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立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爲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爲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死後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軼事典故

  泰戈爾來訪

  民國十三年(1924年)4月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來華,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至西湖相訪,泰戈爾以印度詩壇代表的身分,贈給陳三立一部自己的詩集,並希望陳三立也同樣以中國詩壇的身分,回贈他一部詩集。陳三立接受書贈後,表示謝意,謙遜地說:「您是世界聞名的大詩人,是足以代表貴國詩壇。而我呢,不敢以中國詩人代表自居。」後兩人比肩合影,傳爲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

  松林趣事

  民國十八年(1929年)11月,由次子陳隆恪夫婦陪同,乘輪溯江而上,終於登上廬山,卜居於牯嶺新宅「松門別墅」一說「松林別墅」,賦詩傾訴:「鄉夢醒鳴鞭,始覺身如鳥」,打算「息影松林徑,洗夢澗瀑流」。年近八十的他,遍覽山南山北的風景名勝,寫下了許多寄情詠物的詩篇,名爲《匡廬山居詩》,石印成冊,以贈親友。山居期間,蔣介石曾到牯嶺避暑,很想見見他,特派專人登門聯繫。他不願與當政者交往,對來人說:「我已經是一個不聞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我們會晤了,也沒有什麼可談的,我看還是不必來見吧。」

  銅元與銀元

  一天,陳三立出門回家,僱了一輛人力車代步,事先也沒有講論價錢,等到家門口付車費時,他從口袋中摸索到兩個銅子兒,便拿出來給了人家。這不合常價,車伕自然嫌少,便「齗齗以爭」。

  老陳便又各衣袋裏去翻,結果找出一枚銀元,加付給了車伕。可車伕還是「喧呶不已」。這下老陳生氣了,說:「給銅元你爭,給你銀元還是爭,怎麼這樣討厭!」說罷便昂然走進家門,不再搭理人家。這時聽見他們爭吵聲的家人趕快出來,問車伕怎麼回事。車伕說:「開始你家主人給我區區兩個銅子兒,怎能償我的勞力?後又付給一塊銀元,可我那能找得開?所以和他理論。」家人明白,主人是根本不知道大致的車腳之價,加付一銀元也不要人家找的;而這個車伕又是憨厚耿直之人,以爲收一塊銀元太多了,也是常例所未有的事情,所以爲找不開錢同樣着急。家人於是問車伕:「你想要多少錢?」車伕回答:「至少四毛錢。」家人便如數付了,取回了那塊大銀幣。車伕離去,一家人相與大笑,惟獨老陳不知笑的什麼,自己「執卷咿唔」,埋頭讀起書來。

  仗義執言

  有個同樣以清朝遺老自居的李瑞清(字梅庵,或以「梅翁」稱之),他在患瘡疾僵臥不能行動的困境下,仍是連民國政府的間接資助也堅卻不受,只靠賣字鬻畫的收入維持殘生。因爲他一貫持節自好,故有「清道人」之稱。當時在他所居的上海,以「遺老」自命的人還有不少,但他們中有些是口是心非的主兒,標榜「持節不染」,而「臨財則又往往變易面目」,竟還以「不拘小節」自解。此輩對李瑞清的做法頗爲嫉恨,意思當然是:你老兒真真這麼清高,豈不反襯得吾儕鄙污失節?於是乎,就想法變招地報復於他。正好當時李瑞清的寡嫂想攘奪其出賣字畫之資而未能如願,便對小叔子污言穢語。這下想報復梅翁的遺老們更有了造謠的素材,乃廣爲宣傳,並相互慶幸地說:「這下可以叫這個『清道人』無地自容矣!」可以想見,他們大肆傳揚的,無非是梅翁因對寡嫂有非分之圖而被斥罵之類帶緋聞色彩的東西。

  在中傷梅翁這件事情上,有一個人(所據材料中隱其名)顯得尤其卑劣,惹得陳三立大爲不忿,說:「若輩心術如此,尚可自鳴高潔耶?若不斂跡,我必當大庭廣衆,痛揭其勾心鬥角之詭術!」機會果然來了。這天,「遺老」一班人聚合宴會,陳三立當着衆人的面突然對那人大聲呵斥:「我要代清道人打你的耳光!」有個叫沈曾植(字子培)的同道也起而助威。這下使得參與傳謠誣人者驚羞交加,相與逃席而去。經此一場,無聊之輩們不得不有所「斂跡」,謠諑平息下來,陳三立算是幫了「清道人」的一個大忙。

主要成就

  陳三立不但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諸多重要事件的參與者。

  湖南維新

  早年襄助其父陳寶箴在湖南維新變法,提倡新學。在湖南輔佐父親推行新政,在整頓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羅致維新人才等方面,陳三立多所贊劃,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等四人一起被稱爲「維新四公子」。

  同光體詩人

  「同光體」是近代閩派、贛派等各種詩派的總稱。「戊戌變法」後一心致力於詩,寫出《渡湖至吳城》、《城北道上》、《園居看微雪》等多部優秀作品,是近代「同光體」詩派的領袖人物,被譽爲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

