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朗讀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譯文:都說瑞雪兆豐年,豐年情況將如何?

注釋:盡:全。道:講,說。豐年瑞:瑞雪兆豐年。若何:如何,怎麼樣。

長安有貧者,爲瑞不宜多。

譯文:長安城裏有窮人,我說瑞雪不宜多。

注釋:宜:應該。

雪注音

ㄐㄧㄣˋ ㄉㄠˋ ㄈㄥ ㄋㄧㄢˊ ㄖㄨㄟˋ , ㄈㄥ ㄋㄧㄢˊ ㄕˋ ㄖㄨㄛˋ ㄏㄜˊ 。

ㄔㄤˊ ㄢ ㄧㄡˇ ㄆㄧㄣˊ ㄓㄜˇ ,爲 ㄖㄨㄟˋ ㄅㄨˋ ㄧˊ ㄉㄨㄛ 。

雪釋義

譯文

都說瑞雪兆豐年,豐年情況將如何?

長安城裏有窮人,我說瑞雪不宜多。

註釋

盡:全。道:講,說。豐年瑞:瑞雪兆豐年。

若何:如何,怎麼樣。

宜:應該。

雪賞析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繫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爲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裏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裏,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着「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爲瑞的問題上來。因爲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爲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爲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裏面蘊含着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裏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裏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了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爲,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着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裏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

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爲《讒書》,益爲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啓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

羅隱朗讀
()

猜你喜歡

小別經三月,重遊閱十年。竹深藏古寺,雪霽漲新泉。

黃澤祈無竭,紅梅待吐妍。徘徊舊池畔,不分已華顛。

()

衣冠禮拜出名家,嶺海重開寶樹花。聚會獨逢清夜月,淹留卻憶舊時華。

銀河遠帶龍潭水,霄漢光浮鳳嶺霞。回首故鄉思雨露,年年三月泛仙槎。

()

汗血曾勞百戰場,空遺踣鐵在文房。硯臺夜跡元霜滑,筆陣朝衝紫霧香。

削玉謾勞龍作劑,藏金聊藉豹爲囊。可憐一蹶無人識,卻欲追蹤後二王。

()

山雨鳴篷雁落沙,新寒先到野人家。病來誰似愁容瘦,霜樹蕭疏兩鬢華。

()

揮手憑欄意氣橫,狂飆浩蕩掃神京。只今惟有寒鴉噪,曾伴樓頭萬歲聲。

()

飛鴻離魚網,玉石有俱焚。

冥冥豈無志,鬼物妒璵璠。

今代趙廣漢,誰歟哀王孫。

粹然東南稟,頑薄推廉敦。

悠悠桐江水,父老至今言。

聽訟古楠下,審克薛且溫。

郡將不解事,禍變生軍屯。

婺米給溼腐,營壘胡無飧。

出甲火府庫,僚吏爭潰僨。

黃堂坐者誰,微服逾缺垣。

公急啊府寺,衆涅忽自蹲。

大呼好知縣,肩輿坐和轅。

卒輩匪怙亂,猾刻專饕惛。

各欲贍老幼,等死有本原。

公仇斥私橐,致米諸鄉村。

稍撫以金帛,汝飽可無喧。

頃刻事底定,闔城免屠燔。

聲名由此起,褒語本天閽。

就擢半刺吏,遄又典大藩。

東西浙河節,祥刑謹平反。

芟亂保鄉郡,剿馘殲盜根。

我時守馬目,鄰疆約相援。

天地既翻覆,氣數難預論。

箕子歌麥秀,邵平灌瓜園。

展轉落閩嶠,勁翮終弗騫。

燕趙朔風路,飲馬滹沱渾。

據鞍始識面,雞羣見丹鵷。

乍聚忽驟散,歲月流沄沄。

不謂桑梓地,辱公弭朱幡。

草堂屈大尹,驚農壓籬樊。

屢接月下麈,稍醉花前樽。

近之若冰雪,三伏無歊袢。

一朝怪事作,傳聞聲爲吞。

奴告主者斬,貞觀法令存。

況乃肆誣衊,奸人執仇冤。

衆知無是事,避嫌口若鞬。

衢州之駔胥,移文恣瀾翻。

至欲加鉗紲,責以徒步奔。

意公即自裁,足快私排拫。

扁舟載公去,戈戟圍其門。

面對事即白,大明揭覆盆。

受辱固已甚,何待加辦圈。

析爵地千裏,如古諸侯尊。

飛語一點染,視苦砧上飩。

二子縻譏禁,遠睨驚弟昆。

竟爾病疽背,不得旋車軒。

彼兇甚梟獍,俗薄徒實繁。

非人類則已,心愧當自捫。

鳴呼古明哲,豈不憂元元。

沮溺隱季叔,唐虞有由拳。

與其青蠅矢,狼藉污瑤琨。

孰與逃閴寂,忍飢擷蘭蓀。

我賤無力氣,淖曾不能掀。

貧亦靡賻賵,奠酹無雞豚。

激烈擬八哀,些歌招公魂。

萬古萬萬古,遺退悽乾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