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救趙論

信陵君救趙論朗讀

  論者以竊符爲信陵君之罪,餘以爲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強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趙,魏之障也。趙亡,則魏且爲之後。趙、魏,又楚、燕、齊諸國之障也,趙、魏亡,則楚、燕、齊諸國爲之後。天下之勢,未有岌岌於此者也。故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夫奚不可者?

譯文:  評論者拿盜竊兵符一事做爲信陵君的罪過,我認爲憑這一點還夠不上拿來責罪於信陵君的哩。那強勁的秦國暴虐到極點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來壓於趙國,趙國肯定會滅亡。趙國是魏國的屏障,趙國亡了,那麼魏國將要步其後塵;趙國與魏國,又是楚、燕、齊各國的屏障,趙、魏亡了,那麼楚、燕、齊各國就得步其後塵了。天下的形勢,再沒有岌岌可危到像當時一樣的了。因此,救趙國,也就是用以救魏國;救這一個國家,也就是用以救六個國家啊。盜竊魏國的兵符來解脫魏國的禍患,借用一國的軍隊來分擔六國的災難,這有什麼不可以的!

注釋:  符:兵符,其形如虎,故又稱「虎符」。古代將帥出徵時,由國君和將帥各執兵符一半,以後國君想調動軍隊時,須將國君所執的一半送至將帥處,與將帥所執的一半吻合後方能接受命令。岌岌:極端危險。

  然則信陵果無罪乎?曰:又不然也。餘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

譯文:  那麼信陵君真的沒有罪過嗎?回答是:這話又不對了。我所責備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趙不請救於王,而諄諄焉請救於信陵,是趙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趙,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竊符也,非爲魏也,非爲六國也,爲趙焉耳。非爲趙也,爲一平原君耳。使禍不在趙,而在他國,則雖撤魏之障,撤六國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趙無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雖趙亡,信陵亦必不救。則是趙王與社稷之輕重,不能當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戰勝,可也,不幸戰不勝,爲虜於秦,是傾魏國數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謝魏王也。

譯文:  信陵君不過是一個王室公子罷了,魏國自有其君王的嘛。趙國不請求於魏王,而不斷地懇切求救於信陵君,這說明趙國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還有個魏王呢。平原君用親戚情分來激將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爲了親戚的原故,想急於救趙,這說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親戚,不知道還有個君王。他的盜竊兵符,不是爲了魏國,不是爲了六國,而是爲了趙國才如此;其實也不是爲了趙國,只是爲了一個平原君罷了。假使禍患不在趙國,而在其他國家,即使撤銷了魏國的屏障,撤銷了六國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會去救他的。假使趙國沒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親戚,縱然趙國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會救他的。這就是說趙王及其國家的輕重,不能比得上一個平原公子;而且魏國的軍備原是依靠它來鞏固自己的國家的,如今卻拿來供信陵君的一個親戚使用了。幸而戰勝了,還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戰不勝,做了秦國的俘虜,就是傾覆了魏國幾百年來的國家命運來殉葬於自己的親戚。如果這樣,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麼來回答魏王呢?!

注釋:  平原君:戰國時趙惠文王之弟,名趙勝,曾任趙相,爲戰國四公子之一。其夫人爲信陵君之姐。當秦兵圍趙時,平原君曾多次派使者向信陵君求救,並以姻親關係來打動其心。謝:在這裏是「請罪」之意,與現代用法不同。

  夫竊符之計,蓋出於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爲公子竊符於王之臥內,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餘以爲信陵之自爲計,曷若以脣齒之勢激諫於王,不聽,則以其欲死秦師者而死於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爲信陵計,曷若見魏王而說之救趙,不聽,則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於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於報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勸之救,不聽,則以其欲爲公子死者而死於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則信陵君不負魏,亦不負趙;二人不負王,亦不負信陵君。何爲計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趙,不知有王。內則幸姬,外則鄰國,賤則夷門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則是魏僅有一孤王耳。

譯文:  盜竊兵符的計謀,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來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來盜竊兵符,如姬在魏王臥室裏替魏公子盜竊兵符,是這兩個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認爲信陵君如果爲自己打算,不如用趙、魏兩國脣齒相依的形勢,以激發、上諫魏王,如果不聽,就用他本人的想爲趙國而犧牲於秦國軍中的心願,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會醒悟了。侯生爲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見魏王來勸說他救趙,如果不聽,就以想爲信陵君而死的心願,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於報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閒時,日日夜夜勸他救趙,如果不聽從,就用想爲公子而死的心願,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這樣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負魏國,也不辜負趙國;侯生等二人不辜負魏王,也不辜負信陵君。爲什麼不提出這種計劃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爲親戚的趙國,不知道有魏王;裏邊則有寵幸的侍妾,外邊則有鄰國,低賤者則有像夷門監侯生等鄉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個魏公子,卻不知道還有位君王。這就是魏國僅僅有一個孤立的君王罷了。

