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道而馳

拼音:
bèi dào ér chí
注音:
ㄅㄟˋ ㄉㄠˋ ㄦˊ ㄔˊ
釋義:
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馳:奔跑。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
出處:
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
例子:
道學先生於是乎從而禁之,雖然很象背道而馳,其實倒是心心相印。(魯迅《墳 從鬍鬚說到牙齒》)
正音:
「背」,不能讀作「bēi」。
辯形:
「馳」,不能寫作「弛」。
辨析:
背道而馳和「南轅北轍」、「分道揚鑣」;都有「彼此相反」的意思。但「南轅北轍」一般比喻「人的行動和目的恰好相反」。背道而馳沒有此意;「分道揚鑣」比喻各自向不同的目標前進。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形容越跑越遠,永遠達不到目的。
感情:
背道而馳是中性
同義:
反義:
英語:
march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日語:
反対の方向へ向かつていく,背馳する
俄語:
в кóрне противорéчить
德語:
zuwiderlaufen(im Gegensatzzu ... stehen)
法語:
agir contrairement à(aller à l'encontre de)
()

典源

    ※#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據《全唐文.卷六七四.白居易》引)1>
    宰相之耳,待天下之耳而後聰也;宰相之目,待天下之目而後明也;宰相之心識,待天下之心識而後能啟發聖神也。然則下取天下耳目心識,上以為天子聰明神聖者,此宰相之本職也,而為匡輔緝熙宣和之道也。若宰相唯以兩耳聽之,兩目視之,一心思之,則朝廷之得失,豈盡知見乎?必不盡也,而況於天下之得失乎?宰相之耳目得聰明乎?必未也,而況於上以為天子聰明聖神乎?然則天下聰明心識,取之豈無其道耶?必有也,在乎知與不知,行與不行耳。噫!自開元2>以來,斯道寖3>衰,鮮能行者。自貞元4>以來,斯道寖微,鮮能知者。豈惟不知乎?不行乎?又將背古道而馳者也。何也?古者宰相以危言危行、扶危持顛為心;今則敏行遜言、全身遠害而已矣。古者宰相以接士為務,今則不接賓客而已矣。古者宰相以開閤為名,今則鎖其第門而已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
    2. 開元:唐朝玄宗的年號(西元713∼741)。
    3. 寖:音ㄐㄧㄣˋ,通「浸」,漸漸。
    4. 貞元:唐朝德宗的年號(西元785∼805)。

    〔參考資料〕

    唐.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後序〉(據《柳宗元集》卷二一引)
    唐興以來,稱是選而不怍者,梓潼陳拾遺。其後燕文貞以著述之餘,攻比興而莫能極;張曲江以比興之隙,窮著述而不克備。其餘各探一隅,相與背馳於道者,其去彌遠。文之難兼,斯亦甚矣。

典故說明

白居易,字樂天,唐下邽人。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唐憲宗元和年間,撰寫《策林》七十五篇,縱論天下大事,對社會政治各項重大問題提出治理方案。本篇是獻給當時宰相議論政事的奏狀,其中寫到:「自玄宗開元以來,宰相聽取人民心聲的德政已經漸漸衰微,很少人能夠做到。從德宗貞元之後,這項美德更是衰微,連知道的人都很少了。此外,行事和古代施政完全相反。例如:古時候的宰相言行舉止都正直不阿,以挽救危亡顛覆的局勢為己任,今日的宰相則是行事敏捷,言語謙恭,只求全身而退,遠離災禍。」後來「背道而馳」這句成語也許就是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彼此的目標或理想完全相反。

造句

    1. 這種老是和規定背道而馳的人,令我很頭痛。
    2. 這種政策與人民要求安定的願望是背道而馳的。
    3. 我們得看清時代潮流,背道而馳者很容易被淘汰。
    4. 他們倆雖是兄弟,價值觀念卻背道而馳,完全不同。
    5. 這兩家公司經營理念根本背道而馳,要怎麼談合作!
    6. 開創流派的藝術家,大多與潮流背道而馳,自創一格。
    7. 我看經理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完全背道而馳
    8. 他希望能考上好學校,卻終日遊蕩不讀書,豈不是背道而馳
    9. 面對現實的壓力,有時想法和做法不得不背道而馳,真是無奈。
    10. 如果我們今天的決定與當初堅持的宗旨背道而馳,公司還有存在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