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

拼音:
bào xīn jiù huǒ
注音:
ㄅㄠˋ ㄒ一ㄣ ㄐ一ㄡˋ ㄏㄨㄛˇ
釋義: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消除災害;結果不但沒有消除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也作「負(背)薪救火」。
出處: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火不滅。」
例子:
(1)上個月他因曠課,考試沒有及格,你不幫他補課,還約他跳舞,這不是抱薪救火嗎?<br />(2)他們倆吵架,你不勸,反而也加進去,你簡直是抱薪救火?
正音:
「薪」,不能讀作「chái」。
辯形:
「薪」,不能寫作「新」。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沒能阻止反而加速災禍。
感情:
抱薪救火是中性
同義:
反義:
雪中送炭釜底抽薪、根除禍患
英語:
adopt a wrong method to save a situation and end up by making it worse
俄語:
носить дровá на пожáр
()

典源

    #《戰國策.魏策三》1>
    華(陽)軍之戰,魏不勝秦。明年將使段干崇割地而講。孫臣謂魏王曰:「魏不以敗之上割,可謂善用不勝矣,而秦不以勝之上割,可謂不能用勝矣。今處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且夫欲璽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璽。夫欲璽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璽,其勢必無魏矣。且夫姦臣固2>皆欲以地事秦3>;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今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窮,是薪火之說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淮南子.主術》。
    2. 固:原來、一向。
    3. 秦:戰國時秦國。戰國七雄之一。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地約在今甘肅省天水縣。後於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圖強。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天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參考資料〕

    《淮南子.主術訓》
    夫水濁則魚噞,政苛則民亂,故夫養虎豹犀象者,為之圈檻,供其嗜欲,適其饑飽,違其怒恚,然而不能終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是以上多故則下多詐,上多事則下多態,上煩擾則下不定,上多求則下交爭。不直之於本而事之於末,譬猶揚堁而弭塵,抱薪以救火也。另可參考:《史記.卷四四.魏世家》

典故說明

據《戰國策.魏策三》記載:戰國時期,七雄各自稱霸一方。後秦孝公因重用商鞅,變法圖治,國勢轉為強大。秦王一直想將其他六國併吞,統一天下,所以不斷地向各國出兵征伐。魏國在華陽之戰被秦軍打敗,魏國派段干子為代表,打算割地與秦國講和。但是孫臣認為不妥,對魏王說:「那些臣子慫恿您割地給秦國,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討好秦國,不要入侵魏國。但這個作法對貪婪的秦國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滅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慾望卻無限,總有一天魏國的土地會被秦國併吞的。」魏王雖然覺得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還是擔心秦國不悅,仍舊割地討好秦國,最後終於還是被秦國併吞了。後來「抱薪救火」從原文中的「抱薪而救火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

造句

    1. 對方需索無度,如果一味應了他,那我們豈不是在抱薪救火
    2. 他都犯錯了,你還鼓勵他?我不贊同這種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
    3. 立委批評金錢外交就如同抱薪救火,對方有所仗恃,當然予取予求了。
    4. 股市都已崩盤了,分析師還在勸投資人繼續加碼,豈不是在抱薪救火
    5. 他都因簽彩券虧空了許多錢,竟還想簽注更多來補救,真是抱薪救火,奇笨無比!
    6. 對於對方的無理要求,我們不能太軟弱,否則無異抱薪救火,只有招來更多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