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況愈下

拼音:
měi kuàng yù xià
注音:
ㄇㄟˇ ㄎㄨㄤˋ ㄩˋ ㄒ一ㄚˋ
釋義:
每:每一次;逐一;況:狀況;愈:更加。比喻情況的發展越來越不好。
出處: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 東坡一》:「非盡如此,後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況愈下,蓋其謬耳!」
例子:
下品中的魏武帝,更真是每況愈下:「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僅僅這樣的十個字而已。(郭沫若《論曹植》)
正音:
「愈」,不能讀作「yū」。
辯形:
「愈」,不能寫作「俞」。
辨析:
每況愈下和「江河日下」;都有處境越來越壞的意思。但每況愈下偏重在大致地表示「越來越壞」;「江河日下」側重於形象地表明處境。
用法:
複雜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走下坡路。
感情:
每況愈下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go down the drain
日語:
情況(じょうきょう)がますます悪(わる)くなること
俄語:
ухудшаться с каждым днём
德語:
es geht bergab(auf dem absteigenden Ast sein )
法語:
de mal en pis
()

典源

    此處所列為「每下愈況」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知北遊》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1>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2>。」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3>。」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4>。」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5>。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6>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註解〕

    1. 惡:音ㄨ,何處、那裡。
    2. 期而後可:指明所在纔可以瞭解。
    3. 稊稗:音ㄊㄧˊㄅㄞˋ。兩種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稱,此處泛指小米、野穀之類。
    4. 瓦甓:瓦片、磚塊。甓,音ㄆㄧˋ
    5. 質:主體、根本。
    6. 監市履狶:市場管理員踩踏豬的小腿而知豬的肥瘦。狶,音ㄒㄧ,豬。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每下愈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莊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生卒年不詳。其人生觀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與老子並為道家思想的宗師,著有《莊子》。有一次,東郭子問莊子:「所謂的『道』,究竟在什麼地方?」莊子說:「無所不在。」東郭子說:「請你舉出具體的例子,清楚指明。」莊子說:「在螻蟻身上。」東郭子說:「高妙的『道』,為什麼會在這樣卑下的地方呢?」接著莊子又舉了愈來愈卑下的例子,如:稊稗、磚瓦、屎溺。東郭子聽到後來,便不作聲了。莊子於是就說:「你所問的問題,就跟以前有個名叫獲的市場主管問市場管理員用腳踩豬的問題一樣。市場管理員要判斷豬隻的肥瘦,必須用腳踩著豬的小腿部分去試,因為這小腿部分最不易長肉,如果這部分的肉愈多,就可以知道豬隻愈肥。因此,當獲問這個問題時,市場管理員回答說:『愈是下部細微的地方,肥瘦的差別就愈明顯。』」莊子用這個例子做比喻,主要是要讓東郭子瞭解:「道」是無所不在的,愈是從低微的事物上去推求,就愈能看出「道」的真實情況。「每下愈況」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後來用於比喻情況愈來愈壞。要了解這句成語須從《莊子》原文了解起,較為不易,所以後來有人從字面推測其義,更進而將成語改成「每況愈下」,雖屬訛用,但已成俗,備載於此,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