄓㄢˇ ㄌㄧˋ , ㄩㄝˋ ㄇㄧㄥˊ ㄋㄧㄢˊ ㄔㄥˊ 。

   ㄕㄜˋ ㄘㄞˋ ㄑㄧㄝˇ ㄧㄡˇ ㄖˋ , ㄒㄩ ㄐㄧㄤ ㄌㄧˇ ㄍㄡˋ ㄕㄣˇ ㄩˊ 衆 ㄩㄝ :「 ㄨㄟˊ ㄙˋ ㄉㄞˋ ㄓ ㄒㄩㄝˊ , ㄎㄠˇ ㄓㄨ ㄐㄧㄥ ㄎㄜˇ ㄐㄧㄢˋ ㄧˇ 。 ㄑㄧㄣˊ ㄧˇ ㄕㄢ ㄒㄧ ㄠˊ ㄌㄧㄡˋ ㄍㄨㄛˊ , ㄩˋ ㄉㄧˋ ㄨㄢˋ ㄕˋ , ㄌㄧㄡˊ ㄕˋ ㄧ ㄏㄨ , ㄦˊ ㄍㄨㄢ ㄇㄣˊ ㄅㄨˋ ㄕㄡˇ , ㄨˇ ㄈㄨ ㄐㄧㄢˋ ㄐㄧㄤˋ , ㄇㄞˋ ㄐㄧㄤˋ ㄎㄨㄥˇ ㄏㄡˋ , ㄏㄜˊ ㄧㄝˊ ? ㄕ ㄕㄨ ㄓ ㄉㄠˋ ㄈㄟˋ , ㄖㄣˊ ㄨㄟˊ ㄐㄧㄢˋ ㄌㄧˋ ㄦˊ ㄅㄨˋ ㄨㄣˊ ㄧˋ ㄧㄢ ㄦˇ 。 ㄒㄧㄠˋ ㄨˇ ㄔㄥˊ ㄈㄥ ㄈㄨˋ , ㄕˋ ㄗㄨˇ ㄔㄨ ㄖㄨㄥˊ ㄒㄧㄥˊ , ㄐㄧㄝ ㄗ ㄗ ㄒㄩㄝˊ ㄕㄨˋ 。 ㄙㄨˊ ㄏㄨㄚˋ ㄓ ㄏㄡˋ , ㄧㄢˊ ㄩˊ ㄌㄧㄥˊ 、 ㄒㄧㄢˋ 。 ㄘㄠˇ ㄇㄠˊ ㄨㄟˊ ㄧㄢˊ ㄓㄜˇ , ㄓㄜˊ ㄕㄡˇ ㄦˊ ㄅㄨˋ ㄏㄨㄟˇ ; ㄍㄨㄥ ㄌㄧㄝˋ ㄓㄣˋ ㄓㄨˇ ㄓㄜˇ , ㄨㄣˊ ㄇㄧㄥˋ ㄦˊ ㄕˋ ㄅㄧㄥ ;羣 ㄒㄩㄥˊ ㄒㄧㄤ ㄕˋ , ㄅㄨˋ ㄍㄢˇ ㄑㄩˋ ㄔㄣˊ ㄨㄟˋ , ㄕㄤˋ ㄕㄨˋ ㄕˊ ㄋㄧㄢˊ 。 ㄐㄧㄠ ㄉㄠˋ ㄓ ㄐㄧㄝˊ ㄖㄣˊ ㄒㄧㄣ ㄖㄨˊ ㄘˇ 。 ㄐㄧㄣ ㄉㄞˋ ㄗㄠ ㄕㄥˋ ㄕㄣˊ , ㄦˇ ㄩㄢˊ ㄉㄜˊ ㄒㄧㄢˊ ㄐㄩㄣ , ㄅㄧˋ ㄦˇ ㄧㄡˊ ㄒㄧㄤˊ ㄒㄩˋ , ㄐㄧㄢˋ ㄍㄨˇ ㄖㄣˊ ㄓ ㄐㄧ 。 ㄊㄧㄢ ㄒㄧㄚˋ ㄓˋ , ㄗㄜˊ ㄊㄢˊ ㄌㄧˇ ㄩㄝˋ ㄧˇ ㄊㄠˊ ㄨˊ ㄇㄧㄣˊ : ㄧˋ ㄧㄡˇ ㄅㄨˊ ㄒㄧㄥˋ , ㄧㄡˊ ㄉㄤ ㄓㄤˋ ㄉㄚˋ ㄐㄧㄝˊ ,爲 ㄔㄣˊ ㄙˇ ㄓㄨㄥ ,爲 ㄗ˙ ㄙˇ ㄒㄧㄠˋ 。 ㄕˇ ㄖㄣˊ ㄧㄡˇ ㄙㄨㄛˇ ㄌㄞˋ , ㄑㄧㄝˇ ㄧㄡˇ ㄙㄨㄛˇ ㄈㄚˇ 。 ㄕˋ ㄙㄨㄟ ㄔㄠˊ ㄐㄧㄚ ㄐㄧㄠˋ ㄒㄩㄝˊ ㄓ ㄧˋ 。 ㄖㄨㄛˋ ㄑㄧˊ ㄋㄨㄥˋ ㄅㄧˇ ㄇㄛˋ ㄧˇ ㄐㄧㄠˋ ㄌㄧˋ ㄉㄚˊ ㄦˊ ㄧˇ , ㄑㄧˇ ㄊㄨˊ ㄦˋ ㄙㄢ ㄗ˙ ㄓ ㄒㄧㄡ , ㄧˋ ㄧˋ 爲 ㄍㄨㄛˊ ㄓㄜˇ ㄓ ㄧㄡ 。」

