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道傳

鄭道傳(朝鮮語:정도전,1342年~1398年),朝鮮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儒學家、改革家,在朝鮮王朝開國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字宗之,號三峯,本貫奉化,生於高麗榮州。鄭道傳主張實行科田法,加強中央集權,大力崇儒排佛,對明朝採取事大政策,並主導規劃新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晚年捲入王位之爭,終於在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遠(後來的朝鮮太宗)所殺。遺著《三峯集》。後世韓國史家稱其爲「王朝的設計者」。

()

人物生平

  身世

  鄭道傳出身於高麗王朝的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祖父鄭均官至檢校軍器監,父親鄭雲敬官至刑部尚書,並曾作爲書狀官奉使元朝,並與高麗名士李谷結爲忘年之交。而鄭道傳的早年生平卻不詳,他的出生年就有1337年和

  1342年兩種說法,而爭議最大的則是他的母家,鄭道傳稱其母禹氏爲「榮州士族散員(禹)淵之女」,但他的政敵則說鄭道傳「家風不正,派系未明」、「起身賤地」,《朝鮮王朝實錄》也記錄他的外祖母爲僧人通姦所生。而據現今韓國忠清北道丹陽地方的傳說,有相士預言鄭道傳之父鄭雲敬在十年後結婚所生的兒子將成爲宰相。鄭雲敬相信了這個預言,前往金剛山修養十年。十年之後在回老家安東奉化的途中遭遇降雨,鄭雲敬寄宿於丹陽三峯的草菴之中,並邂逅了當地禹氏少女。鄭雲敬娶其女而歸,生下了鄭道傳。取名「道傳」就是因爲他在道路上誕生的。鄭道傳身世的各種說法反映了他在當時的巨大爭議。

  早年

  鄭道傳由於其父鄭雲敬與李谷的忘年交的緣故,因而拜李谷之子李穡爲師,並與同門的鄭夢周、李崇仁等交好。他自幼好學,博覽羣書,在李穡門下「講論不輟,聞見益廣,爲文章汪洋渾厚,諸公咸推讓之」。1360年(高麗恭愍王九年)參加科舉考試,中成均試,兩年後進士及第,歷任忠州司錄、典校注簿、通禮門祗候等職。正月丁父憂,鄭道傳奔喪,同年十二月,又丁母憂,廬墓終制三年。時高麗喪制紊馳,士大夫遭喪,皆百日即吉,鄭道傳廬墓三年,喪禮俱盡。服喪期間,鄭道傳講究經籍,南方學者多從之,教誨諸弟,皆能成立。1375年,因反對權臣李仁任等人的親元反明政策而遭到流放。在流放期間,鄭道傳努力進行學問研究,從事教育事業。1377年從流放地回來之後,成爲了將軍李成桂的幕僚。李成桂十分信任鄭道傳,將他比作自己的張良。

  1389年,李成桂廢黜昌王,擁立恭讓王。鄭道傳參與了此事,因功封爲功臣。鄭夢周等人支持恭讓王,欲壓制李成桂勢力。鄭道傳系李成桂的幕僚,因此在1391年被彈劾,再次處以流刑。1392年被釋放,同年4月李成桂在遊獵中落馬受傷。在李成桂療養期間,鄭夢周等人以「家風不淨、家系不確」爲名義彈劾鄭道傳,因此再度被流放。李芳遠暗殺鄭夢周之後釋放了鄭道傳,同年7月17日,鄭道傳擁戴李成桂爲王,建立朝鮮王朝。

  後期

  權力集中於鄭道傳的手中,其權力甚至凌駕於朝鮮太祖李成桂之上。朝鮮王朝任命他爲門下侍郎贊成事、判都評議使司事、判戶曹事、判尚瑞司事、普門閣大學士、知經筵藝文春秋館事、判義興三軍府事等官,歷任或兼任朝廷的要職。同時認定其爲開國一等功臣。

  朝鮮王朝遷都漢城以後,宮殿、宗廟的位置和稱號,以及漢城諸門的稱號,都是鄭道傳擬定的。同時,他編纂了《朝鮮經國典》,爲朝鮮王朝的法制基礎作出了貢獻。其著作《佛氏雜弁》爲後世朝鮮王朝崇儒抑佛的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軍事上,鄭道傳對軍制進行改革。高麗王朝末期,出現了私兵化,即有勢力的人擁有私人軍隊。鄭道傳廢黜了私兵,將指揮權收歸國有。同時他新增了一些陣法,增強了朝鮮王朝的國防實力。

  鄭道傳勢力在朝廷非常大,朝鮮太祖將自己的幼子宜安大君李芳碩冊封爲世子,並指定鄭道傳爲太子的師傅。這引起了太祖的第五子李芳遠的不滿。李芳遠遂於1398年發動兵變,殺死了李芳碩,奪取了政權,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鄭道傳在此次政變中被殺。

鄭道傳的詩文

故園歸路渺無窮,水繞山圍第幾重。

望欲遠時愁更遠,登高莫上最高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