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轅適楚

拼音:
běi yuán shì chǔ
注音:
ㄅㄟˇ ㄩㄢˊ ㄕˋ ㄔㄨˇ
釋義:
北轅:車子向北行駛;適:到。楚在南方,趕着車往南走。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
出處:
漢 荀悅《申鑑 雜言下》:「先民有言:適楚而北轅者,曰:『吾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遠矣。」
例子:
慾望鳳來百獸舞,何異北轅將適楚。(唐 白居易《新樂府 立部伎》)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做事荒唐。
感情:
北轅適楚是中性
同義:
反義:
()

典源

    此處所列為「南轅北轍」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魏策四》
    魏王1>欲攻邯鄲2>,季梁3>聞之,中道而反4>,衣焦不申5>,頭塵不去6>,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7>,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8>。』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9>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10>,舉欲信11>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12>,王之動愈數13>,而離王14>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注解〕

    1. 魏王:指戰國時魏國君王魏圉,生卒年不詳。在位三十四年卒,諡安釐,世稱安釐王。
    2. 邯鄲:戰國時趙國首都,地約當在河北省邯鄲市。
    3. 季梁:戰國時魏國臣子,生卒年不詳。
    4. 中道而反:中途折回。反,通「返」,回來。
    5. 衣焦不申:衣服上的皺折不去整理,比喻匆忙。焦,因風吹日曬致使的捲曲皺折。申,通「伸」,伸展。
    6. 頭塵不去:滿頭的塵埃不去清除,比喻匆忙。
    7. 大行:大路。行,音ㄒㄧㄥˊ
    8. 之楚:往楚國去。之,往。楚,戰國國名,地約當在今湖南、湖北、安徽、 浙江及河南南部,為當時地理位置最南的一國。
    9. 用:旅費。
    10. 霸王:古時稱諸侯中最強大的為霸,擁有天下的為王。
    11. 信:取信。
    12. 廣地尊名:擴充領土,提高聲譽。廣,擴充,動詞。尊,提昇,動詞。
    13. 數:音ㄕㄨㄛˋ,屢次。
    14. 王:指稱霸天下的王業。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南轅北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據《戰國策.魏策四》載,戰國時,魏國安釐王想要出兵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臣子季梁得知了這個消息,立即從旅途中折返,想回去勸阻。一回到魏國,季梁顧不得衣服的髒亂和滿身的塵埃,便匆匆忙忙地趕去見安釐王,告訴他說:「我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他要去楚國,卻駕車往北方走。我問他說你要去南方的楚國,怎麼會往北方走呢?他回答說他有很快的馬、很多的旅費、很好的馬伕,所以絕對可以到達目的地。但實際上因為他是往相反的方向走,馬愈快、旅費愈多、馬伕愈好,反而使他離楚國愈遠。今天大王您想成就霸王之業,取信於天下諸侯,依仗著強大的軍力去攻打趙國,想藉此擴充領地,提高聲望,其實這樣的舉動愈多,愈失信於天下,離成就霸王事業的心願也就愈遠,這不正如想到楚國卻往北方走一樣,永遠達不到目的!」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南轅北轍」,用來比喻志向和行為背道而馳,現在凡是做「背道而馳」的事,都可以稱為「南轅北轍」。另外,這句成語還可引申用來比喻遙隔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