   ㄘˇ ㄋㄧㄢˊ ㄕˊ ㄓˋ ㄏㄢˋ ㄐㄧㄚˇ ㄨˇ , ㄒㄧㄚˋ ㄇㄡˇ ㄩㄝˋ ㄐㄧㄚˇ ㄗˇ ㄐㄧˋ 。

袁州州學記釋義

譯文一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充當官、師,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陽人祖無擇任袁州知州。初來時,就召見一班儒生,瞭解到學館殘缺破敗的情況。他很擔心人材流失,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潁川人陳侁通判,聽了很以爲然,意見與祖無擇完全一致。他們一同察看了舊有的夫子廟,覺得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爲學館,於是決定在城的東北角上建造新學館。那兒土地乾燥堅硬,那兒地勢朝南,那兒建築材料非常優良。學館的陶瓦、牆壁、大門、房廊,有深灰、雪白、硃紅、漆黑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學生、老師都有安身之所,廚房、糧倉都有安排之處。各種器物準備齊全,大家齊心協力建造,工匠技藝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沒日沒夜努力從事,過了一年,就將學館建成。

  在即將開學之時,旴江人李覯對衆人勉勵說:「那虞、夏、商、週四代辦學之事,我們只需考察一下經書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憑藉崤山以西之地,與六國大戰,想萬世稱帝,被劉邦率軍振臂一呼,卻連關門也守不住。武官戰將,爭相投降惟恐落後,這是爲什麼呢?那是因爲秦國廢棄了詩書教化之道,使衆人見利忘義的緣故。漢武帝即位於民富國強之際,光武帝出身於行伍之間,都能極力推行儒學,所以民風淳厚極了,一直影響到漢靈帝、漢獻帝的時代。當時,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殺身之禍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勞大得連皇帝也感到威攝的大臣,一聽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諸侯虎視眈眈,卻都不敢稱帝,這種局面尚且維持了數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這樣地維繫人心。如今躬逢聖明天子,你們袁州人又遇到了賢明的官長,使你們能通過學館的教化,追隨古代聖賢的遺蹟。當天下太平的時候,則可以繼承禮樂來陶冶我們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變故,還可以堅持節操,做臣子的爲國盡忠,當人子的爲父盡孝。學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這就是國家倡導教學之意。如果到這裏來只學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領以求得名利,那豈僅是你們的羞恥,而且也是治國之人的憂慮。」

