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不苟

拼音:
yī sī bù gǒu
注音:
一 ㄙ ㄅㄨˋ ㄍㄡˇ
釋義:
苟:苟且。絲毫也不馬虎。形容辦事極爲認真。
出處: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苟,升遷就在指日。」
例子:
我們在學習上,應有一絲不苟的精神。
正音:
「苟」,不能讀作「jù」。
辯形:
「苟」,不能寫作「荀」。
辨析:
一絲不苟和「一絲不亂」;都有「辦事認真」。但一絲不苟偏重於「不苟」;有一點也不馬虎的意思;「一絲不亂」偏重於「不亂」;有佈置或收拾得非常整齊;一點也不零亂的意思。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
感情:
一絲不苟是褒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not to be the least bit negligent
日語:
すこしもいい加減(かげん)にしない
俄語:
со всей тщательностью(не упускать ни одной мелочи)
德語:
etwas sehr genau nehmen(sorgfǎltig und exakt)
法語:
mettre beaucoup de ponctualité et de minutie à exécuter une chose
()

典源

    ※《周禮.地官.大司徒》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施十有1>二教焉:一曰以祀禮2>教敬,則民不苟3>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注解〕

    1. 有:同「又」,音ㄧㄡˋ
    2. 祀禮:祭祀的典禮。
    3. 不苟:不輕忽、不草率。

典故說明

「一絲不苟」的「苟」有輕率、隨便的意思。所以「一絲不苟」是在形容一個人做事認真,一點也不馬虎的意思。有許多和「不苟」組合而成的詞語,如:「不苟言笑」、「不苟言談」、「方正不苟」、「臨財不苟」等等,都在指對事不輕忽、不隨便。推究「不苟」一詞,早就出現在《周禮.地官.大司徒》,是指對人民的十二種教化方法之一。古聖先王認為如果可以讓人民在祭祀時能夠養成恭敬的態度,對往者尊崇敬謹,則在面對在生的親人時,一定「不苟」,意思即是不會輕率隨便。為了強調語義,可在不苟前加上「一絲」,也就是「一點點都不馬虎」的意思。「一絲不苟」這句成語,當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用來形容做事認真,一點也不馬虎。

造句

    1. 由於他一絲不苟地要求,才讓品管部門屢次得獎。
    2. 她是個是一絲不苟的人,銀錢帳目,管理得一清二楚。
    3. 維護飛機就是要一絲不苟,絲毫疏忽皆足以釀成巨禍。
    4. 王祕書的工作態度向來一絲不苟,資料整理得完整有條有理。
    5. 只見她把紙一張張的鋪好壓平,再疊起來,整個過程一絲不苟
    6. 他對生活秩序的要求向來一絲不苟,連自己頭髮都梳理得整整齊齊。
    7. 老師批改作業一絲不苟,連一個逗號標錯也被挑出來,而且還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