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咸滎

劉咸滎(1858-1949),字豫波,別號豫叟,四川雙流縣人。清光緒拔貢,終身從事文教工作。先後任教於成都尊經書院、遊學預備學堂、通省師範學堂、四川高等學堂、成都大學、華西協合大學等校。清末曾任四川省咨議局議員、成都府中學堂監督。博通經史,尤長詩詞及書畫,爲「成都五老」之一。著有《靜娛樓詩文集》。

()

人物生平

  劉咸滎給世人留下的印象,一是勸善,二是書畫,三是教育。晚清到民國時期,因爲百年來中華民族遭受的空前恥辱,文化精英們大多不遺餘力吸收西方文明,對傳統文化過激地否定,有人甚至到了否定漢字的地步。

  劉氏一族於勸善始於止唐公劉沅。《成都志通訊·成都街名考》說:「純化街原名三巷子,後因劉止唐住此傳道講學,故更名爲純化街。寓有『純正人心、感化大衆』的意思。民國四年,他家門口還懸掛有邛州翰林伍崧生所書『儒林劉止唐先生第』橫匾一塊。」劉咸滎以槐軒學說爲宗旨,從勸善入手,出版刊物,實施賑濟,啓善心於末世,振善行於既倒。1941年,他在上海道德書局刊印《靜娛樓勸善全集》《新德善刊》等。

  1918年辭職回家後,與劉咸焌在南門純化街北延慶寺合辦樂善公所,救濟貧苦。劉咸滎幾乎每日在此,仿照書法家翁同龢,標明潤筆費賣字,其中七成捐辦賑濟事業,三成家用。1931年十七省大水災,成都市各界助賑會發起募集寒衣,劉咸滎作爲四川著名鄉賢,親自撰文《成都市各界募集寒衣助賑會公啓》,文情並茂,催人淚下。

  字如其人 達觀曠逸

  書法是劉咸滎的一種生活方式,不論爲殿堂廟宇書寫楹聯匾額,還是勸善或爲他人作書,他的作品始終有一種遒勁飄逸,或隱或顯地表現出黃庭堅書法的意趣,風致跌宕而雍雅,體現了達觀曠逸的人生境界。

  書法旨趣

  爲什麼劉咸滎書法旨趣有這樣的?他的大學同僚宋誠之在《爲劉豫老追悼會》一文中說:「猶憶前不久,豫老尚能說話,餘至臥室看視因曰:『以百年後當見如何現象?蓋私心以爲九十餘歲老人,已不多見,其對於生死的心早有所釋』。豫老答曰:『死後之情況那能曉得?惟人生總有一死,應盡便須盡,不必多慮,亦不必有所喜懼耳!』」他的另一位朋友林思進在《雙流劉君豫波家傳》中說:「然君顧不汲汲榮進……又十餘年,既倦而休,優遊終老。至九十有二,神明湛然,無呻吟痛苦,非有道之士,其孰能與於斯!」朋友們看到了他的通透。

  同爲「五老」之一的詩人、書法家趙熙去世時,劉咸滎親撰輓聯:「五老只餘二人,悲君又去;九泉若逢三友,說我就來。」上聯悲傷於老友的前後故去,下聯又很詼諧地告訴亡者,死,無外乎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這樣的人生態度,體現在劉咸滎筆下行走的線條、水墨那裏,必然是瀟灑曠達,必然顯現藝術大家才具備的智慧與才情。

劉咸滎的詩文

吁嗟乎,西川形勝冠九州,殘山剩水生譙周。譙周文章天地塞,隆中一篇無顏色。

冠裳毀裂豈天心,造物權衡司不得。上有魑魅守,下有蛟龍吼。

()

籌筆驛前風雨秋,天驚石破鬼神愁。千載精神一枝筆,先生妙機誰與謀。

想見當時爭漢土,筆鋒破處天無主。大星未墜五丈原,光芒盡向毫端吐。

()

頤和園中花含煙,頤和園外塵拂天。奪路豺狼思食肉,當春魚鳥猶爭妍。

圓明一炬煙銷後,踵事臻華劇可憐。萬幾何暇更遊豫,孰爲之後孰爲先。

()

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百變有人居其先。

杜君因之闢奇想,百柴扉說著於篇。江山風月無常主,柴扉之名隨境遷。

()

夜光照徹天河空,秋心寒透機絲紅。瓊箏寶瑟發清響,隨風吹度廣寒東。

疏星淡雲照秋水,泠然冰玉含當中。瓊樹抱香寒欲花,手搖雲影枝低斜。

()

一池止水寒生秋,萬柄蓮香紅欲流。中有名賢氣清越,乾坤今古空雲浮。

桂湖秋風生桂子,升庵先生有故裏。滇池放逐此孤臣,巍然遺像隆禋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