  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記。

譯文二

  當今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頒佈詔書命令各州縣建立學校。當時的知州、縣令,有的賢明,有的愚昧。有的千方百計地盡力而爲,恭恭敬敬地遵照皇帝的聖明旨意去執行;有的假借官府和師長的名義,隨便寫一個奉命辦學的文書上報。有的地方一連幾個城邑都聽不到讀書的聲音。皇帝倡導的事情下面並不響應,教育事業受到阻礙而不能推行。

  當今皇帝在位三十二年時,范陽的祖無澤擔任袁州的知州。剛一到任,就召見學生,瞭解到當地校舍殘缺敗壞的情況。他十分擔心人才會因此流失,儒學的教化成果會日益淡薄,無法符合皇帝要求辦學的旨意。袁州的通判潁川人陳優,聽說後同意祖無澤的看法,兩個人的意見一致。他們先去察看原來的孔廟,認爲那裏房屋狹窄不值得改建,就在袁州衙門東邊選定地方。那裏的土地乾燥、堅實,州學的正面向陽,選用了精良的建材。廳堂、大門、廂房都用黑、白、紅等色塗料、漆料加以裝飾,全部都按照傳統的要求去辦。學生和老師都建有宿舍,廚房和庫房都井然有序。一切材料、工具都準備好後,大家就齊心協力去幹。由於工匠技藝高超,官吏工作勤奮,夜以繼日地工作,過了一年學館就建造好了。

  舉行祭孔的開學日期將要到來時,盱江人李覯規勸大家說:「虞、夏、商、週四代辦學的情況,從經書上就可以見到。秦國憑藉崤山以西的實力與六國進行激烈戰鬥,想稱帝於萬世,而後劉邦一聲令下,函谷關的門戶就守不住了,強兵驍將,連投降都唯恐落後,這是爲什麼呢?這是由於秦朝把詩書上的道理都廢棄了,使得人們只看見眼前私利而聽不到道義。漢武帝在國強民富時登位,光武帝出身行伍,他們都能孜孜不倦地推行儒家學說。那時的風俗教化的淳厚,一直延續到靈帝、獻帝時。普通百姓敢於直言的人,掉了腦袋也不後悔;功高震主的大臣,能服從命令而放棄手中的兵權;割據一方的軍閥,也不敢改變臣子的名分而稱帝,就這樣維持了幾十年。儒家教化能夠如此深入人心。現在國家有聖明的皇帝,你們袁州有賢明的長官,使得你們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實踐古代聖賢的遺訓。在天下太平時,可以講誦禮樂以感化百姓;萬一出現變亂時,人們尤其應該堅持大節,當臣子的要爲君而死,當兒子的要爲孝而死。使得人們在精神上有所寄託,在行爲上有所效法。這就是朝廷辦學的意圖所在。如果辦學只是爲了舞文弄墨以謀取個人私利的話,那豈止是諸位的羞恥,也是治理國家的人所擔憂的事啊。」

註釋

皇帝:這裏指宋仁宗。

祗(zhǐ):恭敬。

范陽:古郡名,在今河北涿縣一帶。祖君無澤:祖無澤,字澤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歷官直集賢院。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縣。

通判:官名,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陳君優(yōu):陳優,字復之,北宋長樂(今福建長樂縣)人,進士。

