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策羣力

拼音:
qún cè qún lì
注音:
ㄑㄨㄣˊ ㄘㄜˋ ㄑㄨㄣˊ ㄌ一ˋ
釋義:
策:計策;主意。羣:集體;大家人。指發揮集體的作用;大家一起來想辦法;貢獻力量。
出處:
揚雄《法言 重黎》:「漢屈羣策,羣策屈羣力。」
例子:
至於自強之道,求其在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羣策羣力,庶有成功。(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四回)
正音:
「策」,不能讀作「chè」。
辯形:
「力」,不能寫作「立」。
辨析:
羣策羣力和「齊心協力」都含有「思想行動都一致」的意思。羣策羣力只用於羣衆;「齊心協力」既可用於羣體;也可用於個體。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感情:
羣策羣力是褒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pool everybody's wisdom
日語:
皆で知恵を出し,皆で力をあわせる
俄語:
опираться на разум и силы масс
德語:
mit vereinter Kraft und Weisheit
法語:
conjuguer la sagesse et les efforts de tous
()

典源

    漢.揚雄《法言.重黎》
    「有漢創業山南,發跡三秦,追項山東,故天下擅漢,天也。」「人?」曰:「兼才尚權,右計左數,動謹於時,人也。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或問:「楚1>敗垓下2>,方3>死,曰:『天也。』諒4>乎?」曰:「漢5>6>羣策7>,羣策屈羣力。楚憝8>羣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9>,自屈者負10>,天曷故焉11>?」

    〔註解〕

    1. 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為秦所滅。後來楚人項羽起兵抗秦,大敗秦軍,自立為「西楚霸王」,以楚為號。此指項羽。
    2. 垓下:漢代地名,在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漢高祖圍項羽於此。垓,音ㄍㄞ。
    3. 方:將也。
    4. 諒:相信。
    5. 漢:西元前206∼西元220,由漢高祖劉邦滅秦,並打敗項羽所創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被曹丕篡位而亡,共歷時四百年之久。因其間曾被王莽篡奪,後劉秀又將王莽消滅,重建漢室,故史稱漢光武帝劉秀以前為「前漢」,以後為「後漢」。此指劉邦。
    6. 屈:音ㄐㄩㄝˊ,竭盡。
    7. 羣策:眾人的計謀。
    8. 憝:音ㄉㄨㄟˋ,怨恨、憎惡。
    9. 克:戰勝、攻破。
    10. 負:失敗。
    11. 天曷故焉:和天命有什麼關係呢?曷,音ㄏㄜˊ,通「何」。

典故說明

根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的記載,秦朝滅亡之後,楚、漢爭奪天下,結果在垓下這個地方,劉邦的漢軍重挫了項羽的楚軍,之後項羽突破重圍逃到烏江,在烏江畔,他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覺得沒有顏面回去見故鄉的父老,於是自刎而死。項羽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為天命所致,但漢朝的揚雄不贊同,他認為:「劉邦懂得運用眾人的計策和力量,因此可以得到天下;而項羽因為不能知人善任,剛愎自用,最後落得兵敗自刎的下場,這和天命有什麼關係呢?」此段話見載於《法言》,後來「羣策羣力」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漢屈羣策,羣策屈羣力。」演變而出,用來指聚合眾人的智慧和能力。

造句

    1. 參加這個遊戲,大家要羣策羣力才能過關。
    2. 大家一定要羣策羣力,把本屆校運會辦得精采。
    3. 這件事能完成,非我一人之功,是羣策羣力的成果。
    4. 這整套系統非常複雜,得靠各位羣策羣力才能完成。
    5. 你要廣聽建言,凝聚人心,才能羣策羣力地把問題解決。
    6. 此事成敗的關鍵,在於領導人是否能整合力量,羣策羣力
    7. 老闆說:「新的一年,有賴各位同仁羣策羣力,繼續努力。」
    8. 不畏山有萬仞高,只要大家團結一致,羣策羣力,有何困難不能克服?
    9. 本校此次所以能獲得冠軍,是從校長到同學羣策羣力,共同努力的結果。
    10. 我們要將各部會的力量集結起來,羣策羣力,來戰勝水災所帶來的傷害。
    11. 父親把大家找到面前說:「希望你們兄弟姊妹羣策羣力地攜手合作,共度難關。」
    12. 災區復建不單是地方政府的事,得由所有相關單位羣策羣力,克服一切困難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