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春暮

踏莎行·春暮朗讀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譯文: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地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着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風後嫋嫋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

注釋:闌:殘,盡,晚。紅英:紅花。屏山:指屏風。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譯文:遙想當年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嗎?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杆上,心下縱有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濛濛的,黯然地銜着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注釋:密約:指男女之間互訴衷情,暗約佳期。沉沉:深沉。此指重大之事,即終身之事。杳杳:深遠無邊際。菱花:指菱花鏡,亦泛指鏡子。慵將照:懶得拿起鏡子來照。慵:懶散。將:拿。銷魂:形容極度傷心。

踏莎行·春暮注音

ㄔㄨㄣ ㄙㄜˋ ㄐㄧㄤ ㄌㄢˊ , ㄧㄥ ㄕㄥ ㄐㄧㄢˋ ㄌㄠˇ , ㄏㄨㄥˊ ㄧㄥ ㄌㄨㄛˋ ㄐㄧㄣˋ ㄑㄧㄥ ㄇㄟˊ ㄒㄧㄠˇ 。 ㄏㄨㄚˋ ㄊㄤˊ ㄖㄣˊ ㄐㄧㄥˋ ㄩˇ ㄇㄥˊ ㄇㄥˊ , ㄆㄧㄥˊ ㄕㄢ ㄅㄢˋ ㄧㄢˇ ㄩˊ ㄒㄧㄤ ㄋㄧㄠˇ 。

ㄇㄧˋ ㄩㄝ ㄔㄣˊ ㄔㄣˊ , ㄌㄧˊ ㄑㄧㄥˊ ㄧㄠˇ ㄧㄠˇ , ㄌㄧㄥˊ ㄏㄨㄚ ㄔㄣˊ ㄇㄢˇ ㄩㄥ ㄐㄧㄤ ㄓㄠˋ 。 ㄧˇ ㄌㄡˊ ㄨˊ ㄩˇ ㄩˋ ㄒㄧㄠ ㄏㄨㄣˊ , ㄔㄤˊ ㄎㄨㄥ ㄢˋ ㄉㄢˋ ㄌㄧㄢˊ ㄈㄤ ㄘㄠˇ 。

踏莎行·春暮釋義

譯文

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地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着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風後嫋嫋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

遙想當年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嗎?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杆上,心下縱有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濛濛的,黯然地銜着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註釋

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柳長春」「喜朝天」等。雙調五十八字,仄韻。

闌(lán):殘,盡,晚。

紅英:紅花。南唐李煜《採桑子》詞:「亭前春逐紅英盡。」

屏山:指屏風。唐溫庭筠《南歌子》詞:「撲蕊添黃子,呵花滿翠鬟,鴛枕映屏山。」

密約:指男女之間互訴衷情,暗約佳期。沉沉:深沉。此指重大之事,即終身之事。

杳(yǎo)杳:深遠無邊際。

菱花:指菱花鏡,亦泛指鏡子。慵(yōng)將照:懶得拿起鏡子來照。慵:懶散。將:拿。

銷魂:形容極度傷心。

參考資料:

1、史傑鵬.宋詞三百首正宗.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11

2、曾冬 張淑平.宋詞素描(典藏版).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13

踏莎行·春暮創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寇凖被貶爲青州知府,任職之際,他爲了表達自己仕途坎坷以及對政壇、對君上難以割捨的情懷和自家的失落之情,寫下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褚斌傑.中國曆代詩詞精品鑑賞 (中冊).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477

踏莎行·春暮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所表現的是一個閨中女子在暮春時節,倚樓而望,盼望離人歸來的幽怨情思。全詞語言細膩,深鬱多情,既有全方位的場景描寫,又有細緻入微的景物刻畫,移隋入景,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清雅脫俗的仕女相思圖。

