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文

郭守文(935年—989年),字國華。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初年名將。郭守文十四歲時隨父從軍,父親陣亡後,被後周太祖郭威收留在帳下。後周建立,任護衛軍、左雄殿直、東第二雄副都知等職。北宋時後,歷任簡州知州、翰林司事、武州團練使、右屯衛大將軍、宣徽北院使等,先後參與滅南漢、南唐、北漢等役。官至宣徽南院使、鎮州都部署。端拱二年(989年),郭守文去世,年五十五。獲贈侍中、譙王,諡號「忠武」。

()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郭守文的祖上在漢、魏、南北朝時期便是當地名門望族。其父郭暉,出身行伍。五代時,郭暉追隨後漢高祖劉知遠,北伐南徵,爲護聖軍使。在與郭威徵討河中之役時戰死沙場。當時,十四歲的郭守文隨父從軍,郭威見郭暉戰死、郭守文無人眷顧,遂收留其帳下,代爲養育。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取代後漢,建立後周。逐漸長成的郭守文,效力於郭威麾下,爲護衛軍校,被任命爲左雄殿直、東第二雄副都知。

  平蜀撫寇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後周朝廷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北宋王朝,是爲宋太祖。趙匡胤升郭守文爲西頭供奉官,服務於皇宮大內。

  乾德二年(964年)冬,北宋拉開討伐後蜀之戰。郭守文在王全斌麾下,挺進西南,參加平蜀之役。一年之後後蜀滅亡,郭守文因軍功擢升簡州(今四川簡陽)知州。新獲之蜀地,在銜接之時,劍門內外流寇散匪頗多。郭守文剿撫並用,以撫爲主,將大部流寇散匪之首撫降,歸附宋朝,兵不血刃,安撫一方。

  滅漢降唐

  開寶三年(970年),郭守文隨潘美徵討南漢,首戰告捷,擒俘南漢皇帝劉鋹,潘美派郭守文乘驛車到朝廷告捷。郭守文爲滅亡南漢,再立戰功,朝廷於是升任他爲翰林副使。

  開寶七年(974年),郭守文再隨大將曹彬徵剿南唐,平定南唐之都金陵(今江蘇南京)後,生俘南唐後主李煜。次年,趙匡胤下詔送李煜至汴京。曹彬因郭守文勤於戰事、行事慎肅,命他押護李煜,歸闕報捷。時李煜深悔自己貪文誤國,不願活着見宋太祖,欲尋短見。郭守文察知後,於是對李煜說:「國家只求恢復疆土,天下太平,哪裏還有後到而受責呢?」李煜這才安心。回到汴梁後,趙匡胤嘉狀郭守文,改任他爲西京作坊使,兼任翰林司事。

  撫諭治決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太宗趙光義登基,郭守文奉詔隨大將黨進北伐北漢。在團柏谷(今山西祁縣)一戰,郭守文身先士卒,拼死向前,大獲全勝,大敗北漢軍,再立軍功。不久,秦州(今甘肅天水)降附朝廷,新歸的秦州當地少數民族騷動不安,於是宋太宗命郭守文前往秦州撫諭。郭守文到職後,再施當年招撫簡州衆寇首之術,撫慰少數民族各部族酋長,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民遂歸附,騷動平息,邊境大安。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升任西上閣門使。同年六月,汴河在寧陵決口,郭守文率宋州(今河南商丘)、亳州(今安徽亳縣)丁壯四千餘衆,前去治塞汴水寧陵之患。同年冬,他又與閣門副使王侁、西八作副使石全振監督在滑州靈河縣(今河南延津)堵塞黃河決堤之患。