黝(yǒu):淡黑色。堊(è):白色土。

舍菜:也作「舍採」,古代入學開始時舉行的一種儀式。即向孔子牌位獻上芹藻一類菜蔬。舍,放下。

盱(xū)江:水名,一稱撫河,又稱建昌江,在今江西東部,諗(shěn):規勸,告訴;勉勵。

草茅:指在野的人。

譚:同「談」。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稱,大家,諸君。

袁州州學記賞析

  在《袁州州學記》中,李覯記敘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無擇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學宮破壞、孔廟狹窄的現狀,決定興建一座新學宮的過程。當學宮落成,舉行「釋菜」祭孔的時候,在宜春講學的李覯大爲感慨,發了一通議論。他說,秦始皇想萬代做皇帝,但劉邦一帶頭造反,函谷關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將領,叛變投降,爭先恐後。爲什麼?是《詩》、《書》的大道理被拋棄了,人們只見私利,而沒有聽過正義之聲呀!而漢武帝、漢光帝努力發揚儒家學說,純善的風俗教化一直延續,結果民間讀書人敢講正直的話,連功高震主的軍閥,也不敢膽大妄爲,聖賢的教化深入到了這個地步。如今,你們袁州的讀書人能得到神聖天子的關懷,在本地的學校學習古代聖賢,就應該培養忠孝禮節,成爲人們學習的榜樣。如果只是舞文弄墨,求得功名富貴,那不僅是恥辱,也讓朝廷爲政者擔憂呀!

  凡是讀過《袁州州學記》的人,會覺得李覯有一股封建衛道者的味道。文中充滿了對皇帝的崇敬,反覆宣示「爲臣死忠,爲子死孝」的說教。但再讀思之,則又釋然。范仲淹不也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嗎?倘若能把這個「君」解讀成國家的話,就不難理解李覯那一片憂國憂民的赤誠了。

  作爲宋代散文的經典,《袁州州學記》雖然不像歐陽修散文那樣搖曳多姿,也不像蘇東坡散文那樣豪放與婉約兼備,但它凝鍊莊重的語言讓我們領略到散文厚實的格調。如果撇去它的文學意義不論而從廣告層面上去看,《袁州州學記》可能是較早宣傳宜春(袁州)的報告文學了。就憑這一點,我們也有理由感謝李覯。據史志載,最早在宜春興建昌黎書院(當時稱韓文公祠)的正是《袁州州學記》中的主角祖無擇。由此很自然會讓人想到,倘若昌黎書院還在,何不以此爲基礎,建成一個反映宜春古代教育的場所——就像在北京的國子監中展示北京的文明史——讓人們能真切地觸摸到宜春的一段文化史。

李覯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於著述,以求康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爲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後。爲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鵰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

李覯朗讀
()

猜你喜歡

開窗邀秋月,寡寡淡水色。掬之不盈手,落衣白如雪。

灑掃略無塵,更復鍍清漆。招與相對坐,其光漫盈室。

吾廬陋且寒,悽悽與之合。月生已千載,今始爲我客。

吾非方中物,恕不中禮節。相覷無一語,塞默適相得。

夜短真須臾,明宵幸不失。

()

水上山沉沉,徵途復繞林。途荒人行少,馬跡猶可尋。
雪中獨立樹,海口失侶禽。離憂如長線,千裏縈我心。

()

蜀國僧吹蘆一枝,隴西遊客淚先垂。
至今留得新聲在,卻爲中原人不知。
細蘆僧管夜沈沈,越鳥巴猿寄恨吟。
吹到耳邊聲盡處,一條絲斷碧雲心。
月落江城樹繞鴉,一聲蘆管是天涯。
分明西國人來說,赤佛堂西是漢家。

()

大夫矯矯龍鵠姿,才華氣節傾當時。惠文柱後豪右避,埋輪都下豺狼悲。

一朝南巡持繡斧,風凜霜冽和甘雨。明有法度幽鬼神,寧能希指濫網罟。

浮雲蔽日天聽高,江幹澤畔空牢騷。仁人放麑誠不忍,獨秉三尺障洪濤。

論定司徒還上書,賢奸皎皎列前除。炙手氣燄有時盡,保全忠讜論非虛。

況看哲嗣紹前修,慰藉虞淵援魯矛。嗇前豐後較孰勝,且有竹帛光千秋。

()

坐聽檐虛瀉沸濤,也知真宰養民膏。北窗夢覺增絺綌,南畝人歸罷桔槔。

鄉賽入村喧社鼓,野塘生水受漁舠。雨師先及公田足,爲報官家撫字勞。

()

羊腸九折路盤嶇,不覺勝身上太虛。

失腳從知高處險,西風斜日旱回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