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朗讀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譯文:公子貴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陽佳節,插菊在鬢髮,朵朵爭俏。

注釋:王孫:公子哥。比:看作。蓬蒿:野生草。九日:重陽節。

露溼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譯文:露水陽光讓菊花更豐潤,香滿池岸綠滿池岸,因此它從來不用羨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注釋:秋香:菊花。由來:因此從來。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

菊注音

ㄨㄤˊ ㄙㄨㄣ ㄇㄛˋ ㄅㄚˇ ㄅㄧˇ ㄆㄥˊ ㄏㄠ , ㄐㄧㄡˇ ㄖˋ ㄓ ㄓ ㄐㄧㄣˋ ㄅㄧㄣˋ ㄇㄠˊ 。

ㄌㄨˋ ㄕ ㄑㄧㄡ ㄒㄧㄤ ㄇㄢˇ ㄔˊ ㄢˋ , ㄧㄡˊ ㄌㄞˊ ㄅㄨˊ ㄒㄧㄢˋ ㄨㄚˇ ㄙㄨㄥ ㄍㄠ 。

菊釋義

譯文

公子貴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重陽佳節,插菊在鬢髮,朵朵爭俏。

露水陽光讓菊花更豐潤,香滿池岸綠滿池岸,

因此它從來不用羨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註釋

菊:此處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孫: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陽節。

秋香:菊花。

由來:因此從來。

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

菊賞析

  題爲菊,但通篇不用一個菊字,但句句寫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個頭較高,從外形看,與菊苗太大的差別,養尊處優的公子王孫們,是很容易把菊苗當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當地訓斥王孫公子「菊草不分」。其實這是鄙視他們不識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鬢毛」,每年陰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重陽節,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於鬢上。這第二句是說,菊苗到了重陽節,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蓬蒿有了本質的區別。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鬢髮間。請問:有亂插蓬蒿的嗎?哈哈沒有。這第二句,作者作爲菊花是多麼自豪啊,人們終於認識到它的價值。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着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

  「露溼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溼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裏,「溼」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雲:「崇文館瓦松者,產於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桐君(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裏,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爲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徵。

鄭谷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閒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於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雲臺編》。 ...

鄭谷朗讀
()

猜你喜歡

白屋無遺業,青年自立家。衆皆稱汝儉,我獨惡人奢。

客到惟供茗,春來不種花。有田仍負郭,著意樹桑麻。

()

海氣迫虛渚,蚌吐冷光丸。暗潮攜我何處,雲勢欲成山。

長懼陰崖阻隔,俯首冰弦彈折,往事不堪憐。一掬蒼茫意,休鬱兩襟邊。

天水合,星河沒,起高寒。卻笑遺世無計,攬鏡看經年。

又悔身臨巨壑,忽有驚飆吹落,月倚碧天圓。西牖鳴徵鐸,聊慰在人間。

()

□□桃華,又一□、元都春色。彷佛記、主家陰洞,不多塵跡。

竹裏棋枰憎鳥污,人間鶴語無人識。□古風、遲暮卻相逢,龐眉客。

溝水漲,雲充斥。環堵隘,花狼籍。似石魚湖小,酒船寬窄。

庭下已生書帶草,傍人錯認揚雄宅。問青天、明月落誰家,無心得。

()

紫髯雖滿鏡,終奈二毛何。白日從他暮,朱顏且自酡。

楚丘神智少,萊子笑啼多。明歲杖鄉得,居然六十皤。

()

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斷橋人獨立,山涵幽樹鳥相依。

清遊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船歸。

()

少年從事好,此去別愁輕。滿座詩人興,隨君郢路行。
蒹葭侵驛樹,雲水抱山城。遙愛下車日,江皋春草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