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無倫次

拼音:
yǔ wú lún cì
注音:
ㄩˇ ㄨˊ ㄌㄨㄣˊ ㄘˋ
釋義:
倫次:次序;條理。話講得顛三倒四;毫無條理。
出處: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第七卷引《詩眼》:「古人律詩亦是一片文章,語或似無論次,而意若貫珠。」
例子:
他語無倫次地向周圍的人訴說自己的遭遇。
正音:
「語」,不能讀作「yù」。
辯形:
「倫」,不能寫作「論」。
辨析:
語無倫次與「顛三倒四」有別:語無倫次運用於講話、寫文章等與「語」有關的事;「顛三倒四」適用範圍廣;重於顛倒錯亂。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感情:
語無倫次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incoherent speech
日語:
言葉(ことば)に順序(じゅんじょ)がない
俄語:
говорить бессвязно(с пятого на десятое)
德語:
durcheinanderreden(wirres Zeug schwatzen)
法語:
parler sans cohérence(bavarder comme un idiot)
()

典源

    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二
    予在惠州,有永嘉羅漢院僧惠誠來謂曰:「明日當還浙東,」問所欲幹者,予無以答之。獨念吳、越多名僧,與予善者常十九,偶錄此數人以授惠誠,使歸見之,致予意,且謂道予居此起飲食狀,以解其念也。信筆書紙,語無倫次,又當尚有漏落者,方醉不能詳也。

典故說明

「倫次」是指次序、等第。一個人說話沒有次序,顛三倒四,自然是毫無條理,令旁人難以理解。蘇軾(西元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為蘇洵長子。詩、詞、文、書、畫均有名,為文雄渾奔放,詩亦清疏雋逸,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軾上書痛陳不便,得罪安石,被連貶數州。在黃州時,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累官至端明殿侍讀學士。卒諡文忠。蘇軾在惠州期間,有一位名叫惠誠的僧人,在前往浙東之前來拜訪他。蘇軾想到吳越一帶平日與他交好的僧人,便寫了一封信,列了一份名單,託惠誠順道前去拜訪他們,以解相思之情。信末蘇軾自謙道︰「因為我喝醉了,所以寫來次序混亂,語無倫次的,還請見諒。」後來「語無倫次」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說話顛三倒四,毫無條理。

造句

    1. 面對父母的質問,他語無倫次地不知如何解釋。
    2. 他顛三倒四、語無倫次地回答,我們都聽得不耐煩了。
    3. 小李生性害羞,只要人一多,說起話來就會語無倫次
    4. 自從他受了精神刺激後,就變成現在語無倫次的模樣。
    5. 老王每次只要一喝醉酒,說話就會語無倫次、顛三倒四。
    6. 看他那慌慌張張、語無倫次的樣子,這件事肯定是他做的。
    7. 「啊……是的,不……沒有啊……」他語無倫次地回答著。
    8. 他上課打瞌睡,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顯得有些語無倫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