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孫氏陵

行經孫氏陵朗讀

昔在零陵厭,神器若無依。

逐兔爭先捷,掎鹿競因機。

呼吸開伯道,叱吒掩江畿。

豹變分奇略,虎視肅戎威。

長蛇衄巴漢,驥馬絕淮淝。

交戰無內御,重門豈外扉。

成功舉已棄,兇德愎而違。

水龍忽東騖,青蓋乃西歸。

朅來已永久,年代噯微微。

苔石疑文字,荊墳失是非。

山鶯空曙響,隴月自秋暉。

銀海終無浪,金鳧會不飛。

闃寂今如此,望望沾人衣。

行經孫氏陵注音

ㄒㄧˊ ㄗㄞˋ ㄌㄧㄥˊ ㄌㄧㄥˊ ㄧㄢˋ , ㄕㄣˊ ㄑㄧˋ ㄖㄨㄛˋ ㄨˊ ㄧ 。

ㄓㄨˊ ㄊㄨˋ ㄓㄥ ㄒㄧㄢ ㄐㄧㄝˊ , ㄐㄧˇ ㄌㄨˋ ㄐㄧㄥˋ ㄧㄣ ㄐㄧ 。

ㄏㄨ ㄒㄧ ㄎㄞ ㄅㄛˊ ㄉㄠˋ , ㄔˋ ㄓㄚˋ ㄧㄢˇ ㄐㄧㄤ ㄐㄧ 。

ㄅㄠˋ ㄅㄧㄢˋ ㄈㄣ ㄑㄧˊ ㄌㄩㄝˋ , ㄏㄨˇ ㄕˋ ㄙㄨˋ ㄖㄨㄥˊ ㄨㄟ 。

ㄔㄤˊ ㄕㄜˊ ㄋㄩˋ ㄅㄚ ㄏㄢˋ , ㄐㄧˋ ㄇㄚˇ ㄐㄩㄝˊ ㄏㄨㄞˊ ㄈㄟˊ 。

ㄐㄧㄠ ㄓㄢˋ ㄨˊ ㄋㄟˋ ㄩˋ , ㄔㄨㄥˊ ㄇㄣˊ ㄑㄧˇ ㄨㄞˋ ㄈㄟ 。

ㄔㄥˊ ㄍㄨㄥ ㄐㄩˇ ㄧˇ ㄑㄧˋ , ㄒㄩㄥ ㄉㄜˊ ㄅㄧˋ ㄦˊ ㄨㄟˊ 。

ㄕㄨㄟˇ ㄌㄨㄥˊ ㄏㄨ ㄉㄨㄥ ㄨˋ , ㄑㄧㄥ ㄍㄞˋ ㄋㄞˇ ㄒㄧ ㄍㄨㄟ 。

ㄑㄧㄝˋ ㄌㄞˊ ㄧˇ ㄩㄥˇ ㄐㄧㄡˇ , ㄋㄧㄢˊ ㄉㄞˋ ㄞˋ ㄨㄟˊ ㄨㄟˊ 。

ㄊㄞˊ ㄕˊ ㄧˊ ㄨㄣˊ ㄗˋ , ㄐㄧㄥ ㄈㄣˊ ㄕ ㄕˋ ㄈㄟ 。

ㄕㄢ ㄧㄥ ㄎㄨㄥ ㄕㄨˋ ㄒㄧㄤˇ , ㄌㄨㄥˇ ㄩㄝˋ ㄗˋ ㄑㄧㄡ ㄏㄨㄟ 。

ㄧㄣˊ ㄏㄞˇ ㄓㄨㄥ ㄨˊ ㄌㄤˋ , ㄐㄧㄣ ㄈㄨˊ ㄏㄨㄟˋ ㄅㄨˊ ㄈㄟ 。

ㄑㄩˋ ㄐㄧˊ ㄐㄧㄣ ㄖㄨˊ ㄘˇ , ㄨㄤˋ ㄨㄤˋ ㄓㄢ ㄖㄣˊ ㄧ 。

行經孫氏陵賞析

  吳大帝孫權葬蔣陵,亦稱孫陵,在今南京市東北鐘山(亦稱蔣山)南麓。此詩系作者行經蔣陵憑弔吳亡而作。

  吳末帝孫皓肆行暴虐,直弄得國將不國。公元265年(甘露元年)徙都武昌,以零陵南部爲始安郡。公元266年(寶鼎元年)又以零陵北部爲邵陵郡。十二月,又還都建業。據《漢晉春秋》載:「初望氣者雲荊州有王氣破揚州而建業宮不利,故皓徙武昌,遣使者發民掘荊州界大臣名家冢與山岡連者以厭之。既聞(施)但反,自以爲徙土得計也。使數百人鼓譟入建業,殺但妻子,雲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以厭前氣。」(《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這就是詩開頭所說的:「神器」者,帝位也,政權也。吳國的統治岌岌可危,孫皓的帝位搖搖欲墜。這種江河日下的形勢,使詩人很自然地聯想起吳國開基創業時的情形。想當年,漢室陵夷,羣雄逐鹿,捷足先登,遂成三國鼎立之勢。「掎鹿」,語出《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漢書·敘傳上》也說:「昔秦失其鹿,劉季逐而掎之。」顏師古注:「掎,偏持其足也。」