注釋:  侯生:侯贏,原爲魏國國都夷門的守門人,後爲信陵君家中門客。當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時,他向信陵君提出竊符之計。曷若:何如,倘若。「如姬」句:如姬之父被人殺害,信陵君曾爲之復仇,故如姬對信陵君深爲感激。

  嗚呼!自世之衰,人皆習於背公死黨之行而忘守節奉公之道,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趙王,蓋君若贅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專系乎符之竊不竊也。其爲魏也,爲六國也,縱竊符猶可。其爲趙也,爲一親戚也,縱求符於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譯文:  啊!自從世運衰敗以來,人們都習慣於違背公益而甘心死於私黨的行爲,卻忘掉了守節義而奉公的道理。於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沒有具有權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沒有義憤的局面。例如秦國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貧賤時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趙王。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樣地被人把持着已經很久很久了。由此說來,信陵君的罪過,原不在於兵符的盜竊與否,若是爲了魏國,爲了六國,縱然是盜竊兵符,還是可以的;若是爲了趙國,爲了一個親戚,縱然請求魏王,並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過的。

注釋:  穰侯:魏冉,秦昭襄王之舅父,曾任秦將軍、相國,握有秦國軍政大權。「穰侯」爲其封號。虞卿:趙孝成王時相國。他和魏國的魏齊曾爲早年間的好友,其後魏齊遇難出奔,他爲了幫助魏齊,竟棄官與之一起出走。贅旒:旒,同「瘤」,多餘的東西。

  雖然,魏王亦不得無罪也。兵符藏於臥內,信陵亦安得竊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徑請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於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權於上,而內外莫敢不肅。則信陵安得樹私交於趙?趙安得私請救於信陵?如姬安得銜信陵之恩?信陵安得賣恩於如姬?履霜之漸,豈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衆人不知有王,王亦自爲贅旒也。

譯文:  雖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爲是沒有罪過的。兵符既藏在臥室之內,信陵君怎麼能盜竊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請託如姬,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於盜竊兵符,這是她素來仗恃着魏王的寵愛。木頭枯朽了,然後蛀蟲就生出來了。古代的君王手握重權,而宮廷內外沒有敢不肅敬的,那麼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於趙國呢?趙國怎能私下求救於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賣恩德於如姬呢?《周易》的所謂「履霜,堅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堅固的冰塊將要出現了)的逐漸形成的道理,難道說「一朝一夕」就會突然發生的嗎?由此說來,不只是衆人不知道有魏王,連魏王也自以爲是個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故信陵君可以爲人臣植黨之戒,魏王可以爲人君失權之戒。《春秋》書葬原仲、翬帥師。嗟夫!聖人之爲慮深矣!

譯文:  因此,信陵君可以做爲人臣結黨營私的鑑戒,魏王可以做爲人君失權的鑑戒。從《春秋》的書寫「葬原仲」和「翬帥師」的筆法來看,哦,聖人考慮得是多麼深遠啊!

注釋:  履霜之漸:《易經·坤》:「履霜堅冰至。」說明行路時如踏到霜,則冰天雪地即將到來。葬原仲:原仲爲陳國大夫,死後,其舊友季友(魯國的公子)私自去陳國將其埋葬。孔子認爲這是非禮的行動。翬帥師:魯隱公時,宋、陳等國進攻鄭國,宋國也要魯國出兵,魯隱公不同意,魯大夫翬(即羽父)未得允許便帥師而去。孔子認爲這是目無君主。

