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華陰

行經華陰朗讀

岧嶢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峯削不成。

譯文:在高峻華山上俯視京都長安,三峯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注釋:岧嶢:山勢高峻的樣子。太華:即華山。咸京:即咸陽,今陝西西安。《舊唐書·地理志》:「京師,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所以此詩把唐都長安稱爲咸京。三峯:指華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峯。一說蓮花、玉女、松檜三峯。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譯文:在武帝祠前的烏雲將要消散,雨過天晴仙人掌峯一片青蔥。

注釋:武帝祠:即巨靈祠。漢武帝登華山頂後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仙人掌:峯名,爲華山最峭的一峯。相傳華山爲巨靈神所開,華山東峯尚存其手跡。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譯文:秦關北靠河山地勢多麼險要,驛路通過長安往西連着漢畤。借問路傍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借問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爲何不到此訪仙學道求長生?

注釋:秦關:指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省靈寶縣。驛路:指交通要道。漢畤:漢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處所。借問路傍(bàng)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學長生:指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尋求長生不老。

借問路傍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何一作:無)

行經華陰注音

ㄊㄧㄠˊ ㄧㄠˊ ㄊㄞˋ ㄏㄨㄚˊ ㄈㄨˇ ㄒㄧㄢˊ ㄐㄧㄥ , ㄊㄧㄢ ㄨㄞˋ ㄙㄢ 峯 ㄒㄧㄠ ㄅㄨˋ ㄔㄥˊ 。

ㄨˇ ㄉㄧˋ ㄘˊ ㄑㄧㄢˊ ㄩㄣˊ ㄩˋ ㄙㄢˋ , ㄒㄧㄢ ㄖㄣˊ ㄓㄤˇ ㄕㄤˋ ㄩˇ ㄔㄨ ㄑㄧㄥˊ 。

ㄏㄜˊ ㄕㄢ ㄅㄟˇ ㄓㄣˇ ㄑㄧㄣˊ ㄍㄨㄢ ㄒㄧㄢˇ , ㄧˋ ㄌㄨˋ ㄒㄧ˙ ㄌㄧㄢˊ ㄏㄢˋ ㄓˋ ㄆㄧㄥˊ 。

ㄐㄧㄝˋ ㄨㄣˋ ㄌㄨˋ ㄅㄤ ㄇㄧㄥˊ ㄌㄧˋ ㄎㄜˋ , ㄏㄜˊ ㄖㄨˊ ㄘˇ ㄔㄨˋ ㄒㄩㄝˊ ㄓㄤˇ ㄕㄥ 。( ㄏㄜˊ ㄧ ㄗㄨㄛˋ : ㄨˊ )

行經華陰釋義

譯文

在高峻華山上俯視京都長安,三峯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在武帝祠前的烏雲將要消散,雨過天晴仙人掌峯一片青蔥。

秦關北靠河山地勢多麼險要,驛路通過長安往西連着漢畤。

借問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爲何不到此訪仙學道求長生?

註釋

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位於華山北面。一作「華山」。

岧嶢(yáo):山勢高峻的樣子。太華:即華山。咸京:即咸陽,今陝西西安。《舊唐書·地理志》:「京師,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所以此詩把唐都長安稱爲咸京。

三峯:指華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峯。一說蓮花、玉女、松檜三峯。

武帝祠:即巨靈祠。漢武帝登華山頂後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仙人掌:峯名,爲華山最峭的一峯。相傳華山爲巨靈神所開,華山東峯尚存其手跡。

秦關:指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驛路:指交通要道。漢畤(zhì):漢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處所。

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

學長生:指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尋求長生不老。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67-68

2、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45

行經華陰創作背景

  崔顥在天寶(唐玄宗年號,公元742—756年)年間二次入都。詩人此次行經華陰,事實上與路上行客一樣,也未嘗不是去求名逐利,但是一見西嶽的崇高形象和飄逸出塵的仙蹟靈蹤,也未免移性動情,感嘆自己何苦奔波於坎坷仕途。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70-371

行經華陰賞析

  崔顥寫山水行旅、登臨懷古詩,很善於將山水景色與神話古蹟融合起來,使意境具有遼闊的空間感和悠久的時間感,更加瑰麗神奇。在名作《黃鶴樓》中,就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詩句,再現了茫茫天地、悠悠歲月,令人浮想聯翩,引起無窮感慨。在這首詩中,他再次運用這一手法。