《漢書·蒯通傳》更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後遂以「逐鹿」喻爭帝位、爭天下。「逐兔」,同「逐鹿」。《後漢書·袁紹傳》引沮授曰:「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要爭得天下,就必須不失時機,因勢利導,奪取勝利。這就是所謂的「逐兔爭先捷,掎鹿競因機」。而在漢末羣雄逐鹿的鬥爭中,孫堅父子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業,猛銳冠世,志陵中夏,被封爲吳侯,割據江東。但大業未就,即遇刺身亡,年僅二十六歲。孫策臨死時,將弟弟孫權叫到跟前,對他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吳志·孫策傳》)孫權繼承父兄遺志,洪規遠略,砥礪奮發,「遂割據山川,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矣。」(陸機《辨亡論上》)三國鼎立,孫吳居一,而孫權就謀略功業而言,實遠勝劉備。「伯道」,即霸道。「呼吸」、「叱吒」,極力形容孫氏父子的英姿雄風。《易·革》雲:「君子豹變,其文蔚也。」疏曰:「上六居革之終,變道已成,君子處之……潤色鴻業,如豹文之蔚縟。」豹變之略,虎視之威,正是對「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仲謀的讚詞。「坐斷東南」的孫權,以他的雄才大略,北拒曹魏南下之師,西挫蜀漢東犯之衆,使兩方都不敢小視東吳。據史載,公元222年(黃武元年),劉備率師伐吳,東吳大將陸遜率軍迎敵,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大破之,臨陣所斬及招

  降俘虜蜀兵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最後絕命於永安宮。「長蛇衄巴漢」即指此。「長蛇」,有謂指吳而言,並引《左傳·定公四年》「吳爲封豕長蛇」爲證,其實不然。這裏的「長蛇」,非指吳,而是指蜀漢。陸機《辨亡論下》雲:「故劉氏之伐,陸公(遜)喻之長蛇,其勢然也。」可以爲證。「驥馬絕淮淝」,則指曹魏而言。據史載,公元224年(黃武三年)舊曆九月,「魏文帝出廣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乃還。」(《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注引幹寶《晉紀》雲:「魏文帝之在廣陵,吳人大駭,乃臨江爲疑城,自石頭至於江乘,車以木楨,衣以葦蓆,加采飾焉,一夕而成。魏人自江西望,甚憚之,遂退軍。」所以陸機說:「由是二邦之將,喪氣摧鋒,勢衄財匱,而吳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辨亡論上》)孫權不愧爲聰明仁智雄略之英主,在他統治時期,勵精圖治,吳國逐漸強大。所謂「交戰無內御」,即指內部團結一致對外而言;所謂「重門豈外扉」,即指吳國疆土廣大而言。

