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

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朗讀

雨在時時黑,春歸處處青。

譯文:剛下過一陣雨,旋即又陰雲漠漠,似乎在醞釀着另一陣雨。春回大地,處處一片青綠之色。

注釋:雨在:大雨已過,陰雲未盡,似在醞釀着另一場雨。

山深失小寺,湖盡得孤亭。

譯文:暮歸途中,回望山巒,只見暮靄朦朧,不見日間所遊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盡頭,忽然發現了一座孤亭。

注釋:湖:指豐湖,在惠州城西,棲禪山即在豐湖邊。盡:盡頭。

春着湖煙膩,晴搖野水光。

譯文:春天來了,湖上繚繞着煙靄,帶有濃重的溼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波光粼粼,搖盪不已。

注釋:着:着落。這裏指春天來到。

草青仍過雨,山紫更斜陽。

譯文:綠草剛經過一番春雨的沖洗,更顯得青翠欲滴;煙光凝聚的山頭,一派紫色,斜陽返照,增添了幾分色澤。

注釋:仍:又,還。

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注音

ㄩˇ ㄗㄞˋ ㄕˊ ㄕˊ ㄏㄟ , ㄔㄨㄣ ㄍㄨㄟ ㄔㄨˋ ㄔㄨˋ ㄑㄧㄥ 。

ㄕㄢ ㄕㄣ ㄕ ㄒㄧㄠˇ ㄙˋ , ㄏㄨˊ ㄐㄧㄣˋ ㄉㄜˊ ㄍㄨ ㄊㄧㄥˊ 。

ㄔㄨㄣ 着 ㄏㄨˊ ㄧㄢ ㄋㄧˋ , ㄑㄧㄥˊ ㄧㄠˊ ㄧㄝˇ ㄕㄨㄟˇ ㄍㄨㄤ 。

ㄘㄠˇ ㄑㄧㄥ ㄖㄥˊ ㄍㄨㄛˋ ㄩˇ , ㄕㄢ ㄗˇ ㄍㄥˋ ㄒㄧㄝˊ ㄧㄤˊ 。

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釋義

譯文

剛下過一陣雨,旋即又陰雲漠漠,似乎在醞釀着另一陣雨。春回大地,處處一片青綠之色。

暮歸途中,回望山巒,只見暮靄朦朧,不見日間所遊的小寺;信步走到湖的盡頭,忽然發現了一座孤亭。

春天來了,湖上繚繞着煙靄,帶有濃重的溼意;晴光照耀,野外的河流池塘,波光粼粼,搖盪不已。

綠草剛經過一番春雨的沖洗,更顯得青翠欲滴;煙光凝聚的山頭,一派紫色,斜陽返照,增添了幾分色澤。

註釋

棲禪:棲禪山,在惠州(今屬廣東)。

雨在:大雨已過,陰雲未盡,似在醞釀着另一場雨。

湖:指豐湖,在惠州城西,棲禪山即在豐湖邊。盡:盡頭。

着:着落。這裏指春天來到。

仍:又,還。

參考資料:

1、劉學鍇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726-728

2、於非.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張驕奇.宋代文學作品精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

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公元1112 年)。唐庚和蘇軾是同鄉,身世遭遇也有些相似,人稱「小東坡」。蘇軾曾謫居惠州數年,唐庚因受知於張商英,張商英罷相後他也被貶惠州多年。這組詩就是他貶惠州期間所作。

參考資料:

1、劉學鍇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726-728

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賞析

  這兩首詩題中所說的「棲禪」,是惠州的一座山。詩寫作者遊棲禪山暮歸時的所見景物。

  第一首起句寫嶺南春天特有的氣侯景象:剛下過一陣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陰雲漠漠,在醞釀着另一陣雨。這變幻不定、時雨時停、時明時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個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現出來。「在」字是個句眼,卻顯得自然渾成,不見着意的痕跡。

  次句「春歸處處青」,由天容寫到野色。「歸」既可指歸去,也可指歸來,這裏用後一義,傳出喜悅之情;綴以「處處青」三字,歡欣之情更溢於言表。作者《春歸》說:「東風定何物?所至輒蒼然。」「所至」句亦即「春歸處處青」的意思。不過《春歸》詩強調春風的作用,該篇則泛言春歸綠遍,暗示這種時下時停的春雨有滋潤萬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點到棲禪山。句中「小寺」,即棲禪寺。題中說「暮歸」,則棲禪寺在白天遊覽過程中已經去過,這裏說「失小寺」,是暮歸回望時,因爲山巒重疊,暮靄朦朧,已不復見日間所遊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達。這裏透出了詩人對日間所歷勝景的留戀,也隱約流露了一絲悵然若失的意緒。

  末句「湖盡得孤亭」,與上一句相對。上句是回望所見,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豐湖,在城西,棲禪山即在豐湖之上。詩人在暮歸途中,信步走到豐湖盡頭,忽然發現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悅。三四兩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卻是欣然而遇,這中間貫串着詩人的「暮歸」行程。

