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鼎孳

龔鼎孳生於1615年,殆於1673年。字孝升,因出生時庭院中紫芝正開,故號芝麓,諡端毅。安徽合肥人。與吳偉業、錢謙益並稱爲「江左三大家」。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龔鼎孳在兵科任職,前後彈劾周延儒、陳演、王應熊、陳新甲、呂大器等權臣。明代諫官多好發議論,擅於彈劾別人。龔鼎孳在明亡後,可以用「闖來則降闖,滿來則降滿」形容。氣節淪喪,至於極點。風流放蕩,不拘男女。在父親去世奔喪之時尤放浪形骸,夜夜狂歡。死後百年,被滿清劃爲貳臣之列。著有《定山堂文集》、《定山堂詩集》和《詩餘》,後人另輯有《龔端毅公奏疏》、《龔端毅公手札》、《龔端毅公集》等。

()

軼事典故

少年聰穎

  在安徽合肥,關於龔家的故事很多,不僅坊間口口相傳,而且還收集在有關故事集裏。

  在龔大塘採訪時,聽到老輩人講的兩個龔大司馬對「對子」的故事很有味道,一個是誇他從小就是神童,一個是損他徒有虛名。

  據傳龔大司馬小時候非常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有一年,其父送他去趕考,當時考生很多,要按順序排隊入場。由於他年幼人小,父親只好將他架在頸脖上。輪到他時,主考大人見是一個小孩騎在大人脖子上,問明情況,隨口出了一聯:「小學生將父作馬。」他不假思索地答道:「老大人望子成龍。」因爲考生很多,他好奇地東張西望,主考大人又從《孟子》「古之爲市者」句中出了「以左右望」一句爲上聯叫他對,他以《中庸》中第二十二章末尾一句「與天地參」來對答,非常貼切。這則故事至今仍爲人樂道。

  另一則故事說龔大司馬有一年衣錦還鄉,前呼後擁好不威風。快要進入合肥城門口時,馬路中間有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在用石頭疊橋玩耍,旁若無人。差役上前一腳踢翻幾塊石頭,喝叫小孩快快讓路。這個小孩站起來質問差役:「爲什麼要踢我的石頭?」差役大聲喝道:「龔大司馬到此,你小孩膽敢攔路,真是該打!看你是小孩,就免一頓打,快快滾開!」小孩不服氣地說:「要我讓路不難,你去請龔大人下轎來見我,我出個對聯,他若能對出,我就給他讓路,不然請他另走別處。」龔大司馬要小孩當面出上聯,小孩不假思索隨口唸出:「踢去壘橋三塊石。」龔大司馬搜腸刮肚,思索半天,一時竟對答不出,只好吩咐差役改道回府。

  龔大司馬回到府裏後悶悶不樂,茶飯不思,他姐姐來看他,問他有什麼不樂意的事情,爲何心中不快?他把路遇小孩攔道出對聯的事說了。他姐姐問明小孩出的上聯後,就對他說下聯可對:「剪開出路二重山。」

  龔大司馬一聽姐姐對的下聯真妙,喜不自勝。第二天又坐着轎子到了那裏。小孩正在等他,問他是否對着下聯了。龔大司馬說昨天自己心裏煩亂,一時沒有想出,這上聯有什麼難對的,說着就唸出下聯。小孩一聽哈哈一笑,說這不是你對的,而是一個女子對的。龔大司馬問何以見得,小孩說只有女人常用剪子,「剪」字應當換個「劈」字,「劈開出路二重山」才貼切。兩座山連在一起,用剪子能剪開嗎?我只知道劈山開路,沒有聽說過用剪子剪開山的。龔大司馬聽了小孩的話,羞得滿面通紅,再也無話可說了。

龔灣巷

  在安徽省合肥市,龔大塘的出口處就是永紅路,過去叫「龔灣巷」。龔家在合肥是大戶人家,關於他們的故事自然也很多,最著名的就是「龔萬巷」的故事。合肥市文化館編著的《合肥民間文學》講述了「龔萬巷」的由來。

  當年這裏曾居住着兩戶相鄰的人家。一家姓龔,家主爲朝廷重臣,人稱「龔大司馬」;另一家姓萬,家主爲地方權貴,人稱「萬大老爺」。這兩戶人家雖相鄰多年,但並不來往。好歹是左鄰右舍,各走各的門,各用各的竈,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

  孰料這年,龔、萬兩家同時大興土木,翻建房屋,均欲將各自山牆向外延伸,以擴大房基,結果引發了爭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時間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縣衙老爺那裏。龔、萬兩家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家,縣衙老爺乃七品芝麻小官,豈敢輕易判決,以致官司遲遲沒有結果。