信陵君救趙論注音

   ㄌㄨㄣˋ ㄓㄜˇ ㄧˇ ㄑㄧㄝˋ ㄈㄨˊ 爲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ㄐㄩㄣ ㄓ ㄗㄨㄟˋ , ㄩˊ ㄧˇ 爲 ㄘˇ ㄨㄟˋ ㄗㄨˊ ㄧˇ ㄗㄨㄟˋ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ㄧㄝˇ 。 ㄈㄨ ㄑㄧㄤˊ ㄑㄧㄣˊ ㄓ ㄅㄠˋ ㄐㄧˊ ㄧˇ , ㄐㄧㄣ ㄒㄧ ㄅㄧㄥ ㄧˇ ㄌㄧㄣˊ ㄓㄠˋ , ㄓㄠˋ ㄅㄧˋ ㄨㄤˊ 。 ㄓㄠˋ , ㄨㄟˋ ㄓ ㄓㄤˋ ㄧㄝˇ 。 ㄓㄠˋ ㄨㄤˊ , ㄗㄜˊ ㄨㄟˋ ㄑㄧㄝˇ 爲 ㄓ ㄏㄡˋ 。 ㄓㄠˋ 、 ㄨㄟˋ , ㄧㄡˋ ㄔㄨˇ 、 ㄧㄢˋ 、 ㄑㄧˊ ㄓㄨ ㄍㄨㄛˊ ㄓ ㄓㄤˋ ㄧㄝˇ , ㄓㄠˋ 、 ㄨㄟˋ ㄨㄤˊ , ㄗㄜˊ ㄔㄨˇ 、 ㄧㄢˋ 、 ㄑㄧˊ ㄓㄨ ㄍㄨㄛˊ 爲 ㄓ ㄏㄡˋ 。 ㄊㄧㄢ ㄒㄧㄚˋ ㄓ ㄕˋ , ㄨㄟˋ ㄧㄡˇ ㄐㄧˊ ㄐㄧˊ ㄩˊ ㄘˇ ㄓㄜˇ ㄧㄝˇ 。 ㄍㄨˋ ㄐㄧㄡˋ ㄓㄠˋ ㄓㄜˇ , ㄧˋ ㄧˇ ㄐㄧㄡˋ ㄨㄟˋ ; ㄐㄧㄡˋ ㄧˋ ㄍㄨㄛˊ ㄓㄜˇ , ㄧˋ ㄧˇ ㄐㄧㄡˋ ㄌㄧㄡˋ ㄍㄨㄛˊ ㄧㄝˇ 。 ㄑㄧㄝˋ ㄨㄟˋ ㄓ ㄈㄨˊ ㄧˇ ㄕㄨ ㄨㄟˋ ㄓ ㄏㄨㄢˋ , ㄐㄧㄝˋ ㄧˋ ㄍㄨㄛˊ ㄓ ㄕ ㄧˇ ㄈㄣ ㄌㄧㄡˋ ㄍㄨㄛˊ ㄓ ㄗㄞ , ㄈㄨ ㄒㄧ ㄅㄨˋ ㄎㄜˇ ㄓㄜˇ ?

   ㄖㄢˊ ㄗㄜˊ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ㄍㄨㄛˇ ㄨˊ ㄗㄨㄟˋ ㄏㄨ ? ㄩㄝ : ㄧㄡˋ ㄅㄨˋ ㄖㄢˊ ㄧㄝˇ 。 ㄩˊ ㄙㄨㄛˇ ㄓㄨ ㄓㄜˇ ,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ㄐㄩㄣ ㄓ ㄒㄧㄣ ㄧㄝˇ 。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ㄧ ㄍㄨㄥ ㄗˇ ㄦˇ , ㄨㄟˋ ㄍㄨˋ ㄧㄡˇ ㄨㄤˊ ㄧㄝˇ 。 ㄓㄠˋ ㄅㄨˋ ㄑㄧㄥˇ ㄐㄧㄡˋ ㄩˊ ㄨㄤˊ , ㄦˊ ㄓㄨㄣ ㄓㄨㄣ ㄧㄢ ㄑㄧㄥˇ ㄐㄧㄡˋ ㄩˊ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 ㄕˋ ㄓㄠˋ ㄓ ㄧㄡˇ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 ㄅㄨˋ ㄓ ㄧㄡˇ ㄨㄤˊ ㄧㄝˇ 。 ㄆㄧㄥˊ ㄩㄢˊ ㄐㄩㄣ ㄧˇ ㄏㄨㄣ ㄧㄣ ㄐㄧ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 ㄦˊ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ㄧˋ ㄗˋ ㄧˇ ㄏㄨㄣ ㄧㄣ ㄓ ㄍㄨˋ , ㄩˋ ㄐㄧˊ ㄐㄧㄡˋ ㄓㄠˋ , ㄕˋ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ㄓ ㄧㄡˇ ㄏㄨㄣ ㄧㄣ , ㄅㄨˋ ㄓ ㄧㄡˇ ㄨㄤˊ ㄧㄝˇ 。 ㄑㄧˊ ㄑㄧㄝˋ ㄈㄨˊ ㄧㄝˇ , ㄈㄟ 爲 ㄨㄟˋ ㄧㄝˇ , ㄈㄟ 爲 ㄌㄧㄡˋ ㄍㄨㄛˊ ㄧㄝˇ ,爲 ㄓㄠˋ ㄧㄢ ㄦˇ 。 ㄈㄟ 爲 ㄓㄠˋ ㄧㄝˇ ,爲 ㄧ ㄆㄧㄥˊ ㄩㄢˊ ㄐㄩㄣ ㄦˇ 。 ㄕˇ ㄏㄨㄛˋ ㄅㄨˊ ㄗㄞˋ ㄓㄠˋ , ㄦˊ ㄗㄞˋ ㄊㄚ ㄍㄨㄛˊ , ㄗㄜˊ ㄙㄨㄟ ㄔㄜˋ ㄨㄟˋ ㄓ ㄓㄤˋ , ㄔㄜˋ ㄌㄧㄡˋ ㄍㄨㄛˊ ㄓ ㄓㄤˋ ,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ㄧˋ ㄅㄧˋ ㄅㄨˊ ㄐㄧㄡˋ 。 ㄕˇ ㄓㄠˋ ㄨˊ ㄆㄧㄥˊ ㄩㄢˊ , ㄦˊ ㄆㄧㄥˊ ㄩㄢˊ ㄧˋ ㄈㄟ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ㄓ ㄧㄣ ㄑㄧ , ㄙㄨㄟ ㄓㄠˋ ㄨㄤˊ ,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ㄧˋ ㄅㄧˋ ㄅㄨˊ ㄐㄧㄡˋ 。 ㄗㄜˊ ㄕˋ ㄓㄠˋ ㄨㄤˊ ㄩˇ ㄕㄜˋ ㄐㄧˋ ㄓ ㄑㄧㄥ ㄓㄨㄥˋ , ㄅㄨˋ ㄋㄥˊ ㄉㄤ ㄧ ㄆㄧㄥˊ ㄩㄢˊ ㄍㄨㄥ ㄗˇ , ㄦˊ ㄨㄟˋ ㄓ ㄅㄧㄥ ㄐㄧㄚˇ ㄙㄨㄛˇ ㄕˋ ㄧˇ ㄍㄨˋ ㄑㄧˊ ㄕㄜˋ ㄐㄧˋ ㄓㄜˇ , ㄓˇ ㄧˇ ㄍㄨㄥ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ㄐㄩㄣ ㄧ ㄧㄣ ㄑㄧ ㄓ ㄩㄥˋ 。 ㄒㄧㄥˋ ㄦˊ ㄓㄢˋ ㄕㄥˋ , ㄎㄜˇ ㄧㄝˇ , ㄅㄨˊ ㄒㄧㄥˋ ㄓㄢˋ ㄅㄨˋ ㄕㄥ ,爲 ㄌㄨˇ ㄩˊ ㄑㄧㄣˊ , ㄕˋ ㄑㄧㄥˊ ㄨㄟˋ ㄍㄨㄛˊ ㄕㄨˋ ㄅㄞˇ ㄋㄧㄢˊ ㄕㄜˋ ㄐㄧˋ ㄧˇ ㄒㄩㄣˋ ㄧㄣ ㄑㄧ , ㄨˊ ㄅㄨˋ ㄓ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ㄏㄜˊ ㄧˇ ㄒㄧㄝˋ ㄨㄟˋ ㄨㄤˊ ㄧㄝˇ 。

