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以待斃

拼音:
zuò yǐ dài bì
注音:
ㄗㄨㄛˋ 一ˇ ㄉㄞˋ ㄅ一ˋ
釋義:
待:等待;斃:死。坐着等死。指無力抗爭或不想抗爭。
出處:
先秦 管仲《管子 參患》:「短兵待遠矢,與坐而待死者同實。」
例子: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人民大衆不會坐以待斃。
辯形:
「斃」,不能寫作「毖」。
辨析:
見「束手待斃」。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感情:
坐以待斃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sit still waiting for death(await one\\\\\\\\'s doom; resign oneself to death)
日語:
座(ざ)して死(し)を待(ま)つ
俄語:
сидеть сложá руки и ждать своего концá
德語:
tatenlos auf das Ende warten
法語:
attendre la mort passivement,sans réagir
()

典源

    #《管子.參患》1>
    得眾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兵不完利,與無操者同實;甲不堅密,與俴者同實。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實;射而不能中,與無矢者同實;中而不能入,與無鏃者同實。將徒人,與俴者同實;短兵2>待遠矢,與坐而待死者同實。故凡兵有大論,必先論其器,論其士,論其將,論其主。故曰:器濫惡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將予人也;將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主不積務於兵者,以其國予人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2. 短兵:與長兵相對而言的較短兵器。

    〔參考資料〕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據《諸葛亮集.文集.卷一》引)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彊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典故說明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張國富兵強的理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管子.參患》一篇強調了軍隊建設與修明政治、發展經濟應緊密結合。本文主要在說明:擁有廣大的軍隊,卻不得軍心,和自己一個人單獨作戰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兵器不完備鋒利,就和沒有任何武器是一樣的;鎧甲不堅固細密,就和不穿鎧甲的人是一樣的。同理可證,用較短的兵器,去迎擊從遠方射來的箭,就等於是「坐以待死」(坐著等死),因此要在戰爭中贏得勝利,就必須講求兵器的銳利、將士的素質,以及主帥領導的方法。後來「坐以待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面臨危難,不採取積極的應變措施,只坐等敗亡。

造句

    1. 敵人侵略我國,我們當然要奮起抵抗,豈能坐以待斃
    2. 縱然被敵人包圍,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設法突圍。
    3. 不管如何,我們要先設法度過眼前的難關,怎可坐以待斃
    4. 他面對這樣大的危機,卻不設法解決,難道想坐以待斃
    5. 甲板都快斷裂了,如果現在還不棄船逃生,就只好坐以待斃
    6. 事情都如此急迫了,還不趕緊想辦法解決,難道坐以待斃不成?
    7. 現在我軍已經彈盡援絕,如果不能馬上突圍,就只能坐以待斃了。
    8. 雖然處境艱險,但大家這種坐以待斃的態度未免過於消極,總要先盡人事而後才待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