  龔家氣憤難忍,派管家人持書星夜趕往京城,稟報龔大司馬,希求龔大司馬出面幹預,以振族威,出掉這口怨氣。遠在京城的龔大司馬接到家書後,起初確也很氣惱,好在其婦人乃一知書明理之人,聞情後淡淡一笑而勸道:「相鄰相爭,只爲一牆,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對此區區小事,當大度纔是,讓人幾尺何妨?」

  龔大人聞妻言之有理,頓時息怒,隨即付書一封,交管家人帶回。龔家人接到龔大人來書,拆開一看,見書僅詩一首。詞曰:「千裏來信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龔家人見言,皆息怒默語,悄悄將與萬家相鄰的山牆拆除退後三尺。

  龔家一反當初的舉動,使萬家很受震動,愧疚之餘,也仿效龔家做法,主動將與龔家相鄰的山牆退建三尺。這樣一來,使得龔、萬兩家宅居間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人們便把這條巷道稱爲「龔萬巷」,叫來叫去叫白了,就成了後來的「龔灣巷」了,即如今的「永紅路」。

主要成就

  龔鼎孳有清才,在明即與文人學士廣泛交往,著名者便有吳偉業、錢謙益、冒襄、方以智、閻爾梅、萬壽祺、曹溶、餘懷、紀映鍾、杜浚、龔賢、陶汝鼐、周亮工、李雯、曾燦、顧與治、鄧漢儀等一大批,另有王紫稼、柳敬亭等藝人。又因能保護文人學士,吳偉業稱讚龔鼎孳爲官「唯盡心於所事,庶援手乎斯民」。清代著名詞人陳維崧年輕時落魄潦倒,就得到龔鼎孳的慷慨相助,這使陳維崧一輩子都對其念念不忘。

  龔鼎孳洽聞博學,詩文並工,在文人中聲望很高,時人把他與江南的錢謙益、吳偉業並稱爲「江左三大家」。工書,善山水。詩畫皆得父孚肅之傳,畫山水,筆墨蒼鬱沉厚;嘗書送魏環極詩卷,間作山水蒼鬱沈厚。有一方閒印署:「臨川二十七」世孫。詩與吳偉業齊名。詩風多受杜甫影響,作詩情感深厚,於婉麗中亦多寓興亡之感,吳梅村說「其側怛真摯,見之篇什者,百世下讀之應爲感動」。但其作品反映現實深度不夠,多爲吟風弄月的宴飲應酬之作。早年詞作以「艷宗」爲風尚,繼而「綺懺」,晚年成於「豪放」,以意象綿密、着意鍛鍊、好用擬人、善於和韻爲主要風貌,在清詞史上獨具特色,是清初詞壇的主持者之一。

  著有《定山堂集》47卷,其中《詩集》43卷,《詩餘》4卷。初刻於康熙四十二年(1673)。雍正時禁燬錢謙益文字,因書前有錢序,加之龔氏詩文內有礙語,全部板片入繳藩庫,世傳很少。光緒九年(1883),龔氏十四世孫龔考緒重爲輯集付梓。

人物生平

  龔鼎孳是明末清初文學家,明萬曆四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1616年1月5日)出生。安徽合肥人。崇禎七年(1634年)中進士,出任湖北蘄春縣令,崇禎十二年任兵部給事中。赴京途中,結識南京名妓顧橫波,攜其進京,後納爲妾。初居宣北坊海波寺街「古藤書屋」,後遷至宣武門外大街,寓號「香嚴齋」。

  龔鼎孳祖父和父親都頗有文名。而他少年早慧,十二三歲時即能做八股文,亦擅長詩賦古文。明崇禎七年進士,任湖北蘄水縣令。後因鎮壓張獻忠起義有功,升兵科給事中。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龔鼎孳投井自殺,被人救起後輔李自成,任直指使,巡視北城。受吏科給事中,遷太常寺少卿。清順治元年(1644年),睿親王多爾袞進京,龔鼎孳迎降,授吏科給事中,遷太常寺少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史使等。順治三年,曾受彈劾,但因皇帝賞識仍任原職。順治十一年,因法司章奏過激,涉及滿漢關係,被降職調用,下至南苑蕃育署管菜園。後又被貶去廣州。康熙元年(1662年)官復侍郎。後歷任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會試下正考官等職。康熙十二年九月十二日(1673年10月12日)病卒。

  龔鼎孳因失節喪操,不僅爲明人所不齒,也爲清人所蔑視。在明福王在南京建立政權時,曾制定過查辦「從賊者」的制度,龔鼎孳就被列入了治罪名單,而清朝人也譏笑他「惟明朝罪人,流賊御史」,而多爾袞更是認爲龔鼎孳「此等人只宜縮頸靜坐,何得侈口論人」,「人果自立忠貞然後可以責人」。諷刺他「自比魏徵,而以李賊比唐太宗,可謂無恥」。因此,龔鼎孳在仕途上便頗爲艱難,往往是屢起屢僕,上下浮沉。康熙三年,才因其才名爲世所重,方遷刑部尚書。龔鼎孳爲人狂放不羈,反覆無常。經常有不合時俗的舉止,而受到當時人的譏笑。清人孫昌齡曾貶斥他說:「惟飲酒醉歌,俳優角逐,前在江南,用千金置妓名顧眉生,戀戀難割,多爲奇寶異珍,以悅其心。淫縱之狀,鬨笑長安。」