   ㄈㄨ ㄑㄧㄝˋ ㄈㄨˊ ㄓ ㄐㄧˋ , ㄍㄞˋ ㄔㄨ ㄩˊ ㄏㄡˊ ㄕㄥ , ㄦˊ ㄖㄨˊ ㄐㄧ ㄔㄥˊ ㄓ ㄧㄝˇ 。 ㄏㄡˊ ㄕㄥ ㄐㄧㄠ ㄍㄨㄥ ㄗˇ ㄧˇ ㄑㄧㄝˋ ㄈㄨˊ , ㄖㄨˊ ㄐㄧ 爲 ㄍㄨㄥ ㄗˇ ㄑㄧㄝˋ ㄈㄨˊ ㄩˊ ㄨㄤˊ ㄓ ㄨㄛˋ ㄋㄟˋ , ㄕˋ ㄦˋ ㄖㄣˊ ㄧˋ ㄓ ㄧㄡˇ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 ㄅㄨˋ ㄓ ㄧㄡˇ ㄨㄤˊ ㄧㄝˇ 。 ㄩˊ ㄧˇ 爲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ㄓ ㄗˋ 爲 ㄐㄧˋ , ㄏㄜˊ ㄖㄨㄛˋ ㄧˇ ㄔㄨㄣˊ ㄔˇ ㄓ ㄕˋ ㄐㄧ ㄐㄧㄢˋ ㄩˊ ㄨㄤˊ , ㄅㄨˋ ㄊㄧㄥ , ㄗㄜˊ ㄧˇ ㄑㄧˊ ㄩˋ ㄙˇ ㄑㄧㄣˊ ㄕ ㄓㄜˇ ㄦˊ ㄙˇ ㄩˊ ㄨㄟˋ ㄨㄤˊ ㄓ ㄑㄧㄢˊ , ㄨㄤˊ ㄅㄧˋ ㄨˋ ㄧˇ 。 ㄏㄡˊ ㄕㄥ 爲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ㄐㄧˋ , ㄏㄜˊ ㄖㄨㄛˋ ㄐㄧㄢˋ ㄨㄟˋ ㄨㄤˊ ㄦˊ ㄕㄨㄛ ㄓ ㄐㄧㄡˋ ㄓㄠˋ , ㄅㄨˋ ㄊㄧㄥ , ㄗㄜˊ ㄧˇ ㄑㄧˊ ㄩˋ ㄙˇ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ㄐㄩㄣ ㄓㄜˇ ㄦˊ ㄙˇ ㄩˊ ㄨㄟˋ ㄨㄤˊ ㄓ ㄑㄧㄢˊ , ㄨㄤˊ ㄧˋ ㄅㄧˋ ㄨˋ ㄧˇ 。 ㄖㄨˊ ㄐㄧ ㄧㄡˇ ㄧˋ ㄩˊ ㄅㄠˋ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 ㄏㄜˊ ㄖㄨㄛˋ ㄔㄥˊ ㄨㄤˊ ㄓ ㄒㄧˋ ㄦˊ ㄖˋ ㄧㄝˋ ㄑㄩㄢˋ ㄓ ㄐㄧㄡˋ , ㄅㄨˋ ㄊㄧㄥ , ㄗㄜˊ ㄧˇ ㄑㄧˊ ㄩˋ 爲 ㄍㄨㄥ ㄗˇ ㄙˇ ㄓㄜˇ ㄦˊ ㄙˇ ㄩˊ ㄨㄟˋ ㄨㄤˊ ㄓ ㄑㄧㄢˊ , ㄨㄤˊ ㄧˋ ㄅㄧˋ ㄨˋ ㄧˇ 。 ㄖㄨˊ ㄘˇ , ㄗㄜˊ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ㄐㄩㄣ ㄅㄨˊ ㄈㄨˋ ㄨㄟˋ , ㄧˋ ㄅㄨˊ ㄈㄨˋ ㄓㄠˋ ; ㄦˋ ㄖㄣˊ ㄅㄨˊ ㄈㄨˋ ㄨㄤˊ , ㄧˋ ㄅㄨˊ ㄈㄨˋ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ㄐㄩㄣ 。 ㄏㄜˊ 爲 ㄐㄧˋ ㄅㄨˋ ㄔㄨ ㄘˇ ?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ㄓ ㄧㄡˇ ㄏㄨㄣ ㄧㄣ ㄓ ㄓㄠˋ , ㄅㄨˋ ㄓ ㄧㄡˇ ㄨㄤˊ 。 ㄋㄟˋ ㄗㄜˊ ㄒㄧㄥˋ ㄐㄧ , ㄨㄞˋ ㄗㄜˊ ㄌㄧㄣˊ ㄍㄨㄛˊ , ㄐㄧㄢˋ ㄗㄜˊ ㄧˊ ㄇㄣˊ ㄧㄝˇ ㄖㄣˊ , ㄧㄡˋ ㄐㄧㄝ ㄓ ㄧㄡˇ ㄍㄨㄥ ㄗˇ , ㄅㄨˋ ㄓ ㄧㄡˇ ㄨㄤˊ 。 ㄗㄜˊ ㄕˋ ㄨㄟˋ ㄐㄧㄣˇ ㄧㄡˇ ㄧ ㄍㄨ ㄨㄤˊ ㄦˇ 。

