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學家,本名彥端,漢族,今江蘇興化人。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舉凡羣經諸子,詞章詩歌,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等,一切技術無不精通,35歲曾中進士,後棄官歸裏,閉門著述,與門下弟子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創作,蒐集整理關於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終寫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施耐庵於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至順二年(1331年)登進士不久任浙江錢塘縣尹。施耐庵故裏江蘇興化新垛鄉施家橋村有墓園、紀念館,有《施氏家薄譜》存世。

()

軼事典故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遊玩,正遇見一個惡霸在強奪農夫的茶園。他十分氣憤地趕上前去阻止。惡霸見來人理直氣壯,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後,惡霸打聽到來人的住處後,便花錢僱了一幫打手,圍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見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邁出了門。打手們見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個黑臉大漢,手舉根鐵棒挾着風聲朝施耐庵的頭頂劈來。施耐庵側身擺頭,一個「順風扯旗」,讓過了棒鋒,雙手就抓住了鐵棒,同時飛起右腳,正好踢在大漢的小腹上,那傢夥便滾出一丈多遠。施耐庵舞起奪來的鐵棒,一陣旋風般的橫掃,嚇得那幫傢夥四處逃竄。

人物生平

《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
  施耐庵本蘇州人,據《施氏家簿譜》等有關資料記載,施耐庵,名彥端,系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施之常後裔,父操舟爲業,他13歲入滸墅關私塾就讀,19歲中秀才,娶季氏爲妻,29歲中舉人,35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授任錢塘縣事,因受不了達魯花赤(官名)驕橫專斷,一年後憤而辭官歸裏,以授徒、著書自遣。

施耐庵避戰亂在興化隱居寫《水滸傳》
  施耐庵因避戰亂遷此隱居寫《水滸傳》。據民間口碑,張士誠起兵反元,在平江(蘇州)稱吳王,聘施耐庵爲軍師,後張士誠降元,施耐庵屢諫不從,因而棄官去江陰祝塘東林庵坐館。朱元璋發兵圍攻平江,戰亂波及江陰,施耐庵想起先後曾任松江同知和嘉興路同知的好友顧逖是興化人。那裏地方偏僻,.*環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陽 (興化別名)好避兵」之說,於是特意差人給顧逖送去一封信,並附詩一首:
  年荒世亂走天涯,尋得陽山(指昭陽,即興化)好住家。
  願闢草萊多種樹,莫教李子結如瓜。(當時民謠:「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顧逖見信後,馬上給施耐庵回信,歡迎他來興化避難。信中也答詩一首:
  自江南來問津,相送一笑舊同寅。
  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108將刻畫得淋漓盡致
  施耐庵接信後,將大弟彥明留在蘇州原籍,帶了續娶妻子申氏、二弟彥才和門人羅貫中,冒着烽煙,渡江北上,先在興化顧逖家中暫住,而後由顧逖相助,在興化以東人煙稀少的海濱白駒場購置了田地房產,在這裏隱居著《水滸》,他結識了許多農夫和鹽民,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故事,成了他創作的素材,經過再創造,以驚人的藝術才能,將以宋江爲首的梁山108將豪俠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死後建施祠,不幸毀於抗日戰火
  施耐庵死後,他的十二世孫施奠邦發起,將其在白駒鎮上的故居改建爲施氏宗祠。後來幾經修復擴建,遂成前後三進,旁有偏殿之禮堂。第一進爲門廳,內設茶坊;第二進爲書坊,供藝人說《水滸》;第三進爲福廕堂,供奉遷興始祖施耐庵及其後裔的靈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毀於抗日戰火。

施耐庵的詩文

一別家山音信杳,百種相思,腸斷何時了。燕子不來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兒小。

薄倖郎君何日到,想自當初,莫要相逢好。好夢欲成還又覺,綠窗但覺鶯啼曉。

()

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絳綃籠雪,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倖如何消得?

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離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

詠劍

離匣牛鬥寒,到手風雲助,插腰奸膽破,出袖鬼神伏。正直規模,香檀把虎口雙吞玉,沙魚鞘龍鱗密砌珠。掛三尺壁上飛泉,響半夜牀頭驟雨。

()

第一齣開場始末

【西江月】(副末上)輕薄人情似紙,遷移世事如棋。今來古往不勝悲,何用虛名虛利?遇景且須行樂,當場謾共銜杯。莫教花落子規啼,懊恨春光去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