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

春愁朗讀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譯文:春愁難以排遣,強打起精神眺望遠山,往事讓人觸目驚心熱淚將流。

注釋:潸:流淚的樣子。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譯文:臺灣的四百萬同胞齊聲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國寶島被割讓的日子!

注釋:四百萬人:指當時臺灣人口合閩、粵籍,約四百萬人。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春愁注音

ㄔㄨㄣ ㄔㄡˊ ㄋㄢˊ ㄑㄧㄢˇ ㄑㄧㄤˊ ㄎㄢˋ ㄕㄢ , ㄨㄤˇ ㄕˋ ㄐㄧㄥ ㄒㄧㄣ ㄌㄟˋ ㄩˋ ㄕㄢ 。

ㄙˋ ㄅㄞˇ ㄨㄢˋ ㄖㄣˊ ㄊㄨㄥˊ ㄧ ㄎㄨ , ㄑㄩˋ ㄋㄧㄢˊ ㄐㄧㄣ ㄖˋ ㄍㄜ ㄊㄞˊ ㄨㄢ 。

春愁釋義

譯文

春愁難以排遣,強打起精神眺望遠山,往事讓人觸目驚心熱淚將流。臺灣的四百萬同胞齊聲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國寶島被割讓的日子!

註釋

潸:流淚的樣子。

四百萬人:指當時臺灣人口合閩、粵籍,約四百萬人。

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春愁創作背景

  丘逢甲是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臺灣被清廷割讓給日本後,丘逢甲組織臺灣義軍抗擊日本侵略者,抗戰失敗後返回從教。詩人思念臺灣同胞,不禁流下滿腔熱淚。這首詩可與後面一首譚嗣同的《有感一章》對看,因爲這兩首詩都表現出晚清愛國志士們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憂心忡忡。

春愁賞析

  這首詩作於1896年春,即《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詩人痛定思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草綠林青,百花爭艷,連春山也顯得格外嫵媚。但詩人爲什麼覺得春愁難以排遣,以致勉強地觀看春山也毫無興致呢?這是因爲詩人始終未能忘記去年春天發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臺灣本是中國的神聖領土,詩人生於斯、長於斯,想不到滿清賣國政府竟將它割讓給了日本。這是對臺灣人民的無恥出賣,也是臺灣人民的奇恥大辱。回想起這一驚心動魄的慘劇,詩人怎能不愁情滿懷、愴然淚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吳喬《圍爐詩話》)此時詩人被迫離開故鄉,看見大陸的春山,聯想起故鄉臺灣的青山綠水——那片被日寇侵佔的土地,自然觸景傷懷了。春愁難遣,看山落淚,正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和故鄉山水的熱愛。末兩句詩中,詩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臺灣被割讓時,四百萬臺灣人民同聲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這一催人淚下的情景生動地表明瞭全體臺灣人民是熱愛祖國的,臺灣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一角度講,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又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但卻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主要是由於詩人與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愛憎,淚灑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首詩的動人,主要是因爲它真實而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心聲。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爲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同治三年(1864年)生於臺灣彰化,光緒十四年(1887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灣臺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後又於臺灣的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

丘逢甲朗讀
()

猜你喜歡

莪蒿露結葉初乾,白首萊衣歲若幹。此日開圖空掩泣,終天無復夢魂安。

()

老樹酣風零葉下,土盆凍裂梅偃亞。密雲釀雪散寒空,瓦屋荒畦白無罅。

欲暝不暝鴉亂翻,飄鐙小閣初入夜。山泉湯鼎爐火紅,打窗碎聽琉璃瀉。

槎枒短句氣亦寒,吟破蒼莽聲初乾。扶闌橫眼仰天笑,欲邀大月湔脾肝。

()

草芽未綠柳先黃,曲檻重門輦路長。冰雪初銷流禁禦,羊溝又見水湯湯。

()

勸農事雲畢,晴日足登山。山高翠微上,坐見人境閒。

天目有修眉,洞庭無狂瀾。田疇井畫見,布穀行相關。

村村自花柳,流水春風顏。周行撫泉石,碧匣開潺湲。

尚想讀書聲,猶在松樹間。此事已難會,沂水何時還。

朗吟蘇仙語,明月下前灣。

()

邑居欲盡溪山好,不作層樓無奈何。

巖谷滿前收蠟屐,漪漣極目卷漁蓑。

安心已得安身法,樂土偏令樂事多。

千裏筠陽猶靜治,還家一笑定無他。

()

凜烈寒威戰碧蒼,蕭蕭原野盡荒涼。穠桃嫩李紛零落,獨看青松不避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