   ㄨ ㄏㄨ ! ㄗˋ ㄕˋ ㄓ ㄕㄨㄞ , ㄖㄣˊ ㄐㄧㄝ ㄒㄧˊ ㄩˊ ㄅㄟˋ ㄍㄨㄥ ㄙˇ ㄉㄤˇ ㄓ ㄒㄧㄥˊ ㄦˊ ㄨㄤˋ ㄕㄡˇ ㄐㄧㄝˊ ㄈㄥˋ ㄍㄨㄥ ㄓ ㄉㄠˋ , ㄧㄡˇ ㄔㄨㄥˊ ㄒㄧㄤˋ ㄦˊ ㄨˊ ㄨㄟ ㄐㄩㄣ , ㄧㄡˇ ㄙ ㄔㄡˊ ㄦˊ ㄨˊ ㄧˋ ㄈㄣˋ , ㄖㄨˊ ㄑㄧㄣˊ ㄖㄣˊ ㄓ ㄧㄡˇ ㄖㄤˊ ㄏㄡˊ , ㄅㄨˋ ㄓ ㄧㄡˇ ㄑㄧㄣˊ ㄨㄤˊ , ㄩˊ ㄑㄧㄥ ㄓ ㄧㄡˇ ㄅㄨˋ ㄧ ㄓ ㄐㄧㄠ , ㄅㄨˋ ㄓ ㄧㄡˇ ㄓㄠˋ ㄨㄤˊ , ㄍㄞˋ ㄐㄩㄣ ㄖㄨㄛˋ ㄓㄨㄟˋ ㄌㄧㄡˊ ㄐㄧㄡˇ ㄧˇ 。 ㄧㄡˊ ㄘˇ ㄧㄢˊ ㄓ ,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ㄓ ㄗㄨㄟˋ , ㄍㄨˋ ㄅㄨˊ ㄓㄨㄢ ㄒㄧˋ ㄏㄨ ㄈㄨˊ ㄓ ㄑㄧㄝˋ ㄅㄨˊ ㄑㄧㄝˋ ㄧㄝˇ 。 ㄑㄧˊ 爲 ㄨㄟˋ ㄧㄝˇ ,爲 ㄌㄧㄡˋ ㄍㄨㄛˊ ㄧㄝˇ , ㄗㄨㄥˋ ㄑㄧㄝˋ ㄈㄨˊ ㄧㄡˊ ㄎㄜˇ 。 ㄑㄧˊ 爲 ㄓㄠˋ ㄧㄝˇ ,爲 ㄧ ㄑㄧㄣ ㄑㄧ ㄧㄝˇ , ㄗㄨㄥˋ ㄑㄧㄡˊ ㄈㄨˊ ㄩˊ ㄨㄤˊ , ㄦˊ ㄍㄨㄥ ㄖㄢˊ ㄉㄜˊ ㄓ , ㄧˋ ㄗㄨㄟˋ ㄧㄝˇ 。