  上片着力描寫女主人公傷春自憐的孤寂心境。

  時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殘盡,黃鶯的啼聲日漸老澀,再也不是「鶯初學囀尚羞簧」那麼稚嫩清脆、悅耳動聽。先前鬥豔爭妍、繽紛爛縵的紅花,紛紛辭謝枝頭,飄零殆盡。綠葉成陰的梅樹上竟已悄悄結出了小小的青果。這是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寫。「鶯聲」「紅英」「青梅」,僅僅三項事物,由於極富春的特徵,足以將無邊春色展示具體。「色」與「聲」,「青」與「紅」,「老」與「小」,對照映襯,生動鮮明,煉字工巧,耐人尋味。「將闌」「漸老」「落盡」而「小」,更是次第分明,動感強烈,春事闌珊的衰殘變化,足以驚心動魄。妙在雖不言情而情自見:春光易逝,無可奈何,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離騷》)一旦有此感觸,自然也應該是「春色惱人眠不得」(王安石《春夜》)了。

  戶外如此觸景生感,華美的廳堂裏一片冷靜,更無伊人相伴,只有迷茫密佈的春雨下個不停,催促春光更快地消逝。畫着山水圖案的精美屏風,半開半掩,可無人有心腸去理睬它。香爐裏燃了許久,即將燃盡的一縷餘香,輕輕飄散,搖盪着,繚繞着,彌散在冷寂的畫堂裏,彷彿幽遠的思緒一樣連綿不絕。「半掩」「濛濛」「嫋」「靜」,用詞精當,刻畫入微,生動地展現出一個華麗精美然而冷落空虛的畫堂環境,巧妙地折射出閨中獨守、百無聊賴的鬱鬱情懷、沉沉幽怨,完美地構成了環境與心境的和諧統一。

  下片着力抒發女主人公傷別懷遠的深沉離恨。

  閨中愈是孤寂,愈加懷念伊人。想當年,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依依惜別,密約歸期,千般叮嚀,萬般囑咐,情意何等深沉。可誰知到如今望不到伊人寄來的音信,盼不見伊人歸來的身影。「沉沉」「杳杳」,巧用疊字,突出離別情思的幽暗深遠與遼闊無際。既然如此,誰還有心情去對鏡梳妝,「菱花塵滿」,細節突出。「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爲容?」(《詩經·衛風·伯兮》)所以聽憑菱花寶鏡積滿了灰塵,也懶心無腸地不去拂拭它了。思念伊人,情不能已,還是再到樓頭去看看罷,說不定能盼望到伊人意外歸來的行旌哩!可是事實無情,依然只有失望,沮喪之餘,啞然無語。但見萬裏長空,一片陰沉,恰似閨中的心境;唯有芳草連天接地,一直延伸到伊人所在的遠方。借景抒情,造語自然;芳草懷遠,巧於用典。「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當離情別恨使人傷感至極時,真好像魂魄離體而去一般。悽惋之情,溢於言表;不盡之意,更在言外。

  總之,全詞由描寫景物起,又由景渲染情,將暮春時節一位閨中思婦懷念久別愛人的孤寂情懷抒寫得委婉動人。上片寫景,情由景生,景中有情;下片寫情,寄情於景,以景結情。情景交融,意境渾然,於是情經景緯,織成天機雲錦。

寇準

萊國忠愍公寇準(961-1023),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大名府成安縣。天禧元年,改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起爲相(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景靈宮使)。天聖元年 (1023) 九月,又貶寇準衡州司馬,是時寇準病篤,詔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陽)任,病故於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歸葬故裏。皇佑四年,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帝爲篆其首曰「旌忠」。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今傳《寇忠愍詩集》三卷。 ...

寇準朗讀
()

猜你喜歡

山居亦何樂,所樂在泉石。盤桓撫松桂,茲樂豈易得。

白雲如飛鴻,過眼時歷歷。俯仰天地間,孤蹤寄幽僻。

()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

()

二月多煙三月風,山花多是滿岡紅。一囊收取春光盡,付與奚奴寄大同。

()

無身尚擬魂相就,身在那無夢往還。
直到他生亦相覓,不能空記樹中環。

()

莫恃崑崙峻,閒觀高附兵。蕭牆荊簇滿,臥榻虎橫行。

白骨撐星幟,煙荒隔漢營。固疆能不慎,奇計待陳平。

()

何年搆此山之東,百杯相對山花紅。桐山居士老解飲,何當置我新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