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

拼音:
bàn tú ér fèi
注音:
ㄅㄢˋ ㄊㄨˊ ㄦˊ ㄈㄟˋ
釋義:
半途:半途上;廢: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
出處:
西漢 戴聖《禮記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例子:
如果就此請假回國,這裏的事半途而廢,將來保舉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
正音:
「而」,不能讀作「ěr」。
辯形:
廢,左部是「廣」,不是「疒」。
辨析:
半途而廢和「淺嘗輒止」;都含有「中途停止;沒有做到底」的意思。半途而廢偏重在工作已做了不少;「淺嘗輒止」偏重在稍微嘗試一下。半途而廢多用於事業和工作及學習和研究上;並帶有惋惜的意味;「淺嘗輒止」多用於學習上;有時也用於研究上。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狀語、定語、補語;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感情:
半途而廢是中性
同義:
反義:
英語:
leave sth.unfinished
日語:
中途でやめる
俄語:
брóсить на полпутй
德語:
etwas auf halbem Weg aufgeben
法語:
s'arrêter en beau chemin
()

典源

    《禮記.中庸》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1>而廢,吾弗能已2>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注解〕

    1. 塗:通「途」,道路。
    2. 已:停止。

典故說明

「半途而廢」原作「半塗而廢」。「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廢」是指半路就停下來而不再前進,整句成語引申為事情沒能持續下去就停止的意思。這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孔子認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廢,而他是絕不能中途停止的。充分顯露出對聖人德行的嚮慕。「半途而廢」就用來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造句

    1. 一個人做事情老是半途而廢,怎能有成?
    2. 老師告訴我們做事要有恆心,不可半途而廢
    3. 做事半途而廢的人,永遠嚐不到成功的果實。
    4. 我不是半途而廢,而是發現自己不適合走這條路。
    5. 我既然答應你,就會堅持下去,絕不會半途而廢
    6. 快到山頂了,大家堅持下去,千萬不要半途而廢
    7. 事情往往不是敗在開頭,而是無力為繼,半途而廢
    8. 一個人無論求學或做事都要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
    9. 她那時學琴,如果不半途而廢,應該已有相當的成績。
    10. 做事應當有始有終,如果半途而廢,如何獲得大家的信任?
    11. 你對這次考試已花費相當多心血,如果半途而廢,豈不可惜了?
    12. 堅持與不堅持的差別,就在別人取得了成功,自己卻落了個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