   ㄙㄨㄟ ㄖㄢˊ , ㄨㄟˋ ㄨㄤˊ ㄧˋ ㄅㄨˋ ㄉㄜˊ ㄨˊ ㄗㄨㄟˋ ㄧㄝˇ 。 ㄅㄧㄥ ㄈㄨˊ ㄘㄤˊ ㄩˊ ㄨㄛˋ ㄋㄟˋ ,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ㄧˋ ㄢ ㄉㄜˊ ㄑㄧㄝˋ ㄓ ?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ㄅㄨˊ ㄐㄧˋ ㄨㄟˋ ㄨㄤˊ , ㄦˊ ㄐㄧㄥˋ ㄑㄧㄥˇ ㄓ ㄖㄨˊ ㄐㄧ , ㄑㄧˊ ㄙㄨˋ ㄎㄨㄟ ㄨㄟˋ ㄨㄤˊ ㄓ ㄕㄨ ㄧㄝˇ ; ㄖㄨˊ ㄐㄧ ㄅㄨˊ ㄐㄧˋ ㄨㄟˋ ㄨㄤˊ , ㄦˊ ㄍㄢˇ ㄩˊ ㄑㄧㄝˋ ㄈㄨˊ , ㄑㄧˊ ㄙㄨˋ ㄕˋ ㄨㄟˋ ㄨㄤˊ ㄓ ㄔㄨㄥˇ ㄧㄝˇ 。 ㄇㄨˋ ㄒㄧㄡˇ ㄦˊ ㄓㄨˋ ㄕㄥ ㄓ ㄧˇ 。 ㄍㄨˇ ㄓㄜˇ ㄖㄣˊ ㄐㄩㄣ ㄔˊ ㄑㄩㄢˊ ㄩˊ ㄕㄤˋ , ㄦˊ ㄋㄟˋ ㄨㄞˋ ㄇㄛˋ ㄍㄢˇ ㄅㄨˋ ㄙㄨˋ 。 ㄗㄜˊ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ㄢ ㄉㄜˊ ㄕㄨˋ ㄙ ㄐㄧㄠ ㄩˊ ㄓㄠˋ ? ㄓㄠˋ ㄢ ㄉㄜˊ ㄙ ㄑㄧㄥˇ ㄐㄧㄡˋ ㄩˊ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 ㄖㄨˊ ㄐㄧ ㄢ ㄉㄜˊ ㄒㄧㄢˊ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ㄓ ㄣ ?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ㄢ ㄉㄜˊ ㄇㄞˋ ㄣ ㄩˊ ㄖㄨˊ ㄐㄧ ? ㄌㄩˇ ㄕㄨㄤ ㄓ ㄐㄧㄢˋ , ㄑㄧˇ ㄧˋ ㄓㄠ ㄧ ㄒㄧˋ ㄧㄝˇ ㄗㄞ ! ㄧㄡˊ ㄘˇ ㄧㄢˊ ㄓ , ㄅㄨˊ ㄊㄜˋ 衆 ㄖㄣˊ ㄅㄨˋ ㄓ ㄧㄡˇ ㄨㄤˊ , ㄨㄤˊ ㄧˋ ㄗˋ 爲 ㄓㄨㄟˋ ㄌㄧㄡˊ ㄧㄝˇ 。

   ㄍㄨˋ ㄒㄧㄣˋ ㄌㄧㄥˊ ㄐㄩㄣ ㄎㄜˇ ㄧˇ 爲 ㄖㄣˊ ㄔㄣˊ ㄓˊ ㄉㄤˇ ㄓ ㄐㄧㄝˋ , ㄨㄟˋ ㄨㄤˊ ㄎㄜˇ ㄧˇ 爲 ㄖㄣˊ ㄐㄩㄣ ㄕ ㄑㄩㄢˊ ㄓ ㄐㄧㄝˋ 。《 ㄔㄨㄣ ㄑㄧㄡ 》 ㄕㄨ ㄗㄤˋ ㄩㄢˊ ㄓㄨㄥˋ 、 ㄏㄨㄟ ㄕㄨㄞˋ ㄕ 。 ㄐㄧㄝ ㄈㄨ ! ㄕㄥˋ ㄖㄣˊ ㄓ 爲 ㄌㄩˋ ㄕㄣ ㄧˇ !