  詩題「行經華陰」,既是「行經」,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詩中提到的「太華」、「三峯」、「武帝祠」、「仙人掌」、「秦關」、「漢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勝與景物。當時京師的北面是雍縣,秦文公曾在這裏作鄜畤(畤,謂「神靈所止之地」,即後世神壇之類),到漢高祖作北畤止,這裏共有五畤,詩中的「漢畤」即指京師北面的這一古蹟。而京師的東南面,就是崔顥行經的華陰縣。縣南有五嶽之一的西嶽華山,又稱太華,山勢高峻。神話傳說這裏是「羣仙之天」,曾由「巨靈手劈」,所以「仙掌之形,瑩然在目」(《雲笈七籤》)。華山各峯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峯,號稱「仙人掌」。漢武帝觀仙人掌時,立巨靈祠以供祭祀,即爲「武帝祠」。華陰縣北就是黃河,隔岸爲風陵渡,這一邊是秦代的潼關(一說是華陰縣東靈寶縣的函谷關)。華陰縣不但河山壯險,而且是由河南一帶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絡繹不絕。

  詩的前六句全爲寫景。寫法則由總而分,由此及彼,有條不紊。起句氣勢不凡:以神仙巖穴的華山壓倒王侯富貴的京師。在這裏,一個「俯」字顯出崇山壓頂之勢;「岧嶢」兩字加倍寫華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種神力。然後,詩人從總貌轉入局部描寫,以三峯作爲典型,落實「岧嶢」。「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間刀斧俱無用,鬼斧神工非巨靈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純然寫景中暗含神工勝於人力,出世高於追名逐利的旨意。

  詩人路過華陰時,正值雨過天晴。未到華陰,先已遙見三峯如洗。到得華陰後,平望武帝祠前無限煙雲,聚而將散;仰視仙人  掌上一片青蔥,隱而已顯,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氣象。首聯寫遠景,頷聯二句可說是攝近景。遠近相間,但覺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幾乎忘卻它的對仗之工,而且更無暇覺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爲結處「學長生」的發問作了奠基。

  頸聯則浮想聯翩,寫了想象中的幻景。這是眼中所無而意中所有的一種景色,是詩人在直觀的基礎上加以馳騁想象的一幅寫意畫。在華山下,同時看到黃河與秦關是不可能的,但詩人「胸中有丘壑」,筆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渾的畫面。

  在華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詩人「思接千載,視通萬裏」(《文心鵰龍》),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種蕩蕩大道,西接遙天。古人論詩有「眼前景」與「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觀景物的擷取,後者則偏執詩人胸襟的外溢。這首詩就是從描繪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兩句詩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詩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窺探。上句中一個「枕」字把黃河、華山都人格化了,有「顧視清高氣深穩」之概;一個「險」字又有意無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風波。下句一個「連」字,使漢五畤上接頷聯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靈蹟仙蹤,聯鎖成片,更墊厚了結處的「長生」;「平」字與上文「岧嶢「、「天外」相對照,驛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襯出華山的高峻,同時也暗示長生之道比名利之途來得坦蕩。一「險」一「平」,爲人們提出了何去何從的問號。這兩句中「枕」字、「連」字,前人稱爲詩眼,其實,兩句中的「險」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後擁,此響彼應。

  此詩勸「學長生」,感嘆自己奔波於仕途。但詩人不用直說,反向旁人勸喻,顯得隱約曲折。結尾兩句是從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顯得瀟灑自如,風流蘊藉。

  崔顥現存詩中大都格律嚴整,然而此詩卻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格式,別具神韻。前六句雖有層次先後,卻全爲寫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轉,第八句立即以發問的句法收住,「此處」二字,綰合前文,導出「何如學長生」的詩旨。從全篇來看,詩人融神靈古蹟與山河勝景於一爐,詩境雄渾壯闊而富有意蘊。

崔顥

崔顥 唐開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爲司勳員外郎。最爲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爲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讚歎。《全唐詩》存其詩四十二首。 ...

崔顥朗讀
()

猜你喜歡

六樹庭前過屋山,一枝仙桂許高攀。

風雲有幸逢千載,裏社應先庛萬間。

()

風塵三載羽書馳,填海曾聞精衛悲。豈意上官專草稿,翻令巷伯嘆南箕。

鑠金祗爲招羣忌,投杼何當慰母疑。行矣帝鄉猶未遠,還勝凝碧望閽時。

()

清朝登用是儒宗,尤喜桐川協氣濃。畫戟林中今長貳,紅蓮幕裏昔遊從。

雲飛共慶情方洽,鯨飲何妨量有容。且向山城足歡謔,他年接武亞夔龍。

()

曉起登山隴,優遊緩步行。日從峯隙漏,風自澗中生。

嵐氣千層潤,巖泉一片清。縱觀滄海外,帆影眼前呈。

()

小欄花韻午晴初,家在桃源穩卜居。

壯士不言三尺劍,男兒須讀五車書。

天荒地老無人識,笑志歌懷亦自如。負米到家春未盡,鄉園行樂想潘輿。

()

河流曲折二十裏,過了黃山始直礴。

今日卸船須得早,鄮峯已在眼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