  徵漢敗遼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傾國之力,討伐北漢,志在一鼓盪平。當時郭守文與判四方館事梁迥分別統率行營馬步軍。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後,其弟劉繼文兵據代州(今山西代縣),不聽劉繼元之命,投靠遼國,拒絕歸宋。郭守文受命率兵出石嶺關,揮戈北徵,一戰而大敗劉繼文,再戰而兵克代州,雁門關之南盡歸於宋。宋太宗見郭守文悉熟北土,善於野戰,遂詔命其屯兵定州(今河北正定),戍守北陲。郭守文不辱軍命,屯駐定州,與遼軍激戰於滿城,大破遼軍。郭守文以軍功升任東上閣門使、兼任澶州刺史,旋即又升調京師,任內客省使。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五月,滑州(今河南滑縣)房村黃河決口,黃水氾濫,淹沒澶、濮、曹、濟四州民田,毀壞官廳、民舍無數。朝廷調發士卒堵塞,命令郭守文全權負責此項工程。郭守文奉命治洪,塞其決口,他率兵堵塞決口,挖掘河道,退卻漫水,整治田渠,修築衙舍,深受鄉民擁戴、朝廷嘉贊。久,遼國趁宋黃河決懸難之危,無暇顧及邊事,遂南下兵困雄州(今河北雄縣)。郭守文撤出河役,奉命率領數萬禁軍北上赴援。遼軍聞訊,解圍北撤,待郭守文兵至,遼軍早已逃走。

  討伐黨項

  雍熙二年(985年),詔令郭守文率兵屯守三交,不久加兼武州(今山西武寨)團練使。當時黨項既不服遼國,又不服北宋,邊警時起時息,西北邊陲被擾不斷。郭守文到任後,率兵討伐入侵諸夏部族,先敗夏州(今陝西橫山)鹽城鎮岌羅膩等十四個部族聯兵,殺敵數千人,俘獲上萬人,俘獲牲畜數以萬計。又打敗咩嵬族兵衆,把他們全部殺死。各少數民族部落非常恐懼,相繼來降。使銀州(今陝西米脂)、夏州、麟州(今陝西神木)三州的一百二十五個部族、一萬六千餘戶紛紛內附北宋。西北因此稍稍安定。

  兵敗降職

  雍熙三年(986年)春,趙光義發動「雍熙北伐」。當時郭守文任幽州道行營前軍水陸都監。激戰中,郭守文策馬前衝,被遼軍流矢射中。爲穩定軍心,他不動聲色,佯作無事,繼續督戰,軍中將士都佩服他的膽量。此次伐遼之戰,宋軍先勝後敗,損失慘重。郭守文亦因「違詔逗留退兵」之過,被降職爲右屯衛大將軍。

  復職去世

  端拱元年(988年),郭守文官復原職。三個月後,升任宣徽北院使。又與田欽祚一同任北面排陣使,駐軍鎮州。又改任宣徽南院使、鎮州路都部署。又再次升任爲北面行營都部署兼鎮定、高陽關兩路排陣使,一直充任國家北陲重要軍職。同年冬,遼軍乘秋膘馬壯,易於北軍作戰之地利、天時,大舉南侵。郭守文則防患於未然,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在唐河一帶(今河北唐縣、望都)重創遼軍,使之戰敗北遁。

  端拱二年(989年)十月,郭守文去世,終年五十五歲。宋太宗深爲痛惜,追贈侍中,賜諡號爲忠武,追封譙王,派中使(宦官)護送,歸葬汴梁。

  郭守文死後一個多月,中使從北方回朝,說道:「郭守文去世時,軍中軍士們都痛哭流涕。」趙光義詢問爲何會這樣,中使回答說:「郭守文在職時把所得俸祿賞賜全部犒勞士卒,到他去世那天,家中沒有餘財。」趙光義嘆息良久,賜郭守文家五百萬錢,並替第三子、襄王趙元侃(即宋真宗趙恆)娶郭守文之女爲夫人,此女即後來的章穆皇後。

郭守文的詩文

青山團遠嶂,流水瀉鳴弦。

遊豫王正月,謳歌帝萬年。

()

憐君千裏別,新馬黑貂裘。

白首辭鄉淚,黃雲入塞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