  由「逐兔爭先捷」到「重門豈外扉」十句,作者極力渲染吳主之英明雄武,吳國之強大鞏固,有聲有色,氣勢磅礴。而到「成功舉已棄」,陡地一轉,以極精煉的語言寫出吳之由盛而衰的轉變,功敗垂成,其關鍵就在孫皓時期。「兇德愎而違」,即指孫皓而言。「愎違」,愎諫違卜的省稱,語出《左傳·僖公十五年》:秦晉韓之戰,由於晉惠公背施無親,意氣用事,不納諫言,不聽卜辭,終於招致失敗,被秦國俘擄。晉大夫慶鄭曰:「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孫皓同晉惠公一樣,剛愎兇頑,肆行殘暴,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終於導致吳國的滅亡,使父祖基業毀於一旦。正如皓從弟孫秀說的那樣:「昔討逆(指孫策)弱冠以一校尉創業,今後主舉江南而棄之,宗廟山陵,於此爲墟,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資治通鑑》卷八十一)「水龍忽東騖,青蓋乃西歸」二句,就是具體描寫孫皓窮迫歸降時的情景。「水龍」,係指晉朝的水軍。晉武帝謀伐吳,遂令益州刺史王浚於蜀大造船艦,準備東伐。時吳有童謠曰:「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阿童爲王浚小字。晉徵南大將軍羊祜以爲伐吳必藉上流之勢,故借謠言而表薦王浚爲龍驤將軍,留監梁益諸軍事。王浚在蜀大造舟船,木片蔽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江中木片以呈孫皓,並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江。」而孫皓不聽。公元280年(晉太康元年)舊曆三月,王浚率舟師東下,直抵吳都建業之石頭,孫皓驚恐失措,面縛輿櫬而降,舉家西遷,送至洛陽,賜號歸命侯。這就是所謂「青蓋乃西歸」。這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據幹寶《晉紀》載:「陸抗之克步闡,皓意張大,乃使尚廣筮並天下,遇《同人》之《頤》,對曰:『吉。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故皓不修其政,而恆有窺上國之志。」(《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庚子歲,即太康元年。原來孫皓狂妄地以爲他會滅晉而入洛陽的,想不到反做了亡國之君,被押送洛陽。

  以上十六句,歷述吳之盛衰興亡,不啻一篇《辨亡論》,故偏重史實的敘述。此下十句,則就吳亡抒發個人的感慨。作者行經孫氏陵,距離吳亡已二百多年,年深日久,風蝕雨淋,墓碑上的文字已被苔蘚侵蝕得難以辨認,荊棘叢生,幾至吳大帝陵的位置也難以確指。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只有飛鶯在山間悲鳴,淡月在空中殘照,陵墓中的一切陪葬品大概已不復存在了。念昔日之叱吒江左,睹今日之寂寞荒涼,不能不使人傷感。吳汝綸說:「此殆傷齊亡之作,黍離麥秀之思也。」(《古詩鈔》卷五)其實,憑今吊古傷心淚,不必定指哪一家。前事之失,後事之鑑,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免重蹈覆轍。苟能如此,亦已足矣!

何遜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煉字。爲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

何遜朗讀
()

猜你喜歡

何處尋真覓島洲,崆峒景物似羅浮。霞流玉乳巖多麗,風捲晴嵐石更幽。

九轉鼎留經歲月,三花樹老度春秋。片雲屯蓋祥光映,列宿遙臨瑞氣收。

選勝登高還躡屐,衝寒歸路索重裘。公餘偶爾乘佳興,豈是當年秉燭遊。

()

萬事悠悠總逝波,人非物是舊山河。鳳樓寥寂金蓮步,燕館荒涼玉樹歌。

別浦春風開芍藥,小亭秋色上藤蘿。客懷正苦風濤惡,況復登臨思轉多。

()

去年此日亂離中,霜葉寒花今又逢。雁羽不堪窮漠北,戍歌猶是大江東。

煙銷衰草橫塘靜,日照疏林秋浦紅。潦倒莫辭朝落帽,夜猿聲急白蘋風。

()

牆角光仍隱,檐牙淡欲流。葛衣涼似水,板屋靜於秋。

山鬼吊燈暝,林鴉繞樹幽。關河同一照,惆悵此淹留。

()

別乘詞鋒不費磨,江山得助想經過。

離情柳色長亭暮,愁緒梅腮細雨多。

渭北論文須細與,洛南問業念如何。

有時尺素頻相寄,莫負東來錦鯉波。

()

虎將夏中時,旋復怡亭址。茅茨覆採椽,樸拙亦可喜。

建鬥五移杓,殊亭更釋子。規摹雖少華,不陋復不侈。

元碑碎俗令,遺集裒空紙。縱步此山椒,金聲猶屬耳。

舊亭苦弗稱,新亭直殊美。書文兩奇絕,蹤跡存布指。

古人久不見,今人尚殊此。能知古今意,元始本無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