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宗諒

滕宗諒一般指滕子京。滕宗諒(990年-1047年),字子京,河南洛陽人,北宋官員,因范仲淹的《嶽陽樓記》而爲世人所知,嶽陽樓的雙公祠中有范仲淹與滕子京的鵰像(右)。在嶽州做過太守。他做太守時,政事順利百姓和樂。

()

人物生平

  滕子京與范仲淹、劉越舉同科進士。初授泰州軍事判官,范仲淹任西溪(今江蘇東臺)鹽官時建議泰州知州張綸修築捍海堤堰,薦舉滕子京給張綸當助手。在築捍海堤堰中滕子京吃苦耐勞,也顯示出其才幹,備受張綸稱讚。後遷當塗(今安徽當塗縣)、邵武(今福建邵武市)知縣。范仲淹升任京官後,賞其有才幹,將其召入試學院;天聖中又改任專管審覈刑獄案件的大理寺丞。天聖七年(1029)六月,京都開封天大雷雨,電光亂掣,規模空前的玉清昭應宮內,竟射入一大火團,四處爆裂,霎時間烈焰騰飛,穿透屋頂,大火烈烈轟轟的燒了一夜,竟將三千六百一十間房屋的一座琳宮玉宇,變成了一片瓦礫荒場,只剩得長生、崇壽兩座小殿。執掌朝綱的劉太後聞報,傳旨將守宮官吏全部繫獄抵罪。樞密副使范雍、中丞王曙、司諫范諷均上諫言,說大火「是天意,與人無關,不當置獄窮治」。劉太後無奈,便藉機將多次勸阻她想得皇權禮遇的首相王曾以「兼領玉清昭應宮使管理不嚴,因而發生大火」爲名,罷免了王曾首相,貶爲青州(今山東濰坊市境)知州。災後,范仲淹、滕子京等諸多高中低級官員分別奏請劉太後放棄垂簾聽政,將軍國事大權交還給仁宗趙禎(在現代,池州有出版物,將勸劉太後「還政」解釋成勸太後,不能只垂簾聽政,而應以皇帝禮遇,臨朝執政。意思全反了,真叫人啼笑皆非),劉太後大怒,將范仲淹等高級官員逐出朝廷任地方官,將中低級官員一一貶逐邊遠州縣。滕子京也於天聖九年(1031)由大理寺丞貶至閩北邵武縣。這是他二次來邵武,在一年多任職時間內他爲民辦好事,建學堂,訪貧問苦,與當地百姓親密無間。《閩書》稱他「復知邵武軍州事,自任好施予,喜建學,爲人尚氣倜儻,清廉無餘財。」

奉調入京

  明道元年(1032)滕子京奉調入京,任掌管皇帝衣食行等事的殿中丞。然而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這年八月,內宮再次發生火災,連燒八殿。「火始作,小黃門王守規獨先覺,自寢殿至後苑門,皆擊其鎖」,帶着仁宗逃至延福宮。仁宗惱怒,對執政大臣們說「非王守規引朕至此,幾與卿等不相見。」詔令追查起火原因。滕子京當是首當其衝的被迫查者。他與祕書丞劉越分別上疏諫,認爲宮中屢屢失火原因是規章制度不嚴,未能防患於未然。但根本原因是太後垂簾,婦人柔弱,朝綱不整,政失其本。「祥符中宮中失火後,先帝(真宗)常索其類實之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豈有今日之虞哉。」「誠願修政以禳之,思患以防之。」「倘能如此,需請太後還政」,「庶災變可銷,而福祥來格也。」仁宗聽其言,罷詔獄。明道二年三月由垂簾聽政到皇帝禮遇,至軍國事權一手獨攬,專政達十一年之久的劉太後終於一命嗚呼。劉太後死去,常勸太後「還政」的人,都有提升,滕子京遷左司諫,祕書丞劉越病故,也贈右司諫銜。未久,有人告滕子京所奏宮中失火原因不實,其本人有不可推脫之責。景佑元年(1034)滕子京又被降爲尚書祠部員外郎,知信州(今江西上饒市)。後又因與司諫范諷君子之交,心心相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范諷次年因事被貶,株連滕子京,子京被降爲監管酒業專賣的池州監酒(在現代,池州有出版物,將滕子京「與范諷雅相善,及諷貶」解釋成與范仲淹「諷雅相善」,范仲淹被貶,滕子京遭殃。張冠李戴,真是不可思議。)這次貶逐池州,前後數年(有出版物說他在池州隱居九年。九年之說無據,隱居之說也不準確。)可能(無確鑿史據)就在監池州酒任上,邀請范仲淹來池州遊玩,兩人同登九華山,同遊秋浦山水,飽賞貴池、青陽秀麗風光,滕子京流露百年後安臥青陽之心願。不然滕子京死後,范仲淹爲其撰寫的墓誌銘中,怎會有「君昔有言,愛彼九華書契。」

