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沔

崔沔 673~739年,字善衝,唐朝詩人。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進士出身。應制舉,對策爲天下第一,累遷祠部員外郎。睿宗朝轉著作郎,開元中歷祕書監太子賓客。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諡曰孝。

()

軼事典故

  傳說崔沔幼時家居成都地區,崔沔八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和母親相依爲命。十三歲時,他媽又得了眼病,於是他變賣了家產,到處爲母親求醫問藥,但還是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紀,就支撐起了這個家,把母親伺候的好好的。崔沔家門口有一個水塘,塘邊是一條彎彎的小路,住在這裏的人每天都從這裏經過。一天晚上,母子倆正在吃飯,忽然聽見門外有嘈雜的喊聲,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來,剛纔一個小孩摸黑從塘邊走過,一不小心掉到水裏去了,幸好救的及時才撿了條命。

  回到屋裏,母親忽然對崔沔說:沔兒,你明天在屋門前掛一盞燈籠嘛!這裏路窄,晚上又黑,人家從這裏過很不方便,照起燈籠就不會掉到水裏頭了。崔沔擔心用油要多花錢。媽說:我們節約點就行了。

  崔沔是個孝子,當即就依了母親的意思。第二天,天剛黑的時候,他就在屋門口掛起了一盞燈籠。大家都很感動,知道崔沔家裏窮,便你一家我一家,自願拿出一點油送來。從此再也不會有人掉到水裏頭了。

  崔沔一邊種菜餬口,一邊發奮讀書,後來終於考上了進士。他念念不忘母親,經常陪着母親遊玩。一天,他們去館子裏吃飯,崔沔拈了菜給母親吃。母親吃了問:這是何菜?崔沔說這是高筍,母親便說:高筍好吃,細滑爽口。

  爲了讓母親時常能吃到高筍,崔沔後來請人在家門前挖塘栽上了高筍,並在周圍栽上果樹。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終不忘母親養育之情。後來母親去世了,崔沔很傷感。他回到自己簡陋的家裏爲母守孝,塘裏遍種高筍,每一年清明總不忘給母親送上一份高筍,白玉一樣的高筍承載着崔沔的拳拳孝心。世人爲之欽佩感動的不得了,爲了紀念崔沔對母親的孝心,後人就把這地方取名高筍塘。

  崔沔的兒子崔佑甫,後來成爲唐德宗李適一朝的賢相;崔沔的孫子崔植也成爲唐穆宗李恆一朝的宰相。後人都認爲崔沔子孫的富貴,是崔沔的孝心與善行所積下來的福報。

  讀完了歷史記載,真爲崔沔的孝行感動:崔沔之孝,不僅在於從物質上贍養母親,更在於從精神上,感情上的關心與體貼;崔沔之孝體現在能幫助母親實現她的善念,母子一起積德行善。

崔沔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