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

拼音:
jǐng dǐ zhī wā
注音:
ㄐ一ㄥˇ ㄉ一ˇ ㄓ ㄨㄚ
釋義: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出處: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例子:
井底之蛙,所見不大;螢火之光,其亮不遠。(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五回)
正音:
「蛙」,不能讀作「wá」。
辯形:
蛙,右部是「圭」,不是「籣」。
辨析:
井底之蛙和「坐井觀天」;都含有「眼界狹隘;見識短淺」的意思。但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狹小的人;「坐井觀天」比喻眼界狹小;所見的不多。
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感情:
井底之蛙是貶義
同義:
反義:
英語:
a person of narrow view
日語:
井戸の中の蛙(かわず)
俄語:
близорукий человек
法語:
esprit borné(ignorant(une grenouille au fond d'un puits)
()

典源

    《莊子.秋水》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鼃1>(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2>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3>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4>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注解〕

    1. 鼃:音ㄨㄚ,同「蛙」。
    2. 拘於虛: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虛,指空間而言。
    3. 曲士:鄙陋之人。曲,音ㄑㄩ。
    4. 束於教:受到本身所學的束縛。

典故說明

莊子是戰國時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時代,百姓飽受戰火之苦,個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就像螻蟻般的脆弱,朝不保夕。莊子自覺無法改變現實環境的殘酷無情,轉而思考個人如何在動盪的世間安身立命。他用了許多天馬行空,富於想像力的寓言,生動貼切的表達了他的中心思想。在〈秋水〉中,莊子生動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對話。秋天的時候,黃河河水高漲,河面寬廣到甚至無法從這岸分辨對岸的牛馬。河伯對此沾沾自喜,以為天下沒有比黃河更壯觀的景象了。但當河伯順流東下,來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沒有邊際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黃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時,就對自己之前的無知和自傲感到慚愧不已。北海便對河伯說道:「沒有辦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談論海洋之大,這是因為受到所住環境的限制;無法跟夏天的蟲子談論冬天的冰霜,這是因為受到生存時間的限制;而無法跟鄙陋之人談論真理之道,也是因為受限於他們的教育背景。人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今日你看到了大海,才發現黃河的渺小,然而這看似沒有際涯的海洋,在浩瀚無窮的天地之間,跟大倉庫裡的一粒米又有什麼分別呢?」後來後來「井底之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見識淺薄的人。

造句

    1. 像他這種井底之蛙,還自以為是,真是可悲!
    2. 人家說自卑的人容易誇大,井底之蛙亦乎如此。
    3. 我都聽不懂他們談論的內容,頗有井底之蛙的感慨。
    4. 我這鄉下人像隻井底之蛙,設想不周之處還請多包涵。
    5. 真抱歉!我是井底之蛙,從來沒聽過什麼叫「隨身碟」。
    6. 我們應該到各地去走走,好增廣見聞,免得成為井底之蛙
    7. 電視讓我們不會成為井底之蛙,而做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8. 他就像井底之蛙一樣,自以為是的提出一些觀點,硬要別人接受。
    9. 凡是妄自尊大的人,都有點像井底之蛙,見解雖弱,卻自以為是。
    10. 大師對這些井底之蛙的見解不屑置喙,那些呶呶不休的人還沾沾自喜得很。