信陵君救趙論釋義

譯文

  評論者拿盜竊兵符一事做爲信陵君的罪過,我認爲憑這一點還夠不上拿來責罪於信陵君的哩。那強勁的秦國 暴虐到極點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來壓於趙國 ,趙國肯定會滅亡。趙國是魏國的屏障,趙國亡了,那麼魏國將要步其後塵;趙國與魏國,又是楚、燕、齊各國的屏障,趙、魏亡了,那麼楚、燕、齊各國就得步其後塵了。天下的形勢,再沒有岌岌可危到像當時一樣的了。因此,救趙國,也就是用以救魏國;救這一個國家,也就是用以救六個國家啊。盜竊魏國的兵符來解脫魏國的禍患,借用一國的軍隊來分擔六國的災難,這有什麼不可以的!

  那麼信陵君真的沒有罪過嗎?回答是:這話又不對了。我所責備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君不過是一個王室公子罷了 ,魏國自有其君王的嘛。趙國不請求於魏王,而不斷地懇切求救於信陵君,這說明趙國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還有個魏王呢。平原君用親戚情分來激將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爲了親戚的原故,想急於救趙,這說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親戚,不知道還有個君王。他的盜竊兵符,不是爲了魏國,不是爲了六國,而是爲了趙國才如此;其實也不是爲了趙國,只是爲了一個平原君罷了。假使禍患不在趙國,而在其他國家,即使撤銷了魏國的屏障,撤銷了六國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會去救他的。假使趙國沒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親戚,縱然趙國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會救他的。這就是說趙王及其國家的輕重,不能比得上一個平原公子;而且魏國的軍備原是依靠它來鞏固自己的國家的,如今卻拿來供信陵君的一個親戚使用了。幸而戰勝了,還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戰不勝,做了秦國的俘虜,就是傾覆了魏國幾百年來的國家命運來殉葬於自己的親戚。如果這樣,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麼來回答魏王呢?!

  盜竊兵符的計謀,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來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來盜竊兵符,如姬在魏王臥室裏替魏公子盜竊兵符,是這兩個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認爲信陵君如果爲自己打算,不如用趙、魏兩國脣齒相依的形勢,以激發、上諫魏王,如果不聽,就用他本人的想爲趙國而犧牲於秦國軍中的心願,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會醒悟了。侯生爲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見魏王來勸說他救趙,如果不聽,就以想爲信陵君而死的心願,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於報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閒時,日日夜夜勸他救趙,如果不聽從,就用想爲公子而死的心願,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這樣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負魏國,也不辜負趙國;侯生等二人不辜負魏王,也不辜負信陵君。爲什麼不提出這種計劃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爲親戚的趙國,不知道有魏王;裏邊則有寵幸的侍妾,外邊則有鄰國,低賤者則有像夷門監侯生等鄉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個魏公子,卻不知道還有位君王。這就是魏國僅僅有一個孤立的君王罷了。

  啊!自從世運衰敗以來,人們都習慣於違背公益而甘心死於私黨的行爲,卻忘掉了守節義而奉公的道理。於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沒有具有權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沒有義憤的局面。例如秦國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貧賤時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趙王。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樣地被人把持着已經很久很久了。由此說來,信陵君的罪過,原不在於兵符的盜竊與否,若是爲了魏國,爲了六國,縱然是盜竊兵符,還是可以的;若是爲了趙國,爲了一個親戚,縱然請求魏王,並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過的。

  雖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爲是沒有罪過的。兵符既藏在臥室之內,信陵君怎麼能盜竊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請託如姬,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於盜竊兵符,這是她素來仗恃着魏王的寵愛。木頭枯朽了,然後蛀蟲就生出來了。古代的君王手握重權,而宮廷內外沒有敢不肅敬的,那麼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於趙國呢?趙國怎能私下求救於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賣恩德於如姬呢?《周易》的所謂「履霜,堅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堅固的冰塊將要出現了)的逐漸形成的道理,難道說「一朝一夕」就會突然發生的嗎?由此說來,不只是衆人不知道有魏王,連魏王也自以爲是個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因此,信陵君可以做爲人臣結黨營私的鑑戒,魏王可以做爲人君失權的鑑戒。從《春秋》的書寫「葬原仲」和「翬帥師」的筆法來看,哦,聖人考慮得是多麼深遠啊!