  第二首起句「春着湖煙膩」,緊承組詩第一首結尾,仍寫豐湖。春天來了,湖上繚繞着一層帶有濃重溼意的煙靄,給人一種化不開的粘膩之感。句末的「膩」字固然是刻意錘鍊,表現了春日南方卑溼之地的煙雨迷濛,「着」字也同樣是着意經營。春天,彷彿將它的靈魂與生命附着於湖煙之上,使湖煙也變得粘膩了。

  次句「晴搖野水光」,寫田野上的水流或湖塘在春天晴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搖曳不定。「搖」字不僅富於動態感,而且透出詩人的一份愉悅感。詩人的心,如同也在隨着水光搖動。

  「草青仍過雨」,第三句又回到天氣的變幻。草色青綠,一片春意,而時停時下的雨在行程中又掠過了一陣。經過雨的清洗,草色顯得更青了。

  「山紫更斜陽」,傍晚時分,煙靄凝聚,山色顯得青紫,紫由返照而來,王勃《滕王閣序》有「煙光凝而暮山紫」之句,可與此參證。雨後斜陽的返照,使暮山更增添了嫵媚和色澤。「更」字與上句「仍」字相應,突出斜陽的作用,用斜陽作襯託,增加了色彩的變化。

  這四句詩,每句如一幅獨立的圖畫,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棲禪暮景圖。詩人巧妙地把實景湖、水、草、山與季節、天氣、時間結合在一起,主體與背景安排得分外和諧。在具體寫景時,不是就景寫景,而是盡力通過客觀景物與感覺相結合來描述,煙霧溼膩,水光閃耀,草色青翠如滴,暮山紫色濃厚,山中的景觀與詩人瀏覽時的情趣一起展現,引發讀者去感受,去想象。

  詩全首用對,工穩自然。前兩句,使用動詞「着」與「搖」字,使景物與節令、天氣關聯,讓無情的景物帶有主動的情感。後兩句使用「仍」、「更」兩個副詞,作進一層描寫,使形象更爲鮮明。對實詞的錘鍊也同樣令人矚目。首句的「膩」字,寫出南方春天雨後,日光照耀下煙霧迷濛的情況,給人以化不開的黏膩潮溼的感覺。末句的「紫」字也很見觀察得細緻。傍晚時煙氣凝聚,遠山在斜陽照射下,呈現出青紫色,這一形象,與唐王勃《滕王閣序》「煙光凝而暮山紫」幾乎相同。

  色彩和諧也是此詩一大特色。詩不僅在後兩句用了「青」、「紫」兩個顏色字,前兩句的「湖煙」、「野水」也隱含色彩。這樣,既有大塊的顏色,又有小塊的顏色,層次分明,深淺相間,與詩所寫的春、晴、暮三點絲絲入扣,妙手繪出山野的獨特景色。

  這兩首詩,前首由天氣寫到山容湖景,後首由湖景寫到變幻的天氣和綠野紫山。「暮歸」是所寫景物的貫串線索。兩首在寫法上偏於實寫刻畫,與唐代絕句多空靈蘊籍不同。兩首詩均用對起對結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獨立,不相連屬,實際上所寫景物不但爲春日所共有,而且帶有嶺南地區春天晴雨變幻以及「暮歸」這個特定時間的特徵。因此,儘管各個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過渡與聯繫,但這些圖景給讀者總的感受是統一的。讀者不但可以從中看到嶺南春歸時煙膩水搖、草青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此的喜悅之情。這種以刻畫實境爲主、一句一景、似離實合的寫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後的不少絕句中可以遇到。

唐庚

唐庚,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詩人。字子西,人稱魯國先生。眉州丹棱(今屬四川眉山市丹棱縣)唐河鄉人。哲宗紹聖(一○九四)進士(清光緒《丹棱縣誌》卷六),徽宗大觀中爲宗子博士。經宰相張商英推薦,授提舉京畿常平。商英罷相,庚亦被貶,謫居惠州。後遇赦北歸,復官承議郎,提舉上清太平宮。後於返蜀道中病逝。 ...

唐庚朗讀
()

猜你喜歡

水天空闊片帆開,野岸蕭條送騎回。重到張公泊船處,小亭春在鎖青苔。

()

白水塘邊舊草萊,十年三徑鎖蒼苔。寒花解得人歸意,昨夜分明入夢來。

()

霜重梧桐葉漸飛,淺黃欺綠上荷衣。

鱸肥江上秋將晚,酒熟山中客未歸。

鄉夢夜長雞唱早,故人書遠雁來稀。

黃花兩負東籬約,空對西風賦《式微》。

()

解組歸來雪滿顛,優遊林壑度餘年。春風繞舍多栽竹,夏日臨池獨看蓮。

高興每因清醑適,閒情常對白雲眠。客來關款無盤飣,旋釣槎頭縮項鯿。

()

遲遲松柏林,鬱鬱山水窟。依依久住人,宛宛舊遊客。

人客不改心,山木不改色。彼哉同州庸,華蘼何所擇。

()

蹊。既見遊子發,

登舟傍寒溪。沿江抵海澨,

行陸至膠西。入門喜在顏,

上堂拜阿{上彌下女}。四鄰持壺酒,

雞蹠間豚蹄。親戚慶問畢,

詩書速整齊。即有求賢詔,

與子不久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