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二首

回鄉偶書二首朗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無改一作:未改/難改)

譯文: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纔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

注釋: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着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的呀?

注釋: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譯文: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

注釋:消磨:逐漸消失、消除。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譯文: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注釋:鏡湖: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餘裏。賀知章的故鄉就在鏡湖邊上。

回鄉偶書二首注音

ㄕㄠˋ ㄒㄧㄠˇ ㄌㄧˊ ㄐㄧㄚ ㄌㄠˇ ㄉㄚˋ ㄏㄨㄟˊ , ㄒㄧㄤ ㄧㄣ ㄨˊ ㄍㄞˇ ㄅㄧㄣˋ ㄇㄠˊ ㄕㄨㄞ 。( ㄨˊ ㄍㄞˇ ㄧ ㄗㄨㄛˋ : ㄨㄟˋ ㄍㄞˇ / ㄋㄢˊ ㄍㄞˇ )

ㄦˊ ㄊㄨㄥˊ ㄒㄧㄤ ㄐㄧㄢˋ ㄅㄨˋ ㄒㄧㄤ ㄕˋ , ㄒㄧㄠˋ ㄨㄣˋ ㄎㄜˋ ㄘㄨㄥˊ ㄏㄜˊ ㄔㄨˋ ㄌㄞˊ 。

ㄌㄧˊ ㄅㄧㄝˊ ㄐㄧㄚ ㄒㄧㄤ ㄙㄨㄟˋ ㄩㄝˋ ㄉㄨㄛ , ㄐㄧㄣˋ ㄌㄞˊ ㄖㄣˊ ㄕˋ ㄅㄢˋ ㄒㄧㄠ ㄇㄛˊ 。

ㄨㄟˊ ㄧㄡˇ ㄇㄣˊ ㄑㄧㄢˊ ㄐㄧㄥˋ ㄏㄨˊ ㄕㄨㄟˇ , ㄔㄨㄣ ㄈㄥ ㄅㄨˋ ㄍㄞˇ ㄐㄧㄡˋ ㄕˊ ㄆㄛ 。

回鄉偶書二首釋義

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纔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

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着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的呀?

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

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漣漪,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註釋

偶書:偶然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消磨:逐漸消失、消除。

鏡湖: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餘裏。賀知章的故鄉就在鏡湖邊上。

參考資料:

1、曹寅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頁 .

2、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頁 .

回鄉偶書二首創作背景

  賀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頁 .

回鄉偶書二首賞析

  第一首是久客異鄉、緬懷故裏的感懷詩。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爲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爲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爲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峯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爲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爲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楊衡《對牀夜語》詩雲:「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雲:「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盧象《還家詩》雲:「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賀知章雲:「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離別家鄉歲月多」,相當於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複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爲一切感慨莫不是由於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爲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只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盪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餘裏。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湧上了他的心頭,於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淨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彷彿閒閒道來,不着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還需注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迴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家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於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麼,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後,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陸遊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鵰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像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漢族,唐越州(今紹興)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

賀知章朗讀
()

猜你喜歡

空山寂寂守巖扃,獨鶴棲棲傍草亭。曉鏡又催霜雪白,秋衣不換芰荷青。

仙人住處多栽藥,野老來時或負苓。同氣凋零衰朽在,百年光景似晨星。

()

日抹平山紅。

()

秦塵起關朔,西挾太行走。排風入東界,齊魯遍蒼狗。

高天掛木葉,白日墮星鬥。奔車陷低穴,驚馬折其首。

誰摶九州土,上與塞天口。不測誠難虞,在境已身受。

但持艱險暫,自得順平久。廓清還太虛,渣滓復何有?

()

垤鸛何翩翩,頗與鶴同類。秦人羅致之,憐愛無不至。

固無警露姿,實有乘軒貴。羽毛已鮮澤,習性亦驕恣。

秦人既鶴呼,鸛亦鶴自謂。忽逢浮丘伯,借之乘謁帝。

長鳴玉陛前,帝怪鸛音異。敕令擊殺之,下充膳夫饋。

浮丘報秦人,秦人方自愧。爲誡畜禽家,畜禽辯真僞。

()

我昔乘興遊荊溪,數訪道人溪水西。道人飄然舍我去,有如白雲謝污泥。

我來雲間亦未久,惠然相顧攜枯藜。時人莫將老相識,解空第一須菩提。

()

世路風波惡。喜清時、邊夫袖手,□將帷幄。正值春光二三月,兩兩燕穿簾幕。又怕個、江南花落。與客攜壺連夜飲,任蟾光、飛上闌幹角。何時唱,從軍樂。歸歟已賦居巖壑。悟人世、正類春蠶,自相纏縛。眼畔昏鴉千萬點,□欠歸來野鶴。都不戀、黑頭黃閣。一詠一觴成底事,慶康寧、天賦何須藥。金盞大,爲君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