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目混珠

拼音:
yú mù hùn zhū
注音:
ㄩˊ ㄇㄨˋ ㄏㄨㄣˋ ㄓㄨ
釋義:
魚目:魚眼睛;混:混同;冒充。用魚眼來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出處:
漢 魏伯陽《參同契》上卷:「魚目豈爲珠?蓬蒿不成檟。」
例子:
可是這些賣國的老爺們不是也在魚目混珠,也在自稱爲愛國憂民的志士嗎?(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正音:
「混」,不能讀作「hǔn」。
辯形:
「珠」,不能寫作「朱」、「株」;「混」,不能寫作「渾」。
辨析:
魚目混珠和「濫竽充數」;都可以表示以假的冒充真的。但「濫竽充數」除表示以假亂真外還有以次充好的意思;魚目混珠表示的以假亂真的程度更高些。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感情:
魚目混珠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mix the fictitious with
日語:
偽物(にせもの)を本物(ほんもの)として見せかける
俄語:
подсунуть рыбий глаз за жемчуг
德語:
wie ein Fischauge unter Perlen(Falsches unter Echtem)
法語:
articles falsifiés mélangés aux articles véritables(faire prendre des vessies pour des lanternes
()

典源

    #《韓詩外傳》(據《文選.卷四○.牋.任昉.到大司馬記室》李善注引)1>
    《韓詩外傳》曰:「白骨類象2>,魚目似珠。」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魏伯陽《參同契.同類合體章》、《尚書考靈耀》。
    2. 象:此指象牙。

    〔參考資料〕

    ■漢.魏伯陽《參同契.同類合體章》
    植禾當以穀,覆雞用其卵。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
    ■《尚書考靈耀》(據《太平御覽.卷八六.皇王部一一.始皇帝》引)
    秦失金鏡,魚目入珠。

典故說明

任昉(西元460∼508)字彥昇,南朝梁博昌人,仕宋、齊、梁三代。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以文學為王儉所重,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末,蕭衍得勢,任為驃騎記室參軍,專主文翰。蕭衍代齊自立,是為梁武帝,任昉為義興、新安太守,有政聲。任昉博學多聞,於書無所不讀,聚書至萬餘卷,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己只是像魚眼睛那樣毫無價值的人,卻被當作美玉一般來使用。唐人李善在注解時,引用了《韓詩外傳》為證,說明古人認為白色骨頭外觀看起來像象牙,魚的眼珠乍看之下很像珍珠。後來「魚目混珠」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以假亂真。

造句

    1. 這裡賣的魚翅真偽充斥,魚目混珠的贗品不少。
    2. 這地攤貨很多魚目混珠,你得小心免得上當吃虧。
    3. 這些魚目混珠的野山人參鬚,是用蘿蔔鬚根製成的。
    4. 不肖商人想拿仿冒品來魚目混珠,欺騙不知情的顧客。
    5. 我這是金字招牌的祖傳救命金丹,豈容他人魚目混珠
    6. 收藏古董要先培養鑑定能力,以免買到魚目混珠的假貨。
    7. 這遊戲就叫「魚目混珠」,請大家從盤子裡挑出真的化石。
    8. 我們要抵制仿冒品,絕不允許魚目混珠,侵犯智慧財產權。
    9. 只見大師走到畫作前一看,就說:「這是魚目混珠的假畫!」
    10. 這家公司為打擊對手,故意推出包裝相似的產品來魚目混珠,低價促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