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

拼音:
yī máo bù bá
注音:
一 ㄇㄠˊ ㄅㄨˋ ㄅㄚˊ
釋義:
連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來。形容爲人十分吝嗇;自私。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楊子取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
例子:
沈姑娘,你也太拿老了!叫我們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象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
正音:
「毛」,不能讀作「mǎo」。
辯形:
「拔」,不能寫作「撥」。
辨析:
一毛不拔和「愛財如命」都形容極其吝嗇;「愛財如命」含有「極其貪婪」的意思;一毛不拔沒有;一毛不拔含有「自私」的意思。「愛財如命」沒有。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感情:
一毛不拔是貶義
同義:
斤斤計較、錙銖必較、愛財如命
反義:
英語:
unwilling to give up even a hair
日語:
非常(ひじょう)にけちである
俄語:
быть крáйне скупым(скряга)
德語:
sich nicht einmal ein Haar ausrupfen wollen(die Hand auf der Tasche halten)
法語:
pingre(ladre)
()

典源

    《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楊子1>取為我2>,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3>兼愛4>,摩頂放踵5>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註解〕

    1. 楊子:楊朱,生卒年不詳,字子居,戰國時衛人。其學說主張「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與墨子的兼愛思想正好相反。
    2. 為我:即貴己學說,一種個人主義的學說,為戰國時楊朱所主張。
    3. 墨子: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戰國時魯人。著有《墨子》一書,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為墨家思想的代表。
    4. 兼愛:戰國時墨翟所倡導的學說。主張平等之愛,無親疏厚薄的不同。
    5. 摩頂放踵:比喻捨身救世,不辭勞苦。摩,通「磨」,磨損。踵,音ㄓㄨㄥˇ,腳後跟。見「摩頂放踵」。

典故說明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的去做。」後來「一毛不拔」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演變而出,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今亦用於形容人非常吝嗇。

造句

    1. 他就像隻鐵公雞,一毛不拔
    2. 這種人真是一毛不拔的吝嗇鬼。
    3. 一個人要真是一毛不拔,有誰會喜歡他?
    4. 沒想到他平日一毛不拔,也會捐錢賑災。
    5. 這種一毛不拔的人,誰會願意跟他來往?
    6. 如果社會上人人都一毛不拔,還有什麼人情味可言!
    7. 他雖然很富有,但卻一毛不拔,從不參加公益活動。
    8. 看他整天攥著兩個拳頭,一文不花,活像是一毛不拔的鐵公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