  妻子顧眉號橫波,原爲南京秦淮名妓,不僅貌美,而且工詩詞,畫蘭花,詩風清麗幽婉,畫亦著名,有《柳花閣集》。當時以才藝雙絕,與文人名士交遊甚廣而名動一時。後來龔鼎孳娶之爲妾,深得寵愛,時稱橫波夫人。

  《心史叢刊·橫波夫人考》中有一則軼事說,龔鼎孳之所以投降李自成,接受直指使的職位,就是因爲他「生平以橫波爲性命,其不死委之小妾」。可見龔鼎孳對顧的寵愛。他曾爲顧眉生作詩多首,稱她爲「善持君」,被當時的文人戲稱爲「善持夫人」。

  龔鼎孳沉溺聲色,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在當時也很爲人所非議,被孫昌齡責之爲:「已置其父母妻子於度外,及聞訃而歌飲留連,依然如故,虧行滅倫。」在清初,統治者爲鞏固統治,進一步加強封建專制,而竭力強調儒家倫理綱常的背景下,他的行爲自然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而因「素行不孚衆望」多次遭到清廷的降級貶職。

  龔的元配夫人童氏卻操行賢節遠勝過了龔鼎孳。她曾兩次被明朝封爲孺人,在明朝滅亡後,龔鼎孳降清,她不僅獨自在合肥居住,不隨龔進京,而且拒絕接賞清王朝的封賞,同龔的行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另一方面,他又因能保護文人學士,爲民請命而享盛名,而且惜才愛士,對困厄貧寒名士常傾力相助。有「窮交則傾囊橐以恤之,知己則出氣力以授之」的名聲。又由於他富有才氣,洽聞博學,詩文並工,因此,在文人中聲望很高,時人把他與江南的錢謙益、吳偉業並稱爲「江左三大家」。

評價

  龔鼎孳文思敏捷,才華橫溢,往往數千言的文章,能夠一揮而就。且詞藻繽紛,都不點竄。他的文風多受杜甫的影響,爲文作詩,情感深厚,常常有悲涼感慨的作品,所以吳梅村說「其側怛真摯,見之篇什者,百世下讀之應爲感動」。但他的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廣度不夠,多爲吟風弄月的宴飲應酬之作,文學成就不如吳偉業、錢謙益二人。

  《定山堂集》包括《詩集》四十三卷,《詩餘》四卷。《詩集》卷一、卷二爲五言古詩,卷三、卷四爲七言古詩。卷五至卷十五爲五言律詩,卷十六至卷三十二爲七言律詩。卷三十三爲五言排律,卷三十四、卷三十五爲七言排律。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三爲七言絕句,各卷均按年代爲序編排。《詩集》前有吳興祚、周亮工、吳偉業、尤侗、錢謙益等人的序。《詩餘》四卷,編年排次,前有丁澎作序。詩集中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他身歷幾朝更替的生活經歷和內心體驗,吳偉業序稱其詩:「有感時佗傺之響而不孜於和平,有鋪揚鴻藻之辭而無心於靡艷。」龔鼎孳寫詩多是憑藉才氣,遣詞縟麗,用典富贍,可是往往剪裁不夠,再加上他的詩多爲宴飲酬酢之作,往往顯得「詞採有餘,骨力不足」。

  不過,在他身經變亂有了切實生活感受後,也寫了出了一些內容深厚,筆力矯健的佳作。如七古《多陵篇用李空同漢京韻篇》、《壽白母長歌一百二十句》、《挽船行》。律詩《過城東戚貴諸裏第》、《秦淮社集白孟新有計紀事和韻》、《丘曙戒侍講謫瓊州》。絕句《上巳將過金陵》、《燈屏詞次牧齋先生韻》等,無論感慨興亡,敘述友情,還是反映民生疾苦,均寫得情意深摯,氣韻不凡。龔鼎孳雖然先後投降李自成和清王朝,而因此被世人視之爲喪失名節的人,但在他內心深處,卻始終潛伏着對故國的追思和對往事無限懷念的情感。在這種感情的作用下,他同許多明朝遺士故人還是有着密切的聯繫。《碑傳集補》記載:「時鼎革方新、新朝耆舊多混跡於酒人畫師,以寄其宅傺幽憂之感」而龔鼎孳則「開東閣以招之,分餘明以照之」照顧蔽護這些人。