人物生平

  陳三立生於1853年10月23日,年少博學,才識通敏,灑脫而不受世俗禮法約束。

  1880年(光緒六年)隨父往河北分巡道今河南武陟縣。

  1882年(光緒八年)入鄉試,因惡時文,自以散文體作答,主考陳寶琛賞識其才,破例錄爲舉人。1886年(光緒十二年)會試中式。返長沙,與王闓運等人結碧湖詩社。1889年(光緒十五年)參加殿試,中三甲四十五名進士,授吏部主事,旋棄職。侍父在湖北布政使任所,曾應張之洞邀,爲兩湖書院校閱試卷。其間應易順鼎邀,兩遊廬山南北。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赴日簽訂《馬關條約》,陳三立聞訊激憤異常,曾電張之洞:「籲請誅合肥以謝天下。」當時其父寶箴任湖南巡撫,推行新政,他往侍父側,襄與擘劃。在羅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1898年戊戌政變時,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職不用。後隨父返江西,居西山「青廬」。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陳三立移居南京,未幾喪父。家國之痛,陳三立更無心於仕途,於金陵青溪畔構屋十楹,號「散原精舍」。常與友人以詩、古文辭相遣,自謂「憑欄一片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陳三立早年雖有「吏部詩名滿海內」之譽,但《散原精舍詩集》所收乃自此始。 此後雖不問政,爲社會興利仍極熱忱。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辦家學一所,又贊助柳詒徵創辦思益小學堂。讓出住宅作課堂,延聘外國教師,開設英語及數、理、化新課目;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還廢除「八股文」和跪拜禮節,禁止死背課文及體罰學生,創新式學校的先例。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初,曾與李有芬創辦江西鐵路公司,並擬倡修南潯鐵路,惜因事未果。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湖南工商界追念陳寶箴父子推行新政,振興實業,奏請爲寶箴塑銅像,爲陳三立授宮職,被其斷然拒絕。同年夏,義寧州大荒,銅鼓雙坑饑民往宜豐天寶買糧,富商何大毛誣稱「匪徒搶劫」,並說「寧州遍地是匪」,挑起鬥毆,殺死雙坑饑民57人,雙坑人控訴不得上達,求助陳三立,陳主持正義,具陳上疏,終獲刑部詳察,嚴懲主犯及當地知縣,冤案大白。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袁世凱行君主立憲,委陳三立任參政議員,未肯就。

  1926年(民國十五年),陳三立由杭州到上海寄寓三載。

  1930年(民國十九年),陳三立倡議重修《廬山志》 ,委託吳宗慈專主。爲了使志書更爲完善一些,他還特別約請了著名學者李四光、胡先引等撰寫有關條目。另外,在具體的編修過程中,陳三立特別強調了修撰體例的問題,強調志例應尊重科學,志文因時代不同,允許文體有別,做到「舊從其舊,新從其新」。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一二八事變」中日軍侵佔上海閘北,陳三立居牯嶺,日夕不寧,於郵局訂閱航空滬報,每日閱讀。據說,當時的他曾於一晚做夢時喊出「殺日本人」之類的話語。憂國之心可見一斑。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曾經的好友鄭孝胥投靠日本,輔佐溥儀建立僞滿政權,陳三立痛罵鄭「背叛中華,自圖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詩》時,忿然刪去鄭序,與之斷交。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陳三立離開廬山寓居北平,目睹西山八大處遭八國聯軍破壞,連嘆「國恥」!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他表示:「我決不逃難!」聞有人議論中國必敗,他怒斥:「呸!中國人豈狗彘耶?豈貼耳俯首,任人宰割?」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百般遊說,皆不應許。偵探日伺其門,陳三立怒,呼佣拿掃帚將其逐出。從此五日不食,憂憤而死,享年85歲。

  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務會議決定:將設在修水境內的贛西北臨時中學改爲省立散原中學,1948年遷葬杭州牌坊山。

陳三立的詩文

亡命疊爲文酒會,飛箋截句列長筵。坐乾涕淚娛酣戰,歸狎煙波又換年。

湖海相望聊示疾,夢魂不滅與攀天。飄山墜葉穿瘡雁,星底誰窺訪衲船。

()

牽瘵閉幽棲,學誦闕章句。蕩寐艷陽辰,桃柳亂紅翠。

佳人移京口,調笑藹嘉會。擁醉颺輕舠,衫袂入融吹。

()

靈窟負花辰,夢痕涴層疊。荏苒春復還,僧約乃如諜。

提攜缺望儔,輕車騁蹀躞。馳道擁奇峯,晴郊明新葉。

()

江海逢迎蓋世翁,十年長我氣如虹。獨憐夙夜迴天願,移誦尪羸續命功。

不朽揚雲垂絕業,扶傾宗澤鬱孤忠。列仙儒視人倫表,綽約飄髯酒頰紅。

()

山居訪舊命湖航,虛過高軒欠舉觴。一水盈盈情脈脈,有人扶杖立斜陽。

()

盛秋故侶臨湖壖,邀觀十裏傳馨桂。巖巒.*煙嵐消,一徑交花滿晴吹。

墳頭兩株異枝幹,葳蕤丹蕊瓔珞細。止箯仰面眩眼目,光景醉人尤物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