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朗讀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餘拏一作:餘挐)

注釋: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28-1644)。俱:都。絕:消失。是日更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停止,結束。餘:第一人稱代詞,我。拏:通「橈」,撐(船)。擁毳衣爐火: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霧凇沆碭:冰花一片瀰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雲氣。凇,從湖面蒸發的水汽。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惟:只有。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這裏指蘇堤。一,數詞。痕,痕跡。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像小草一樣微小)。而已:罷了。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譯文: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注釋:  氈:毛毯。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拉:邀請。強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說,高興地,興奮地。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裏的意思是三杯酒。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及:等到。舟子:船伕。喃喃:低聲嘟噥。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爲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更:還。癡似:癡於,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爲癡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注音

   ㄔㄨㄥˊ ㄓㄣ ㄨˇ ㄋㄧㄢˊ ㄕˊ ㄦˋ ㄩㄝˋ , ㄩˊ ㄓㄨˋ ㄒㄧ ㄏㄨˊ 。 ㄉㄚˋ ㄒㄩㄝˇ ㄙㄢ ㄖˋ , ㄏㄨˊ ㄓㄨㄥ ㄖㄣˊ ㄋㄧㄠˇ ㄕㄥ ㄐㄩˋ ㄐㄩㄝˊ 。 ㄕˋ ㄖˋ ㄍㄥˋ ㄉㄧㄥˋ ㄧˇ , ㄩˊ ㄋㄚˊ ㄧˋ ㄒㄧㄠˇ ㄓㄡ , ㄩㄥˇ ㄘㄨㄟˋ ㄧ ㄌㄨˊ ㄏㄨㄛˇ , ㄉㄨˊ ㄨㄤˇ ㄏㄨˊ ㄒㄧㄣ ㄊㄧㄥˊ ㄎㄢˋ ㄒㄩㄝˇ 。 ㄨˋ ㄙㄨㄥ ㄏㄤˋ ㄉㄤˋ , ㄊㄧㄢ ㄩˇ ㄩㄣˊ ㄩˇ ㄕㄢ ㄩˇ ㄕㄨㄟˇ , ㄕㄤˋ ㄒㄧㄚˋ ㄧ ㄅㄞˊ 。 ㄏㄨˊ ㄕㄤˋ ㄧㄥˇ ㄗ˙ , ㄨㄟˊ ㄔㄤˊ ㄊㄧˊ ㄧ ㄏㄣˊ 、 ㄏㄨˊ ㄒㄧㄣ ㄊㄧㄥˊ ㄧˋ ㄉㄧㄢˇ 、 ㄩˇ ㄩˊ ㄓㄡ ㄧ ㄐㄧㄝˋ 、 ㄓㄡ ㄓㄨㄥ ㄖㄣˊ ㄌㄧㄤˇ ㄙㄢ ㄌㄧˋ ㄦˊ ㄧˇ 。( ㄩˊ ㄋㄚˊ ㄧ ㄗㄨㄛˋ : ㄩˊ ㄋㄚˊ )

   ㄉㄠˋ ㄊㄧㄥˊ ㄕㄤˋ , ㄧㄡˇ ㄌㄧㄤˇ ㄖㄣˊ ㄆㄨˋ ㄓㄢ ㄉㄨㄟˋ ㄗㄨㄛˋ , ㄧ ㄊㄨㄥˊ ㄗˇ ㄕㄠ ㄐㄧㄡˇ ㄌㄨˊ ㄓㄥˋ ㄈㄟˋ 。 ㄐㄧㄢˋ ㄩˊ ㄉㄚˋ ㄒㄧˇ ㄩㄝ :「 ㄏㄨˊ ㄓㄨㄥ ㄧㄢ ㄉㄜˊ ㄍㄥˋ ㄧㄡˇ ㄘˇ ㄖㄣˊ ?」 ㄌㄚ ㄩˊ ㄊㄨㄥˊ ㄧㄣˇ 。 ㄩˊ ㄑㄧㄤˊ ㄧㄣˇ ㄙㄢ ㄉㄚˋ ㄅㄞˊ ㄦˊ ㄅㄧㄝˊ 。 ㄨㄣˋ ㄑㄧˊ ㄒㄧㄥˋ ㄕˋ , ㄕˋ ㄐㄧㄣ ㄌㄧㄥˊ ㄖㄣˊ , ㄎㄜˋ ㄘˇ 。 ㄐㄧˊ ㄒㄧㄚˋ ㄔㄨㄢˊ , ㄓㄡ ㄗ˙ ㄋㄢˊ ㄋㄢˊ ㄩㄝ :「 ㄇㄛˋ ㄕㄨㄛ ㄒㄧㄤˋ ㄍㄨㄥ˙ ㄔ , ㄍㄥˋ ㄧㄡˇ ㄔ ㄙˋ ㄒㄧㄤˋ ㄍㄨㄥ˙ ㄓㄜˇ !」

湖心亭看雪釋義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日,湖中遊人全無,連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天初更時分,我撐着一葉小舟,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有閒情逸致的人!」於是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盡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伕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

