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融上人蘭若

過融上人蘭若朗讀

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水鳥飛。

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鐘聲連翠微。

過融上人蘭若注音

ㄕㄢ ㄊㄡˊ ㄔㄢˊ ㄕˋ ㄍㄨㄚˋ ㄙㄥ ㄧ , ㄔㄨㄤ ㄨㄞˋ ㄨˊ ㄖㄣˊ ㄕㄨㄟˇ ㄋㄧㄠˇ ㄈㄟ 。

ㄏㄨㄤˊ ㄏㄨㄣ ㄅㄢˋ ㄗㄞˋ ㄒㄧㄚˋ ㄕㄢ ㄌㄨˋ , ㄑㄩㄝˋ ㄊㄧㄥ ㄓㄨㄥ ㄕㄥ ㄌㄧㄢˊ ㄘㄨㄟˋ ㄨㄟˊ 。

過融上人蘭若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上山寺訪友不遇,卻被山中優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盡興欣賞。過,訪問之意;融,是詩人所要尋訪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對和尚的尊稱;蘭若,梵語「阿蘭若」的簡稱,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過山頭禪室裏掛着僧衣的細節,既點明瞭友人的身份、居處,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禪室裏,寫得乾淨利落。

  次句緊承首句,指出「窗外無人」,也是靜悄悄的。只聽見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種鳥兒飛來飛去。詩人以溪聲、鳥飛的聲響和動態,反襯出山寺環境的清靜。

  接下去,第三句「黃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語,句法簡潔。七個字兼有敘事、抒情、寫景。「黃昏」,暗示詩人儘管訪友不遇卻興致未減,已在山頂佛寺四周流連了大半天。「下山路」,說明此刻詩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個黃昏都消磨過去了。

  「卻聽鐘聲連翠微」,「卻」字,不僅起到轉折句意的作用,還能使人想象詩人驀然聞鍾、回首駐足的情狀。「鐘聲連翠微」五個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聲音收束全篇。因爲作者凝神聆聽着悠揚的晚鐘聲在深山裏盪漾、縈繞,所以他感到鐘聲同這浮蕩山間的青翠嵐氣連成一片。「連」字把聽覺形象「鐘聲」與視覺形象「翠微」彼此溝通起來,傳達出詩人獨特而又自然的感受。這一句描繪了暮色蒼蒼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盪漾山林經久不息的鐘聲,又給這幽深秀麗的山林增添了靜謐的氣氛。詩人流連忘返、迷戀山林的深情,就從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來。

  七絕詩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筆墨精煉。這首詩四句二十八個字,無一句、一字是多餘的。攝取的景物雖不多,卻顯得豐富多彩。

綦毋潛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十四年(726年)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尉,遷左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後歸隱,遊江淮一代,後不知所終。綦毋潛才名盛於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後人認爲他詩風接近王維。《全唐詩》收錄其詩1卷,共26首,內容多爲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

綦毋潛朗讀
()

猜你喜歡

東海西山壯帝居,南船北馬聚皇都。一時人物從天降,萬裏車書自古無。

秦漢縱強多霸略,晉唐雖美乏雄圖。經天緯地規模遠,代代神孫仰聖謨。

()

晴溪帆卷櫓聲柔,兩岸青紅溼未收。欲問三吳清絕處,碧瀾堂下採蓮舟。

()

揮灑憑誰共好春,青雲何幸挹詩人。十分佳句凝清聽,大曆風流亦迫真。

()

從教節序暗相催,歷日塵生懶看來。卻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開。

()

春水桃花雙鯉魚,老薑新酒付行廚。丁寧童子休輕剖,甫裏先生恐寄書。

()

平生癡絕百無憂,黨友相嘲顧虎頭。癡黠胸中各相半,要之與我不同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