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

拼音:
yī yì gū xíng
注音:
一 一ˋ ㄍㄨ ㄒ一ㄥˊ
釋義:
不接受人家的勸告;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主觀意見去做(行:行動;做)。
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禹爲人廉倨。爲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例子:
皇上和楊文弱、高起潛雖有意與虜議和,但迫於臣民清議,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與虜訂城下之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正音:
「行」,不能讀作「行列」的háng。」。
辯形:
「孤」,不能寫作「狐」。
辨析:
一意孤行與「獨斷專行」、「專橫跋扈」;都有「不考慮別人意見。辦事主觀蠻幹」的意思。不同在於:(一)「專橫跋扈」含有「蠻橫、霸道」的意思;語氣較重;一般只用於掌權者;一意孤行和「獨斷專行」;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風;語氣較輕;而且不限於當權者;一般人也可用;應用範圍較寬。(二)一意孤行和「獨斷專行」的不同在於一個「斷」字。「獨斷專行」表示「獨立作決定和行事」;一意孤行本身不含「斷」;只含有「按自己的意願行事。」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感情:
一意孤行是貶義
同義:
自以爲是、死心塌地、固執己見
反義:
英語:
act in disregard of other people's opinions
日語:
ひたすら自分(じぶん)の意見(いけん)を押(お)し通(とお)す
俄語:
своевольничать(поступать своевольно)
德語:
eigenmǎchtig handeln(eigensinnig seinen Weg weiter verfolgen)
法語:
n'en faire qu'à sa tête
()

典源

    《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張湯》
    武安侯為丞相,徵湯為史,時薦言之天子,補御史,使案事。……與趙禹共定諸律令,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已而趙禹遷為中尉,徙為少府,而張湯為廷尉,兩人交驩,而兄事禹。1>為人廉倨2>。為吏以來,舍毋3>食客4>。公卿相造請5>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6>,孤立行一意7>而已。

    〔注解〕

    1. 禹:趙禹,生卒年不詳,漢扶風斄人。為人廉倨,絕知友賓客之請。歷任御史、廷尉,與張湯共定諸律令。
    2. 廉倨:廉潔孤傲。
    3. 毋:音ㄨˊ,通「無」,沒有。
    4. 食客:古代寄食於官宦顯貴家中,為主人策劃計謀、奔走效力的人。
    5. 造請:登門拜訪。
    6. 請:請託。
    7. 一意:一己之見。

典故說明

「一意孤行」原作「孤行一意」。根據《史記》的記載,趙禹為人廉潔孤傲,執法嚴苛。從他做官以來,家中沒有食客。公卿登門拜訪,他也始終沒有回拜答謝,意在杜絕朋友賓客的請託,按照自己的意見獨立處理公事。後來「一意孤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含有褒義,後轉用來形容人固執己見,獨斷獨行。

造句

    1. 他這種一意孤行的作風,遲早會害慘自己。
    2. 這事恐得先徵詢大家的意見,不宜一意孤行
    3. 把事情搞成如此局面,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結果。
    4. 我不欣賞做事一意孤行、根本不重視別人意見的人。
    5. 在未得到大家同意之前,我絕不會一意孤行地採取行動。
    6. 處理這麼重大的事一定要戒慎,最忌一意孤行,貿然行動。
    7. 別怪我一意孤行,實在是因為事急從權,非得儘速處理不可。
    8. 他是個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人,明知道有問題,他還是照做不誤。
    9. 現在是講究團隊精神的時代,你這種一意孤行的做法,很難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