註釋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28-1644)。

俱:都。

絕: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停止,結束。

餘:第一人稱代詞,我 。

拏:通「橈」,撐(船)。

擁毳(cuì)衣爐火: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霧凇沆碭:冰花一片瀰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雲氣。凇,從湖面蒸發的水汽。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惟:只有。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這裏指蘇堤。一,數詞。痕,痕跡。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像小草一樣微小)。

而已:罷了。

氈:毛毯。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拉:邀請。

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說,高興地,興奮地。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裏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舟子:船伕。

喃喃:低聲嘟噥。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爲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

更:還。

癡似:癡於,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爲癡迷的意思。

參考資料: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194-196

2、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八年級(下)語文版語文書.北京 :語文出版社,2003

湖心亭看雪創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陶庵夢憶》中的一篇敘事小品,明王朝滅亡後所寫,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

湖心亭看雪賞析

  晚明小品在中國散文史上雖然不如先秦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樣引人注目,卻也佔有一席之地。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

  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集子中凡紀昔遊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這裏標「崇禎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當隆冬多雪之時,「餘住西湖」,則點明所居鄰西湖。這開頭的閒閒兩句,卻從時、地兩個方面不着痕跡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緊承開頭,只此兩句,大雪封湖之狀就令人可想,讀來如覺寒氣逼人。作者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通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聲,連空氣也彷彿凍結了。一個「絕」字,傳出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森然寒意。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它使我們聯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從視覺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獨有一個「釣雪」的漁翁。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柳詩僅二十字,最後才點出一個「雪」字,可謂即果溯因。張岱則寫「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鳥聲俱絕」,可謂由因見果。兩者機杼不同,而同樣達到寫景傳神的藝術效果。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爲了渲染和襯託寒江獨釣的漁翁;那麼張岱則爲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後,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時分,晚上八點左右,寒氣倍增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禦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裏,竟有人夜深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一種何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啊!「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正不妨與「獨釣寒江雪」的「獨」字互參。在這裏,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賞的情調,不是溢於言外了嗎?其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那麼,這種孤寂的情懷中,不也蘊含着避世的幽憤嗎?

  請看作者以何等空靈之筆來寫湖中雪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霧凇沆碭」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一片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迭用三個「與」字,生動地寫出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作者先總寫一句,猶如攝取了一個「上下皆白」的全景,從看雪來說,很符合第一眼的總感覺、總印象。接着變換視角,化爲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數量詞的錘鍊功夫,不得不使我們驚歎。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狀其混茫難辨,使人惟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狀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覺其小。此真可謂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則是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這「痕」「點」「芥」「粒」等量詞,一個小似一個,寫出視線的移動,景物的變化,使人覺得天造地設,生定在那兒,絲毫也撼動它不得。這一段是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我們從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茫茫如「太倉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換形,又開出一個境界: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並不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背面敷粉,反客爲主,足見其用筆之夭矯善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雖發之於二客,實爲作者的心聲。作者妙在不發一語,而「盡得風流」。二客「拉餘同飲」,鼎足而三,頗有幸逢知己之樂,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裏依然不改其悽清的基調。這有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慰藉罷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爲了酬謝知己。「強飲」者,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別,始「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可見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遊子,言外有後約難期之慨。這一補敘之筆,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悵惘:茫茫六合,知己難逢,人生如雪泥鴻爪,轉眼各復西東。言念及此,豈不愴神!文章做到這裏,在我們看來,也算得神完意足、毫髮無憾了。但作者意猶未盡,復筆寫了這樣幾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讀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絕!前人論詞,有點、染之說,這個尾聲,可謂融點、染於一體。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癡」字;又以相公之「癡」與「癡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癡」字寫透。所謂「癡似相公」,並非減損相公之「癡」,而是以同調來映襯相公之「癡」。「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狀,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種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文情盪漾,餘味無窮。癡字表明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

  這一篇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偶寫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還不到二百字。光是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當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賞和消極避世的情調,我們不應盲目欣賞,而必須批判地對待和歷史地分析。

張岱

張岱(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爲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爲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

張岱朗讀
()

猜你喜歡

晨坐枉嘉藻,持此慰寢興。中獲辛苦奏,長河結陰冰。
皓曜羣玉發,悽清孤景凝。至柔反成堅,造化安可恆。
方舟未得行,鑿飲空兢兢。寒苦彌時節,待泮豈所能。
何必涉廣川,荒衢且升騰。殷勤宣中意,庶用達吾朋。

()

君如綠耳抹流沙,躞蹀追風不待撾。

綴葺曾童楚山竹,燕遊行插曲江花。

久煩鳳詔搜奇逸,定復龍光疊寵嘉。

叱吒即今凌筆陣,坐令楚幕集歸鴉。

()

進士山東李中麓,子規江上陸滄浪。詩名相業供描畫,始信多才本不祥。

()

草芽未綠柳先黃,曲檻重門輦路長。冰雪初銷流禁禦,羊溝又見水湯湯。

()

老蕨漫山鳳尾張,青楓直幹如攢槍。

山深嵐重鼻酸楚,石惡淖深神慘傷。

陰崖風生吹客急,草中枯株似人立。

昳晡卓幕先下程,將士黃昏始相及。

()

淮浦泱泱淮水流,月明長照浦中樓。白鶴青猿好相訪,主人今只在滁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