  在他被遷爲刑部尚書後,曾爲傅山、閻爾梅、陶汝鼎等明朝遺士開脫罪責,使他們免遭迫害。在清朝爲籌集連年窮兵黷武所需的浩大軍費兵餉而橫徵暴斂,賦稅沉重的情況下,多次上書,爲江南請命。還曾因爲「司法章奏,事涉滿漢,意爲輕重」,而降八級調用。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龔鼎孳內心充滿了矛盾,一方面爲了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而變節屈膝,另一方面對故國舊朝又不以徹底忘懷。一方面爲仕途發達苦心經營,另一方面又因直言陳諫而屢遭貶斥。這種心境也自然地反映到他的詩文中,因此《定山堂集》處處縈繞着一種傷感的情調。

  在《詩集》中,花愁淚痕、寒雪孤鴻、疏燈蕭瑟等悽婉的詞詞充斥詩文間,借酒消愁更是他聊以自慰的方式,於是「酒闌歌罷」、「泣然罷酒」、「燈殘酒盡擲杯裂」之類繁華去盡,無可奈何的情懷一訴再訴。

  他在《潭影堂詩序》中無限追憶地記敘了「餘方垂髫」時,在「江淮南北晏然無事」之際,與少年夥伴集會於深柳園亭,「酒酣顧視,意氣颯然,橫絕四海」的意氣風發,今昔相照,不由得感慨萬千「曾幾何時,幹戈滿眼。向爲讀書遊息之地,概已蕩爲昆明劫灰,而塵海飄零,歲月如流,吾亦冉冉其將老矣」。於是有象《五十謝客啓》這樣的作品「謝絕酬應,屏跡空山,借禪誦以消解悲哀,卻葷酒而無滋罪業」,表達了渴望超越現實,尋找解脫的心情。

  在《定山堂集》裏,除了哀嘆自己的身世心境外。也有許多反映清初社會生活的作品。如《挽船行》「兵船積甲如山陵,千夫萬卒喧催徵。悉索村巷閉空舍,枵腹負舟那即能」。《歲暮行》「荒葉落寡婦泣,山田瘦盡無耕農。男女逃竄迫兵火,十年不見旌旗空」。反映了由於清政府連年徵戰,抓丁催餉,橫徵暴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因此詩人熱切地期待「何時戍罷科賦輕,飢鵠歸飛有完宅」的局面早日來臨。表達了希望清政府休兵薄斂的強烈要求。

  詩集中還有一些寄寓亡國之恨的作品,如《秋日感懷六首》「碧瓦朱楹半劫灰,曲池衰柳亂蟬哀。飛虹橋外清宵日,曾照含元鳳輦回」。寫出了明朝之後,宮室衰敗殘破的淒涼景象。「千年雲物驚彈指,又過銷魂萬歲山」對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寄予了深沉的悲哀和無限傷感。

  該書曾刊刻於康熙四十二年(1673年)。雍正時禁燬錢謙益的文字,因爲書前有他所作的序,加之龔鼎孳詩文極力烘染感傷時世,盛衰變幻的悲涼氛圍,既有眷念故國之情,又有不滿清廷之意,因此被連同全書板片入繳藩庫。世傳很少。到了光緒九年(1883年),龔鼎孳十四世孫龔考緒,收集編輯故鄉所存殘書抄錄成卷,付梓,仍然爲《詩集》四十三卷,《詩餘》四卷。

龔鼎孳的詩文

文士何如,不數紛紛,材官蹶張。縱通侯棨戟,烏衣零落,凌雲詞賦,狗監摧藏。

清吹西園,錦箏北裏,驚坐人來一擅場。還抖擻,盡新沙似雪,古月如霜。

()

樽前十日相逢九,一夕分攜。人隔橋西。花不分明月又低。

偏生玉漏殘宵永,啞殺鳴雞。囑咐深棲。錦燭濃香索性啼。

()

薇圃芝岑,分幽派、孤山一曲。碧亂剪、此鄉如畫,鶴天梅屋。

度閣松雲炊午飯,繞溪香雪飄寒玉。姿登臨、信宿輒忘歸,苔階綠。

()

心似飛蓬卷。對秋星、藥壺茶竈,試將愁遣。尚記銀河同佇立,汗雨酒痕齊泫。

曾幾日、重衾堆繭。霜信五更殘漏急,恨關山、月影窺人淺。

()

貯腹書千卷。更空明、一泓秋水,霧飛雲遣。老筆紛披姿媚出,冰灑鐵梅芳泫。

高詠遍、蜀箋吳繭。六代江山文酒地,記孝侯、臺畔春陰淺。

()

入秦蔡澤,急橫金躍馬、難甘雌伏。今代才名羈旅客,醉倚長楊拋築,一雁清秋,三關落日,人比蕭蕭竹。

薄遊書劍,官齋移楊堪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