直集賢院

  寶元元年(1038)滕子京調江寧(今江蘇南京)府通判,不久徙湖州(今浙江吳興)知州。康定元年(1040)九月西夏國王嵬名元昊大舉興兵侵宋。滕子京升官刑部員外郎、職直集賢院、任涇州(今甘肅州涇川北)知州(宋朝官吏大都是三個頭銜即官、職、差遣)。開始長達四年防禦西夏東侵的艱難生涯。慶曆二年(1042)閏九月,嵬名元昊舉兵進犯涇原,謂州(今甘肅平涼市)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王沿命副都部署葛懷敏率軍抗擊,葛不聽都監趙詢的建議,命諸軍分四路向定川寨(今寧夏固原北)進攻,結果在定川寨被西夏軍包圍,水源也被切斷,葛懷敏等遂戰死,近萬人被西夏軍俘虜。葛懷敏兵敗,沿邊郡縣十分驚憂。西夏軍打到渭州時,距滕子京守軍涇州只120裏。他沉着應戰,動員數千百姓共同守城;又招募勇敢之士,偵探敵軍之遠近及兵力之多少,檄報鄰郡使之做好防備。後環慶路馬步軍都部署、涇略安撫招討使范仲淹率一萬五千人解涇州之危。滕子京張羅供應柴糧,確保了戰爭所需一切物資,終於將西夏軍擊退。在保衛涇州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戰爭結束後,滕子京大設牛酒宴,犒勞羌族首領和士兵,又按當時邊疆風俗,在佛寺裏爲在定川戰爭中死亡的士卒祭神祈禱,並安撫死者親屬,其良苦用心是籠絡少數民族民心,藉以求得民心安定和邊疆的安穩。

慶州知州

  在范仲淹舉薦下,滕子京提爲管理宮廷中藏書的高級文官天章閣待制、任環慶路都部署,接任范仲淹慶州知州職位。慶曆三年(1043)他調京不久,駐紮在涇州的陝西四路馬步軍都部署、涇略安撫招討使鄭戩告發滕子京在涇州濫用官府錢財,監察御史梁堅對其進行彈劾,指控他在涇州費公使錢十六萬貫,隨即遣中使檢視。滕子京恐株連諸多無辜者,將被宴請、安撫者的姓名、職務等材料全部燒光。其實,所謂十六萬貫公使錢是諸軍月供給費,用在犒勞羌族首領及士官的費用只有三千貫。時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及監官歐陽修等都爲其辯白,極力救之。後只被官降一級;貶知鳳翔府(今陝西寶雞市境),後又貶虢州(今河南靈寶市境)。御史中丞王拱辰上奏不放,認爲滕子京「盜用公使錢止削一官,所坐太輕」。因而在慶曆四年春又貶到嶽州巴陵郡(今湖南嶽陽一帶)。

勤政爲民

  滕子京到巴陵後,不計個人榮辱得失,以國事爲重,勤政爲民,辦了幾件好事,如擴建學校、修築防洪長堤和重修嶽陽樓等。這些事受到百姓稱讚,結果兩年時間就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治爲天下第一」。在重修嶽陽樓之後,他寫信給好友范仲淹,請他作記,共襄這「一時盛事」。隨信還送了一幅《洞庭秋晚圖》,供仲淹參考,說是「涉毫之際,或有所助。」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小時去太湖玩過,後母親改嫁,又隨繼父到洞庭湖畔的澧縣和安鄉縣讀書,所以對太湖、洞庭湖的風雨晴晦種種風情非常熟悉。其時,范仲淹因「慶曆新政」遭當朝保守派大臣賈昌朝、陳執中、王拱辰等的攻擊而失敗,已於慶曆五年由參知政事貶謫爲鄧州(今河南南陽市)知州。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范仲淹,借樓寫湖,憑湖抒懷,真正的意圖是對摯友的婉轉規勸,惟恐招來禍患。在《嶽陽樓記》中規勸他應有以天下爲己任的人生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可謂苦心孤詣,深知重修嶽陽樓要花很多錢,擔心有些人再次藉此攻擊滕子京,所以在文章一開頭就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既是對他的政績的肯定和頌揚,又是爲他被貶謫再次辯白;同時告訴他人,他是在幹出大成績後才重修名勝古蹟嶽陽樓的,又堵塞了攻擊者之口。

