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齊賢

李齊賢(1288—1367),字仲思,號益齋、櫟翁,諡號文忠公。韓國古代「三大詩人」之一。不但是高麗時期卓越的詩人,也是韓國文學史上優秀的詞作家,還是韓國古代民歌整理者、翻譯家。著作有《益齋亂稿》(10卷)、《櫟翁稗說》(4卷)、《益齋長短句》等。

()

主要成就

  他在中國還歷遊名山大川,足跡幾遍中華。1317年,他以成均館祭酒身份奉使峨嵋山;1319年,隨忠宣王到江南降香遊歷;忠宣王流放吐蕃,他曾去朵思麻探望慰問,先後到過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西藏、江浙等地,可以說中國是他的第二故鄉。1341年,李齊賢54歲時回國。回國後擔任8歲忠穆王的老師,並編寫忠烈、忠宣、忠肅三朝實錄及其他史書。1348年,61歲時再次出使元朝。回國後,被恭愍王拜爲右政丞。他提出許多革新建議,但屢遭拒絕,於是心灰意冷,不久便掛冠離職,專門從事著述活動。1367年(相當於中國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即高麗恭愍王十六年丁未)去世,享年80歲,諡號文忠公。

人物生平

  出生於高麗忠烈王十四年戊子(1288年),相當於中國元代至元二十五年。當時高麗的首都開城。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李瑱是新進士大夫,母親出自亦有着「三韓甲族」盛譽的月城樸氏,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爲後來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李齊賢爲有着「三韓甲族」聲譽的慶州李氏益齋公派派祖。

  李齊賢15歲及第丙科;17歲走上仕途,任錄事;22歲任職藝文春秋館;以後五年,先後歷任西海道按廉使、進賢館提學、知密直司、政堂文學、判三司事等官職。27歲之前他已經聲名遠播、政績累累。1313年,高麗第26代國王忠宣王讓位於太子忠肅王,自己以太尉身份留居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構置萬卷堂,以書史自娛,感到「京師文學之士,皆天下之選,吾府中未有其人是吾羞也」,因召李齊賢來中國以爲侍從。李齊賢1315年來中國,1341年回國,在中國生活了26年。在華期間,他遍交名士,與姚燧、閻復、趙孟頫、元明善、張養浩等過從甚密,以爲知己。

李齊賢的詩文

憶君無日不沾衣,政似春山蜀子規。爲是爲非人莫問,只應殘月曉星知。

()

鵲兒籬際噪花枝,蟢子牀頭引網絲。餘美歸來應不遠,精神早已報人知。

()

鳳不來兮遼東海,高臺已荒天未改。當時別舜返昆丘,如何一去三千載。

人間豈無青琅玕,孤棲未必天霜寒。致君堯舜我有術,來儀好向虞廷間,鳳兮鳳兮今當還。

()

一年唯一日。遊人共惜,今宵明月。露洗霜磨,無限金波洋溢。

幸有瑤琴玉笛,更是處、江樓清絕。邀俊逸。登臨一醉,將酬佳節。

()

瘦骨千年立,蒼根百裏盤。橫張側展綠波間。一帶玉孱顏。

獵騎何曾顧,漁郎只漫看。詩人強欲狀天慳。贏得鬢毛斑。

()

傍石過清淺,穿林上翠微。逢人何更問僧扉。午梵出煙霏。

草露沾芒屨,松花點葛衣。鬢絲禪榻坐忘機。山鳥漫催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