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苟言笑

拼音:
bù gǒu yán xiào
注音:
ㄅㄨˋ ㄍㄡˇ 一ㄢˊ ㄒ一ㄠˋ
釋義:
苟:苟且;隨便。不隨便說笑。指態度莊重、嚴肅。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曲禮上》:「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
例子:
且說這位鄭伯才君,單名一個雄字,乃是湖南湘潭縣人,向來是個講宋學的,方領矩步,不苟言笑。(清 梁啓超《新中國未來記》)
正音:
「苟」,不能讀作「jū」。
辯形:
「苟」,不能寫作「荀」。
辨析:
不苟言笑和「一本正經」;都形容態度莊重、嚴肅。有時可通用。但不苟言笑偏重指「神情、態度莊嚴;不隨便說笑」;「一本正經」偏重指「表情嚴肅、正經;不嬉皮笑臉」。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形容表情莊重、嚴肅。
感情:
不苟言笑是中性
同義:
正襟危坐、老成持重
反義:
英語:
keep one's gravity
()

典源

    《禮記.曲禮上》
    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食饗不為㮣,祭祀不為尸。聽於無聲,視於無形。不登高,不臨深。不苟1>2>,不苟笑。

    〔注解〕

    1. 苟:隨便。
    2. 訾:音ㄗˇ,詆毀。

典故說明

《禮記》是一本記述古代禮儀的書籍,其中的〈曲禮〉篇是講述日常生活所應做到的小節,有一段就是在教導為人子女者與父母相處時的禮節,在家裡時不能處在尊貴的西南方,坐位時不能坐在正中,行走時不能走在中間,站立時不能在門中央。舉行饗禮時不能做主人,須由父母決定;祭祀時不能做受祭的尸,以免接受父母的祭拜。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要聽從父母的話,父母不在眼前也要像他們在左右一樣。不登上高處,不走到深谷邊,不去從事危險的活動,不要讓父母擔心。也不隨便毀謗人,不隨便嬉笑,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謹守本分。後來「不苟言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不隨便談笑,態度嚴肅。

造句

    1. 他平日不苟言笑,很少與人閒聊。
    2. 他整天不茍言笑,大家都不敢輕侮他。
    3. 他看起來不苟言笑,所以沒人敢招惹他。
    4. 這孩子從小就不苟言笑,別人逗他,他也不理。
    5. 他家的人看起來都不苟言笑,不太好相處的樣子。
    6. 總經理那副不苟言笑的面孔,屬下們都對他十分畏懼。
    7. 歷史老師看起來不苟言笑,十分嚴肅,私底下卻很幽默。
    8. 我們的校長為人嚴肅,平時不苟言笑,但其實是很有愛心的。
    9. 大家聽了笑話後都捧腹大笑,只有她依然不苟言笑,埋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