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溪亭

蘇溪亭朗讀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譯文:蘇溪亭邊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幹象《西洲曲》裏的那人是誰呢?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譯文: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

蘇溪亭注音

ㄙㄨ ㄒㄧ ㄊㄧㄥˊ ㄕㄤˋ ㄘㄠˇ ㄇㄢˋ ㄇㄢˋ , ㄕㄟˊ ㄧˇ ㄉㄨㄥ ㄈㄥ ㄕˊ ㄦˋ ㄌㄢˊ 。

ㄧㄢˋ ㄗ˙ ㄅㄨˊ ㄍㄨㄟ ㄔㄨㄣ ㄕˋ ㄨㄢˇ , ㄧ ㄊㄧㄥ ㄧㄢ ㄩˇ ㄒㄧㄥˋ ㄏㄨㄚ ㄏㄢˊ 。

蘇溪亭賞析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與《蘭溪棹歌》相近。戴叔倫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舊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令,蘇溪在今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與浙江省東陽市不遠,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作的。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淥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爲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託出倚闌人的形象。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幹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裏的人:「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幹頭。闌幹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這位倚闌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的是什麼呢?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雖是眼中之景,卻暗喻着心中之情:遊子不歸,紅顏將老。「一汀煙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體描繪。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這景色具體而婉曲地傳出倚闌人無端的悵惘,不盡的哀愁。如此寫法,使無形之情因之而可見,無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裏的警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可能就是受到這首唐詩的啓發的。

  四句詩全是寫景,而景語即情語,情景融渾無跡。詩人描寫暮春景色濃鬱而迷濛,恰和倚闌人沉重而憂鬱的心情契合相印,詩韻人情,雋永醇厚。

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

戴叔倫朗讀
()

猜你喜歡

我君餞之。

其樂泄泄。

()

滯淹連春晦,層陰接夜分。

驍壺惟發電,愁棟但生雲。

裏突居無爨,官蛙坐厭聞。

遙知霖唱罷,客思轉相紛。

()

冊子澄霜氣,沿江木葉紛。灘牙寒噴雪,巖腹暖蒸雲。

處處逢漁父,行行入鹿羣。誰言方外吏,尚愧北山文。

()

我本金精仙謫墮,雪崖劖天玉萬個。有時採藥白雲深,亦有樵夫看棋座。

湘波射鴨愁黃間,茅堂晝陰秋幾閒。前山有詩招不入,嗔我齧戶銅龍環。

辱君三貺拜已重,又遣吟筒敲遠夢。今我閉戶風月場,如看解黿食指動。

烏絲弄筆搖松花,棘端破鏃真當家。石鼎章成色如土,穴居由來未知雨。

()

雲廊水院日初紅。餘雪昨宵融。一春收拾入簾櫳。

會意有飛蟲。

愁濃如簇山千點,心長掛、冷雨疏鍾。江潭夢斷酒旗風。

煙浦畫橋中。

()

玄綱峻極。

天罔既紘。

文武方升。

允茲兼弘。

峨峨高夏。

有肅其涼。

公侯戾止。

騄驥龍驤。

善問如林。

在會鏘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