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不讓

拼音:
dāng rén bù ràng
注音:
ㄉㄤ ㄖㄣˊ ㄅㄨˋ ㄖㄤˋ
釋義:
碰到應該做的好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託;不謙讓。當:面對着;仁:原指正義的事;現泛指應該做的好事。
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集註:「當仁,以仁爲己任也。」
例子:
人家罵小弟魚肉鄉愚,這句話仔細想來,在小弟卻是當仁不讓。(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
正音:
「當」,不能讀作「dàng」;「不」,不能讀作「bú」。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指該做就做。
感情:
當仁不讓是中性
同義:
反義:
英語:
not dedine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日語:
為(な)すべきことは積極的(せっきょくてき)に為し,だれにも讓(ゆず)らない
俄語:
не откáзываться от справедливого дéла
法語:
quand il s'agit de faire le bien,il ne faut pas chercher à s'esquiver
()

典源

    《論語.衛靈公》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典故說明

「當仁不讓」是指面臨仁義之事而不謙讓。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大意是說:遇到有關仁義的事,就要趕快去做,即使面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必謙讓。為什麼孔子會如此強調「仁」的重要呢?因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美好的關係」,在家裡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關係;擴大到社會上,就是君臣有禮、朋友有義的關係。「仁」從個人修身做起,最後擴充成為維繫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發揮到極致,就是「大同世界」的達成。所以「當仁」的事情,當然「不必謙讓」,反而要爭先去做。後來「當仁不讓」演變為成語,用來指遇到應該做的事,主動承擔起來,而不推讓。

造句

    1. 為人服務,我們要有當仁不讓的精神。
    2. 大家推選他擔任會長,他當仁不讓地接受了。
    3. 既然大家推舉我來當主持人,那我就當仁不讓了。
    4. 這種當仁不讓的熱血青年才應是青少年的偶像。
    5. 這個職務你絕對有資格接受,理應當仁不讓,你就不要再推辭了。
    6. 小李工作積極認真,對於公司業務,他一向是當仁不讓,從不推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