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齡

毛奇齡(1623—1716)清初經學家、文學家,與兄毛萬齡並稱爲「江東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於一、齊於,號秋晴,又號初晴、晚晴等,蕭山城廂鎮(今屬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學者稱「西河先生」。明末諸生,清初參與抗清軍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時薦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充明史館纂修官。尋假歸不復出。治經史及音韻學,著述極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經集、史集、文集、雜著,共四百餘卷。

()

人物生平

  毛奇齡四歲識字,由其母口授《大學》,即能琅琅成誦。少時聰穎過人,以詩名揚鄉裏,十三歲應童子試,名列第一,被視爲「神童」。當時主考官陳子龍見他年幼,玩笑說:「黃毛未退,亦來應試?」毛奇齡答道:「鵠飛有待,此振先聲。」衆人皆驚。明亡,哭於學宮三日。後曾參與南明魯王軍事,魯王敗後,化名王彥,亡命江湖十餘年。明亡,清兵南下,他與沈禹錫、蔡仲光、包秉德避兵於縣之南鄉深山,築土室讀書。毛奇齡生性倔強而恃才傲物,曾謂:「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評判言詞過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羅織罪名,遭幾度誣陷。後輾轉江淮,遍歷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賴友人集資向國子監捐得廩監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儒科,授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等職,參與纂修《明史》。其間以《古今通韻》1捲進呈,得到讚賞,詔付史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兩膝腫脹,關節僵硬,辭職歸隱,居杭州竹竿巷兄長萬齡家,專心著述。曾結識湯斌,與閻若璩等多有辨難。從學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採等。毛奇齡70歲時,自撰墓誌銘,提出死後「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於蕭山北幹後浦灘。

毛奇齡的詩文

花前顧影粼粼。水中人。水面殘花片片繞人身。

私自整,紅斜領,茜兒巾。卻訝領間巾裏刺花新。

()

五月南塘水滿,吹斷,鯉魚風。小娘停棹濯纖指,水底,見花紅。

()

校尉新開疏勒,旋右地,返輪臺。未歸來。

奪得燕支萬裏,草青春已回。誰道於闐還有,野花開。

()

秋風起,展轉事長徵。出邊城。彎弧鵲角,佩刀犀首,趫趫斥突願擒生。

收敕勒,捲鑱槍。夜涼頻擊刁鬥,空磧答遙聲。轉戰苦,車騎未成名。

()

一株柳樹千條葉。桃根巧向梅根接。花塢暗相通。新花隔幾重。

寶函春信杳。水漫紅魚小。半格軸頭絲。環環無盡時。

()

西施歌館舊城東。畫棟朱欄映碧空。花絮陰陰趁晚風。

翠重重。石上胭脂墮雨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