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惡痛絕

拼音:
shēn wù tòng jué
注音:
ㄕㄣ ㄨˋ ㄊㄨㄥˋ ㄐㄩㄝˊ
釋義:
深:很;十分;惡:厭惡;痛:痛恨;絕:極點。指對某人或對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
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斯可謂之鄉願矣 宋 朱熹集註:「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爲幸,深惡而痛絕之也。」
例子:
聞一多《關於儒、道、土匪》:「所以儒家之反對道家,只是口頭的,表面的,不像他對於墨家那樣的真正的深惡痛絕。」
正音:
「惡」,不能讀作「è」。
辯形:
「痛」,不能寫作「疼」。
辨析:
深惡痛絕和「疾惡如仇」都含有對壞人壞事「很痛恨」的意思。但深惡痛絕程度沒有「疾惡如仇」深。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指對人或事不滿。
感情:
深惡痛絕是中性
同義:
痛心疾首、疾惡如仇、深惡痛疾
反義:
英語:
hate bitterly
日語:
ひどく憎(にく)みきらう
俄語:
глубоко ненавидеть
德語:
etwas unsǎglich hassen(etwas tief verabscheuen)
法語:
repousser avec horreur(exécrer)
()

典源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盡心下》
    《孟子.盡心下》:「孔子曰:『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朱熹.集注:「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1>為幸,深惡而痛絕之也。」

    〔注解〕

    1. 親就:接近。

典故說明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受業於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治儒術之道,提倡王道、仁義、輕功利以及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盡心章句下〉裡有一段孟子引錄孔子的話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鄉原,德之賊也。」原文意思是說:「有人經過我家門前,但不進來屋裡坐坐,而我不會感到遺憾的,只有對鄉愿的人才會如此吧!因為鄉愿是德之賊!」「鄉愿」這種人是「刺之無所刺,非之無所非」的人,也就是最沒有道德標準的人。所以孔子最厭惡這種人。南宋理學家朱熹對於這段話的注釋是:「過門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見親就為幸,深惡而痛絕之也。」他認為孔子對鄉愿過門不入並不覺遺憾,反以能不見、不接近他們感到慶幸,可見他對這種人是多麼厭惡。後來「深惡痛絕」演變為成語,用來指厭惡、痛恨到極點。

造句

    1. 我對那種虛情假意的人,深惡痛絕
    2. 人們對這些燒殺擄掠、無惡不作的壞蛋深惡痛絕
    3. 政府施政如果朝令夕改,莫怪民眾會感到深惡痛絕
    4. 對於他這種卑劣的行為,大家都感到深惡痛絕,決定不再跟他打交道。
    5. 這位社會派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毫無保留地表現他對迫害者的深惡痛絕
    6. 王小姐為人一向誠實、正直,對社會上的醜惡現象深惡痛絕,所以她絕不可能做這種違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