  慶曆七年(1047)滕子京由於治巴陵郡有功,調任江南重鎮蘇州知州,上任後不幸卒於任所,終年五十八歲。始葬於蘇州,後其子孫(是子還是孫無史據可考)按其生前「君昔有言,愛彼九華書契」意願,遷葬於青陽縣城南金龜源。明清兩朝敬仰滕子京的青陽人,在九華山雲外峯下建造了「滕子京書堂」,供後代子孫瞻仰憑弔,只可惜書堂遺址今已無處尋覓。

仕途坎坷

  滕子京與范仲淹同舉進士,兩人一見如故,說身世,談抱負,十分投機。范仲淹舉進士後,偕滕子京來青陽長山和九華山遊玩。滕子京愛青陽、九華山山水秀美,戀契友范仲淹情深,曾有言「愛彼九華書契」終歸於青陽。死後,其諸子遵其志,葬子京於青陽,這是滕子京葬於青陽的原因之一。

  滕子京中進士後,曾任大理寺趁丞、左司諫、天章閣待制、禮部員外郎等京官。在任禮部員外郎時曾以審計監察官員身份來池州府督察政事,並遊覽了池州的山水名勝,寫了不少詩文。慶曆年間,宋仁宗趙禎任命他爲繁華的大州涇州知府,任職期間,由於他「用公使錢無度」,被謫貶到偏僻的小郡巴陵。前後不到兩年,因范仲淹的一篇爲他歌功頌德的《嶽陽樓記》,獲得宋仁宗好感,慶曆六年秋調他到有小汴京之稱的徽州任知府。其時,滕氏家族陸續遷來青陽,父親年邁在青陽養老。他曾幾次來青陽拜望父老鄉親,並在九華山麓建造一座讀書堂。慶曆七年(1047)又調任蘇州知府,上任不久便卒於蘇州,時年58歲。定居青陽的滕氏族人,將其遺體運回青陽安葬,這是滕子京歸葬於青陽的原因之二,可能是滕子京歸葬青陽的真正原因。
自宋至清朝中葉的數百年間,滕氏後裔,瓜瓞綿綿,在滕公墓東北幾裏處形成爲名門望族--滕家衝。不知何故,嘉慶以後,滕氏族人陸續外遷,今日滕家衝,只有其名,已無滕姓。

  滕子京墓位於青陽縣東5裏的金龜源,即今新河鄉光榮村隴崗村民小組。金龜源得名於一座酷似金龜的小山崗。滕公墓取金龜朝北鬥之向。墓東的山崗上有塊巨石,狀如「金雞登高」,也稱「金雞嶺」;墓西北有一蔥翠欲滴的孤山,形同綠色寶珠,名曰:「抱珠墩」。滕公基地周圍,山巒起伏,林術蔽崗,景物清麗,是塊難尋的風水寶地。滕公墓後半裏處,曾聳立巨碑一塊,上刻12個徑尺陰文:「宋名臣天章閣待制滕公神道」。碑在「文革」中被推倒、砸碎。1981年青陽縣政府定滕子京墓爲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家因緊靠318國道,後來國道拓寬,無法避讓,遷葬於國道北側抱珠墩,重建了墓碑。

  滕子京一生仕途坎坷,屢貶屢謫,歷經磨難,最高官職只是天章閣待制,與范仲淹不是同一官位層次上人,也稱不上文學家,但其爲人豪邁自負,是位有才幹,有抱負的政治家。北宋詩人蘇舜欽稱他「忠義平生事,聲名夷翟聞。言皆出諸老,勇復冠全軍」。宋人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中稱「慶曆史,滕子京謫守巴陵,治最爲天下第一。」《宋史》滕子京傳曰:「宗諒尚氣,倜儻自任,好施予,及卒,無餘財。所蒞州喜建學,而湖州最盛,學者傾江、淮間。」

滕宗諒的詩文

黃金雙闕水晶宮,灩灩銀潢貫碧空。

一曲霓裳羽衣舞,桂花如露溼天風。

()

華州回道士,來到嶽陽城。

別我遊何處,秋空一劍橫。

()

十載芳洲採白蘋,移舟弄水賞青春。

當時自倚青春力,不信東風解誤人。

()

白雲樓危壓晴霓,樓下波光數毛髮。

鵰甍刻桷出煙霞,萬瓦參差鵬翼截。

()

千古江山好樹新,翠光亭上一傷春。

碧波無盡愁無盡,留與今人復後人。

()

上霄降靈氣,鍾此千年禽。

幽間靖節性,孤高伯夷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