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一眼

拼音:
yī bǎn yī yǎn
注音:
一 ㄅㄢˇ 一 一ㄢˇ
釋義:
板;眼:民族音樂和戲曲中的節拍;比喻做事有條理;合規矩;不馬虎。也比喻做事死板;不知靈活變動。
出處: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二卷第九章:「望着季交恕,一板一眼地說。」
例子:
他辦事因循守舊,一板一眼,從不敢越雷池一步。
正音:
「一」,不能讀作「yì」。
辯形:
「板」,不能寫作「扳」。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用於爲人處世。
感情:
一板一眼是中性
同義:
反義:
英語:
very careful of rules
法語:
scrupuleux(méthodique)
()

典源

    ※《糊塗世界》卷六
    如今的時勢,就是孔聖人1>活過來,一板三眼2>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

    〔注解〕

    1. 孔聖人: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一板三眼:指一小節中有四拍的音樂節奏,節拍清楚,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板、眼,傳統戲曲中表示音樂的節拍名稱,每一小節中以檀板敲擊的強拍為「板」,以簽敲鼓按拍的次強拍和弱拍為「眼」。

典故說明

「一板一眼」原或作「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是從戲曲音樂演變出來的成語。板和眼是傳統戲曲中表示音樂的節拍名稱。在每一小節中以檀板敲擊的強拍為「板」;以簽敲鼓按拍的次強拍和弱拍為「眼」。簡單來說,一板和一眼都是一小節的一拍。戲曲之板眼可分「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一板三眼」以四拍為一小節,第一拍敲檀板一記,稱為「板」,後面三拍各敲一記鼓,則稱為「眼」。「一板一眼」以二拍為一小節,第一拍敲板,第二拍敲鼓。所以無論「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都有節拍清楚的意思,可用來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有條有理。如清代吳趼人的《糊塗世界》卷六:「如今的時勢,就是孔聖人活過來,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晚清的環境,人人講關係,走門路,如果孔子再世,還用他那一套仁義道德,一板一眼地只會讀書,終究也只能當一個書呆子而已。在今天的用法上,「一板一眼」較為常用。如:「他這個人做事向來一板一眼的,你擔任祕書,千萬馬虎不得。」

造句

    1. 他就是這種一板一眼的個性,你別再逗他了!
    2. 他的為人除了做事一板一眼外,絕對是位謙謙君子。
    3. 這是公家的事,我當然要一板一眼,沒什麼彈性可說。
    4. 他無論做什麼事都按照規定一板一眼的,絕不馬虎塞責。
    5. 拜託你在這件事情上面不要如此一板一眼,能給點通融。
    6. 他這個人向來一板一眼的,跟著他做事,你可千萬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