註釋

符:兵符,其形如虎,故又稱「虎符」。古代將帥出徵時,由國君和將帥各執兵符一半,以後國君想調動軍隊時,須將國君所執的一半送至將帥處,與將帥所執的一半吻合後方能接受命令。

岌(jí)岌:極端危險。

平原君:戰國時趙惠文王之弟,名趙勝,曾任趙相,爲戰國四公子之一。其夫人爲信陵君之姐。當秦兵圍趙時,平原君曾多次派使者向信陵君求救,並以姻親關係來打動其心。

謝:在這裏是「請罪」之意,與現代用法不同。

侯生:侯贏,原爲魏國國都夷門的守門人,後爲信陵君家中門客。當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時,他向信陵君提出竊符之計。

曷若:何如,倘若。

「如姬」句:如姬之父被人殺害,信陵君曾爲之復仇,故如姬對信陵君深爲感激。

穰(ránɡ)侯:魏冉,秦昭襄王之舅父,曾任秦將軍、相國,握有秦國軍政大權。「穰侯」爲其封號。⑨虞卿:趙孝成王時相國。他和魏國的魏齊曾爲早年間的好友,其後魏齊遇難出奔,他爲了幫助魏齊,竟棄官與之一起出走。贅旒(zhuì liú):旒,同「瘤」,多餘的東西。

履霜之漸:《易經·坤》:「履霜堅冰至。」說明行路時如踏到霜,則冰天雪地即將到來。

葬原仲:原仲爲陳國大夫,死後,其舊友季友(魯國的公子)私自去陳國將其埋葬。孔子認爲這是非禮的行動。翬(huī)帥師:魯隱公時,宋、陳等國進攻鄭國,宋國也要魯國出兵,魯隱公不同意,魯大夫翬(即羽父)未得允許便帥師而去。孔子認爲這是目無君主。

參考資料:

1、關永禮.《古文觀止·續古文觀止鑑賞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信陵君救趙論創作背景

  閱讀本文時,應該聯繫到當時的政治背景。唐順之生活在正德、嘉靖年間,這正是一個「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的年代。君主大權旁落,宦官、奸臣交替把持朝政,因而作者爲之痛心疾首而又不敢直抒己見,在文章中以「借題發揮」的手段來宣泄自己的憤怒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參考資料:

1、公與私:明代大禮議的名分意義 .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引用日期2014-05-9]

信陵君救趙論賞析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欣賞中,我們不僅讚歎古漢語用辭之精妙、簡練,並且透過華麗的詞藻,也可領略作者的文風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們還應重視的就是作者通過文章體現出來的立場或論點。

  唐順之的《信陵君救趙論》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事件爲題材,對已有的評論予以反駁,並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文章開篇簡練,沒有過多贅述即闡明自己觀點,指出趙國在軍事上乃魏國的屏障,趙國滅亡,則魏國亦兇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的論斷,因之,信陵君竊符救趙並無不可。

  然而,緊接的第二段筆鋒一轉,切入作者本人觀點:「餘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認爲,信陵君之所以救趙,並非爲保魏國或其他幾國,而只因其姻親平原君在趙。並由此引出,其實信陵君不僅不爲就魏國,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沒有魏王。接下來,作者又將矛頭指向魏王,說明信陵君竊符救趙之計所以能成功,魏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對全片進行綜合性的評價,指出爲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於結黨營私,目無君主;爲人君的魏王之罪在於君權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餘地。運用辯證法對論點詳加闡明,使全文無懈可擊。

  整篇文章構思嚴謹,邏輯特徵鮮明,以駁斥原有論點開篇,一步一步,有條不紊地陳述出自己的論調。不僅如此,更難能可貴的是,全文雖爲古文,但詞句深入淺出,即使不加註釋,也可通篇閱讀並把握文章主旨。

唐順之

唐順之(公元1507~1560)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漢族,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進)城內青果巷易書堂官宦之家。  嘉靖八年(1529)會試第一,官翰林編修,後調兵部主事。當時倭寇屢犯沿海,唐順之以兵部郎中督師浙江,曾親率兵船於崇明破倭寇於海上。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禎時追諡襄文。學者稱"荊川先生"。 ...

唐順之朗讀
()

猜你喜歡

高標迥出重霄秀,本色常留四季青。爲重堅貞栽砌畔,綠陰如滴滿軒庭。

()

壓水雲欲墮,吞江虹未收。野人聊自適,吹篴滿滄洲。

()

旅食京華久,年來音信疏。忽聽雙鵲語,暗卜嶺南書。

()

廓落湘中客,羈遲皖水偏。江鳴孤棹雨,雲亂遠村煙。

壯志慚浮梗,名場笑聚羶。半生行止事,回首意茫然。

()

焦頭烈尾痛成功,麟閣何曾見畫工。爭似淡煙楊柳岸,四無闌圈自西東。

()

太息龍川守,專城美績傳。

方聞歌叔度,俄有謗文淵。

舊府黃茅外,新丘紫帽邊。

二姚俱已矣,懷昔一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